近期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热,越来越多患者甚至医生进行问询相关知识,但是得到的回答不太精准,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各位医师同道,脑医汇-神外资讯将在每周五12点就单个疾病来对话行业权威来进行探讨。(首发于脑医汇APP)

下期预告
(预计6月16日12点上线于脑医汇APP)
问
Q1:岩斜区脑膜瘤手术的治疗思路是什么?
答
定位和暴露: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暴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手术前,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关系。在手术过程中,确保正确的切口和适当的骨骼切割,以获得足够的暴露。
肿瘤辨别和解剖关系:在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识别肿瘤和周围解剖结构,如脑干、脑神经和血管等。显微镜和神经监测技术在这方面非常有帮助。小心处理和分离肿瘤与周围结构之间的粘连,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
血管保护:岩斜脑膜瘤手术涉及到许多重要的血管结构,如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其他血管。医生需要小心地处理和分离肿瘤与这些血管的关系,以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需要注意止血技术,避免过度出血。
神经保护:岩斜脑膜瘤手术可能涉及到多个脑神经,如面神经、听神经、三叉神经等。医生需要小心地处理这些神经结构,以保护它们的功能。神经监测技术(如面神经监测、听神经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保护这些神经。
完整切除和残留评估:手术目标是尽可能地完整切除脑膜瘤,以减少复发的风险。术中评估残留肿瘤的情况非常重要,可能需要使用术中影像学或脑脊液检查来确定。
术后监护: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护,包括神经功能评估、脑脊液漏监测和感染预防等。及时处理并监测并发症的出现。
答
1.岩斜区肿瘤的复杂性决定了采用单一入路无法实现整体的高水平治疗结果
2.一味推崇创伤较大、耗时长的复杂手术入路已不合时宜
3.简单手术入路基础上的扩展应用使绝大部分复杂岩斜区肿瘤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过分强调某一简单手术入路的应用也影响了一部分病例的治疗效果
4.可能的“屠龙之术”事实上仍是部分复杂岩斜区肿瘤的“必杀技”。

问
Q2:哪类岩斜脑膜瘤脑膜瘤推荐使用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
答
大型岩斜脑膜瘤:对于较大的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好的手术暴露,使外科医生能够更好地处理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后部岩斜脑膜瘤:对于位于脑干后方的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可以通过乙状窦的前方进入岩斜区,达到较好的手术暴露和肿瘤切除。
答
1.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对于沿岩骨嵴、斜坡、小脑幕匍匐样生长,广基底,且纵轴长、跨幕上下,幕上累及鞍旁海绵窦、下至颈静脉孔及枕大孔区的巨大岩斜-小脑幕脑膜瘤有效手术切除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对于部分巨大、横纵向蔓延生长的其他颅底肿瘤及岩骨内生长的肿瘤 亦具有 明显优势。

问
Q3:岩斜脑膜瘤手术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
肿瘤特点和定位:在手术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肿瘤的特点和定位,包括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这有助于规划手术策略和选择适当的入路。
手术入路的选择:岩斜脑膜瘤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如经经颞骨入路、经枕骨入路、经前床入路等。医生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入路,以便获得良好的暴露和可视性。
神经功能监测: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神经功能监测非常重要。这包括对面神经、听神经、三叉神经等的监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保护这些神经,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
血管保护:手术中要小心处理和保护周围的血管,如基底动脉、椎动脉等。避免血管损伤和出血,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肿瘤切除和残留评估:手术目标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岩斜脑膜瘤。医生需要仔细操作以尽量减少残留肿瘤。术中需要进行残留评估,通常使用术中影像学或脑脊液检查来确定。
术后监护: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护,包括神经功能评估、脑脊液漏监测和感染预防等。及时处理并监测并发症的出现。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术中发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有时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决策。
答
1.准确判断、个体化的精准岩骨磨除策略可在获得满意显露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2.视病变特点和术中情况综合制定和及时调整手术策略,在保证安全和最大化保护神经功能前提下实现肿瘤的最有效切除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科学可靠的颅底重建与修补对于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具有关键作用。
本期特邀嘉宾
刘庆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神经外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颅底神经外科主任
湖南省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南大学神经外科研究中心副所长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外科专委会专家
湖南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脑膜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等杂志通讯编委和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入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骨干人才,被评为“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
积极开展各类复杂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与和内镜手术。近10年每年平均完成各类复杂颅底脑干肿瘤显微手术或内镜手术600余例,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于0.5%,在最复杂、最有挑战性的颅底脑干肿瘤手术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同时,在神经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抗性、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肿瘤分子靶标开发等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了系统、有持续性的研究体系。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Science》,《Neuro-oncology》,iMeta 、《ClinTranslMed》、《JournalofNeurosurgery》、《Neurosurgery》、《FrontiersinOncology》、《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权威期刊发表基础或临床研究学术论著70余篇,主编、副主编《神经外科疾病全病程管理》、《临床医学教学案例库》专著2部。主译《神经外科医师手册》、《脊索瘤》、《荧光引导神经外科学》。参编《脑膜瘤外科路径及精准治疗》、《神经外科大医生病例荟萃》、《临床神经科查体》、《颅底外科训练教程》等专著。
点击二维码,前往刘庆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总结

现在技术逐渐成熟,解剖研究与临床经验相长,追求微创。逐渐倾向于简单、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手术入路处理复杂颅底病变,大型复杂颅底手术入路的应用越来越少。 对于部分大型岩斜脑膜瘤,题下岩前、乙状窦后及其扩展等入路取代了以往作为首选的乙状窦前入路。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