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热,越来越多患者甚至医生进行问询相关知识,但是得到的回答不太精准,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各位医师同道,脑医汇-神外资讯将在每周五12点就单个疾病来对话行业权威来进行探讨。(首发于脑医汇APP)

下期预告
(预计5月26日12点上线于脑医汇APP)
问
Q1:对于颅内大肿瘤做锁孔手术的手术策略是什么?
答
选择合适的锁孔位置: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形态选择合适的锁孔位置,避开颅骨缝隙和脑血管,确保手术安全。穿刺锁孔并建立通路:在锁孔位置穿刺进入颅内,并建立通路,以便进行肿瘤切除。
答
尽量采用沿肿瘤长轴设计手术入路,采用射频刀、CUSA、激光刀等快速分块切除肿瘤内减压后,再分离与重要结构相邻处,更好地减少脑组织的牵拉及周边组织的损伤。可打开内听道后壁,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大脑镰、小脑天幕等,扩大手术空间,甚至进行跨颅腔的肿瘤切除。必要时,还可以采用联合锁孔入路进行巨大肿瘤切除。

问
Q2:在动脉瘤介入微创时代下锁孔微创的手术价值有哪些?
答
显微镜下操作:在锁孔治疗动脉瘤时,医生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血管和血管壁,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手术。
治疗效果显著:锁孔治疗动脉瘤可以完全切断动脉瘤与母血管的联系,而且手术后效果稳定,不会再次复发,治疗效果显著。
答
以巨大动脉瘤为例,介入治疗需要多量的弹簧圈填塞,治疗的费用巨大,在后期水锤效应下,动脉瘤复发可能也较大。即使采用了血流导向装置等,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险情。而锁孔微创手术能永久性地夹闭动脉瘤,消除动脉瘤的颅内占位。
如果是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需要血管内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填塞,,防止弹簧圈滑入载瘤血管,术后需较长期的抗凝治疗,给患者造成不便。锁孔微创手术可以平行宽颈角度夹闭,可能一枚动脉瘤夹就完全闭合动脉瘤腔。角度不适合时,也可进行串联或并联的排列组合夹闭。

问
Q3:锁孔微创技术的入路设计和传统开颅手术入路设计有什么区别吗?
答
传统开颅手术一般需要进行大面积的颅骨切除和翻开颅骨,通过暴露颅内结构来进行手术。而锁孔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只需要在头皮上开一个直径为1~2cm的小孔,通过导航技术、镜子、显微镜等辅助设备在颅内进行手术。因此,锁孔手术的入路设计与传统开颅手术不同。
锁孔手术的入路设计需要考虑到锁孔的位置,锁孔位于头皮、颅骨和脑膜的交界处,因此需要避开颅骨缝隙和脑血管,确保手术安全。同时,锁孔手术的入路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手术目标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风险等因素,确保手术最大程度地减小创伤、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脑组织,同时保证手术的有效性。
相比之下,传统开颅手术的入路设计需要考虑到颅骨切口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手术目标的位置和大小,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手术区域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等结构,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答
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是以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为基础,根据局部解剖及病灶特点,借助锁孔效应,通过精准设计,在理想显露和处理病灶的过程中,合理地减少开颅骨窗,减少不必要的颅内结构暴露或操作的一项微创显微手术新技术。锁孔入路切口及骨窗的大小是按需所取,符合“处理病灶足够大、开颅创伤尽量小”的原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大多深部病灶而言,2.5cm直径以下的骨窗已能满足显微手术的操作要求,通常可采用4cm长的头皮切口及2.5cm左右的颅骨骨窗来完成手术治疗。
本期特邀嘉宾
兰青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亚洲神经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先后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姑苏卫生领军人才等。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的研究,主编《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学》,成为我国锁孔手术技术的重要指南。连续三年进入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点击二维码,前往兰青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总结

基层医师在进行锁孔手术前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对解剖结构要非常的熟悉,现在3D打印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可以先用3D打印颅脑实体模型模拟手术,目前该模型在国内10个省份40多家医院得到了临床应用,并获得一致好评。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