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录播界面
2025年9月23日,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的OCIN LIVE东北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依托脑医汇LINK数字全景系统,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教授团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团队实时互联,共演示了13例实操手术示教,包括密网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闭塞开通等多种治疗技术,特邀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作为OCIN LIVE首席导播主持,本期同时邀请辽宁省人民医院邹建军教授、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张文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喻博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阎龙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高旭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董玉书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朱廷准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海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金海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善才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培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季智勇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家兴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钟熙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金录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赵宇昊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强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瑞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一娜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超教授等多位国内顶尖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宁教授作为专题分享嘉宾,围绕实时演示进行交流探讨,本期示教累计吸引线上观摩同道逾1万人次。
该示教活动为上万神经介入同道直观讲解诊疗理念、手术技巧、策略、材料挑选及使用心得,从而更好促进全国各区域神介同道学术交流,更快推动各区域脑血管病临床诊疗标准化、规范化进程。欢迎广大同道分享、学习、交流。
预告:11月,OCIN LIVE区域专场第四期:华中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敬请期待!
开场致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今日参与手术示教的手术中心都是国内较为活跃,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神经介入中心,本次OCIN LIVE东北专场举办的目的在于区域范围内完成手术示教,通过手术直播与专家线上讨论的形式使得本次手术示教活动更圆满,更精彩。
北部战区总医院高旭教授代梁国标教授致辞表示每一次OCIN LIVE的示教活动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其中心也带来了几例手术演示,希望在演示过程中得到大家的指导,祝今日所有手术圆满顺利。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善才教授代史怀璋教授致辞表示,OCIN LIVE作为神经介入知名平台,既有利于技术传播的规范,也有利于演示中心的自我约束,手术示教过程中展现的不仅仅是手术策略的制定,更多的是手术细节的把控,同时对手术中心的硬件也是一大考验。其中心也将带来手术演示,期待与大家一起探讨,最后预祝各中心手术圆满成功,大会圆满举办。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致辞指出,神经介入理念的学习需要通过线上实操讨论的方式进行落实,实现操作的规范化,他表示每次参会都是一种学习和成长,并感谢大会提供的平台,感谢东北各中心参加手术示教的准备,希望此次会议圆满成功。
Case 1: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66岁,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4个月。患者于2025年5月17日因右侧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出血就诊,术中明确右侧眼动脉动脉瘤为责任动脉瘤,予以EP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造影发现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建议择期治疗,今患者恢复良好,为求手术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就诊,拟行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密网支架(Surpass Evolve)置入术。
专家讨论:该患者术前进行左侧压颈试验提示P1存在,代偿良好,因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可能是理想选择,但是累及粗大分支部位的动脉瘤选择FD治疗未必能使动脉瘤得到很好的愈合,却可以预防出血。
Case 2: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FD置入术
术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58岁,前额头晕两年,MRA显示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远端血管直径2.75mm,近端血管直径3.8mm,拟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选择4.0*17mm Surpass Evolve进行原位释放,患者V4段较为平直,Surpass Evolve支架作为钴铬合金支架,定位容易,径向支撑力优异,可以选择原位释放,覆盖PICA。
专家讨论:该患者为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对于该类动脉瘤,如果患者无症状,影像评估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对于核磁显示非稳定患者(夹层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可考虑积极治疗,主要以血流重建为目的,可选择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Case 3:颈内动脉后交通段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
术者: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高旭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0+,颈内动脉后交通段破裂动脉瘤,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子囊位于瘤颈部位,拟选用EP支架进行弹簧圈辅助栓塞术。患者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狭窄,拟在颈内动脉进行辅助弹簧圈栓塞,微导管塑形朝向瘤顶,后回撤微导管对子瘤进行填塞,在后交通开口部位不进行致密栓塞,以保护后交通动脉。
专家讨论:破裂动脉瘤一般不进行密网支架置入术,可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弹簧圈微导管塑形要关注收尾时的朝向,可以进行子囊的填塞。再者,对于大脑中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也可以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的血泡型动脉瘤可采用密网支架置入术,但是也要结合弹簧圈治疗,相信随着小规格密网支架的发展,以后破裂动脉瘤的密网支架治疗也会更加精彩。
Case 4: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赵瑞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45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余。MR显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瘤样改变,外院DSA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明确巨大动脉瘤,伴有载瘤动脉瘤样扩张,远端血管直径3.0mm,瘤颈20mm,近端血管直径4.68mm,侧位海绵窦段血管直径达到5.91mm,拟行脑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经右侧股动脉入路,将6F长鞘送至右颈总动脉,微导丝配合微导管超选进入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及形态后,选择4.5*45mm Tubridge Plus支架,在路途监视下精准释放,并进行弹簧圈序贯填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载瘤段血流明显重塑,远端血流通畅,未发生急性闭塞或分支受累。
专家讨论:该患者在治疗策略上要仔细考虑,包括术前管壁评估(高分辨核磁明确瘤壁是否有强化,对于血栓性动脉瘤可以在术前先进行激素治疗),术前用药,支架选择,弹簧圈栓塞,以及支架桥接(该动脉瘤瘤颈较大,可能需要桥接密网支架,避免密网支架短缩和疝入动脉瘤)等问题。该动脉瘤较大,在释放密网支架的过程中,弹簧圈填塞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密网支架短缩膨大疝入瘤内,但是也要考虑弹簧圈填塞对于脉前动脉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弹簧圈填塞数量以及技巧。
关于密网支架的释放技巧方面,与会专家指出可避免在瘤颈部位过度推挤释放,因其金属覆盖率已达到标准,无需过度推挤增加瘤颈部位的金属覆盖率,且过度推挤可能造成密网支架密度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事件。
Case 5: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FD置入术
术者: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高旭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6岁,体检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周,CT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拟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该动脉瘤较为宽颈,近端血管迂曲,微导管成袢超选下干,将FD释放于下干。
专家讨论: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来说,瘤内扰流装置可简化操作,但该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和指向条件不允许瘤内扰流装置精准覆盖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但是其要求动脉瘤较为规则,该患者动脉瘤形体复杂,存在多个子囊凸起,辅助弹簧圈难以均匀分布,需要微导管多次调整,较为繁琐,但也可作为替代方案。
Case 6:椎动脉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团队
患者椎动脉动脉瘤,起源于左侧PICA起始处,动脉瘤较大,有明显射流征,瘤体不规则,拟进行弹簧圈栓塞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25*14mm Pipeline Shield)置入术。
专家讨论:与会专家针对Pipeline释放技术要点展开了讨论,表示可以在体外先将其小翅膀推开,以达到体内原位释放的目的,且在该病例中,Pipeline Shield不影响PICA。对于后循环支架治疗患者,双抗可使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可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安全性。
Case 7: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FD置入术
术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50岁,头痛5年,加重10天,当地医院就诊行MRA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远端血管直径3.6mm,近端血管直径4.0mm,拟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密网支架(Pipeline)置入术,于大脑中动脉平直段打开支架,不覆盖脉前动脉。
专家讨论:文献表明该小型动脉瘤相对安全,可进一步分析其血流动力学表现。弯曲部位支架释放对术者要求较高,该患者支架释放后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提示短期愈合率可能更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宁教授在Surpass Evolve应用病例分享中指出,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装置在工艺上升级,具有输送轻松、到位简单、打开容易、贴壁性强、回收顺畅、栓塞大动脉瘤时不向瘤内突出、短缩率相对较低及血流导向能力强等优势。通过多个病例,如不同年龄、症状及动脉瘤位置的患者,他展示了该装置的实际应用过程及效果。部分病例术后复查显示动脉瘤闭塞效果良好,但仍需更多长期随访结果佐证。同时教授强调使用中需注意支架尾端小弯侧贴壁效果,及时进行微导丝按摩,并合理选择支架尺寸及释放位置。
脑医汇LINK负责人袁帅对脑医汇LINK数字全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脑医汇作为聚焦临床神经科学领域的全连接数字生态平台,旗下拥有多个新媒体及教育平台,通过多种业务实现数字化赋能,推动脑疾病诊疗规范化。BrainMed LINK数字基建方案具备移动质控示教、全景手术复盘、远程实时操作及区域带教共建等功能,其核心功能涵盖远程手术示教、全景手术复盘、远程操作及远程术中指导平台等。AIS急诊取栓手术在线示教及医生交流群促进了技术交流,该系统阶段性数据成果显著,获JNIS国际顶刊报道。此外,其还具备全自动化手术录制备份、多角度全景手术复盘等功能,并通过搭建区域教学网络,从数据管理、能力提升、慢病管理等方面推动区域医疗发展,在长三角协同发展及边疆帮扶中发挥作用,同时拥有开放式远程合作平台。截至2025年9月1日,已落地全国21个省份160家医院。
Case 8:经皮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术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72岁,头晕头痛20年,加重1月,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起始重度狭窄近闭塞,拟行DSA+经皮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4.0*18mm Bridge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脑保护伞下颈动脉支架(10*40)植入术+经皮颈动脉球囊(5.0*30)扩张成形术。
专家讨论:该患者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均存在狭窄情况,如果对侧颈动脉良好,可进一步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是考虑到该患者一侧颈动脉闭塞,一侧椎动脉闭塞,且患者高龄,因此可选择较为姑息的方法,即常规支架手术。
Case 9:基底动脉下段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董玉书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68岁,头晕、头迷4年伴加重4个月,检查发现基底动脉瘤10天,CTA显示左椎V4段重度狭窄,基底动脉起始囊性凸起,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重度狭窄,拟行右侧椎动脉V4段末端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基底动脉下段夹层动脉瘤及右侧椎动脉V4段末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2.5*20mm Surpass Evolve)置入术。
专家讨论:该患者基底动脉下段狭窄可在术前进一步行高分辨核磁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对手术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患者上下段血管直径相差较大,且合并动脉瘤,钴铬合金支架径向支撑力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Case 10: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
术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团队
患者左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合并狭窄,其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拟行Leo Baby支架辅助Tetra弹簧圈栓塞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
专家讨论:该患者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单纯弹簧圈栓塞较为困难,可将微导管头端置于瘤颈部位,弹簧圈向远端瘤囊成篮,如果将微导管深入瘤囊可能会导致弹簧圈向瘤外成篮。其大脑中动脉合并近端狭窄无症状,可先不做处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Case 11: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及脉络膜段串联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儇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53岁,体检行头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及脉络膜段串联动脉瘤,拟行Tubridge Plus(5.0*30mm)密网支架置入术,支架头端释放于大脑中动脉M1段,避开弯曲血管侧,支架释放完造影及3D重建均显示支架打开贴壁良好,瘤内造影剂滞留,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
专家讨论:与会专家针对后循环支架植入病例的抗血小板方案进行了讨论,表示后循环支架治疗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双抗使用时间,以避免后循环支架内梗塞的情况出现。在支架选择的问题上,现场专家表示可以尽量选择型号大的支架,大型号支架的网孔较大,对穿支的影响较小,避免释放过程中过度推挤支架,以防改变支架网孔密度,影响其治疗效果。
Case 12:右侧颈内动脉FD置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赵瑞教授团队
患者男性,33岁,头痛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余,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后交通段延长扩张,子囊较多,管壁成角迂曲,后交通段同侧P1完好,脉络膜前动脉自瘤体发出,拟行脑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FD置入术(结合弹簧圈栓塞),自大脑中动脉释放Evolve(4.5*40mm),跨过迂曲血管段,尾端锚定于眼动脉段,释放后导丝按摩帮助支架贴壁,造影显示直接打开完全,贴壁满意。
专家讨论:该病例较为复杂,患者后交通段血管膨大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的冲击有关,瘤内射流征明显,脉前贴壁可能较为困难,首先支架的选择需要谨慎,通路迂曲可能造成支架打开困难,可使用钴铬合金支架(径向支撑力较好)结合弹簧圈释放。
Case 13: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李强教授团队
患者女性,74岁,头痛行头颈部CT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周,血管较为迂曲,远端血管直径4.92mm,近端血管直径4.25mm,载瘤动脉长度30mm,拟行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FD(4.5*25mm Pipeline)置入术。
专家讨论:该患者治疗难点在于远端定位精确,因为远端拐角较为锐利,允许调整支架的长度较短,可在术前将Pipeline小翅膀做进一步调整,以实现术中原位释放。
OCIN LIVE以国内神经介入示教“第一屏”的姿态,把顶尖术者与基层同道无缝连接——高清直播、实时解说、弹幕互动,让每一根微导丝、每一次释放的“手感”跨越千里,直抵观者眼前。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种“台上示范+台下复盘”的沉浸式教学,比传统会议更直观、比单纯录播更鲜活,真正做到了“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大家期待把OCIN LIVE办成常态化、区域化、系列化的“流动学院”,让血流导向装置、药物支架、急诊取栓等规范化操作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最终把我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推向“同质化管理、标准化结果”的新高度。
2025年11月
OCIN LIVE区域专场第四期
华中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
敬请期待!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