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中应用专题讲座
及手术录播
2024年8月15-18日,第五届颅内支架专题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8月17日上午在穿刺与通路分会场中首先进行了关于“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应用专题及手术录播讲座”。本次会议特邀黄清海教授、代成波教授、路华教授、李西锋教授及赵瑞教授作为会议主持与会。特邀李征教授、王春雷教授、齐飚教授及郭宗铎教授作为会议讨论嘉宾与会。






介入上肢俱乐部(NICE-Club)介绍&桡启品牌故事
管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管生教授回顾既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桡手术中的体会、器械搭配的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的经验与教训,感叹团队与加奇公司的经桡俱乐部的共同进步与成长,回顾了既往经桡培训班的往期讲座,介入芳华俱乐部以及求索·桡启新生规划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使全国各地更多的介入同道们能够了解并掌握经桡介入治疗这一技术。管生教授回顾既往,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寄语广大介入新人及同道,团结一心,守正创新,赓续前行!
星星之火——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的发展及展望
方亦斌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方亦斌教授回顾了经桡介入治疗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经桡介入治疗最早为“被动经桡阶段”,沿袭冠脉介入的入路左侧经桡进行神经介入治疗。随后随着国外神经介入的发展及演变,来到了“主动经桡的探索阶段”。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经桡介入治疗的进一步规范化,来到了“经桡优先阶段”。
方亦斌教授也讲解了经桡入路的优缺点:经桡入路更安全且更舒适,经桡入路中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率为0.1%,RA闭塞率<1%,RA痉挛5%~10%,且全因致死致残率较经股降低60%(冠脉)。但经桡存在着穿刺困难、弓形复杂、器材受限、学习曲线较长等问题需要逐一克服,并提出不应为了“患者舒适”而牺牲了“造影质量”。
回顾经桡器械的发展,在整个经桡器械的早期发展阶段外企做出了大量工作,而现阶段国内神经介入企业发展更迅速,百花齐放。方亦斌教授提出了三个殷切期待作为授课总结:
期待来自中国的原创性器械
期待来自中国的创新性技术
期待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研究
经桡动脉入路治疗通路建立技巧
袁永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袁永杰教授指出建立经桡入路有四个关键点,分别为:
高效穿刺
上肢到弓
弓上超选及高到位
维持通路稳定
袁永杰教授就四个关键点分别做出了详细授课:
可通过可视化辅助——超声引导下穿刺以实现高效穿刺;
上肢到弓的解刨变异及迂曲要做到心中有数:
螺旋迂曲的肱动脉血管可以通过冠脉导丝通过后进行拉直;
锁骨下动脉迂曲可以选择稍硬的导管拉直迂曲,也可以选择偏软但抗折性能好的导管以顺应血管弯曲角度;
弓上超选及高到位的核心要点为同轴技术,选择偏软的通路,偏硬的辅助导管,“软皮硬心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通路选择上应充分考虑病变位置及术式;
目前常用做法为内衬18导丝以提高通路稳定性。
经桡入路的推荐器械组合之临床实战
刘永康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永康教授指出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器械的内径及外径,将inch及F规格换算为mm单位更有利于术中的操作,并在术前计划中做好各器材的组合。刘永康教授介绍了常用通路导管尺寸的换算、常用的长鞘参数对比、常用颈动脉支架的兼容性以及不同微导管的内外径。紧接着介绍了R-DAS技术以及TRUST技术,并结合既往病例展示了不同器材的组合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刘永康教授在对于未来经桡入路的发展展望中,期望尽可能使用更小的鞘管及通路导管完成操作,进一步简化操作及通路系统,更多使用单通路导管完成治疗。
经桡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治疗之常见并发症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

刘锐教授提出在解决靶病变问题中应考虑怎么降低术中并发症,并从流行病学分析、穿刺处并发症、上肢通路并发症、弓及上肢血管并发症四个方面全面进行分析解读。
流行病学分析:在冠脉介入中已进行过大量的分析及统计,并发症的定义为:围手术期30天内需要治疗闭合的假性动脉瘤、大血肿、动静脉瘘或者是需要手术治疗的肢体缺血事件等;
穿刺处并发症: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入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年轻女性及桡动脉直径较小为常见诱因。可采用药物手段:置鞘后可给予“鸡尾酒(硝酸甘油100-200ug、维拉帕米2.5mg、肝素2000-5000u)”策略进行预防,及非药物手段如温暖加压、血流介导扩张等方式进行术前及术中的预防。可给予患者“鸡尾酒药物”以及非阻断血流压迫止血以预防桡动脉闭塞。桡动脉穿孔后可给予适当加压,术后需观察血肿是否进一步扩大,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假性动脉瘤较股动脉穿刺少见,发生后可给予加压包扎及凝血酶注射,若假性动脉瘤直径大于3cm应考虑血管内栓塞等治疗手段;
上肢通路并发症:导管迂曲打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头端固定,反向旋转的方式进行松解。可用手压固定法或袖带加压固定法进行头端固定;
弓及上肢血管并发症:造影过程中,要回抽冒烟,以避免导管头端顶壁引起夹层。
TRUST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录播
吴一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随后详细讲解了TRUST技术的由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清海教授团队基于加奇生物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经桡入路建立通路的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TRUST经桡中间导管同轴技术(Trans-Radial coaxial catheter technique Using a short sheath,Simmons catheter and Tethys intermediate catheter),使用短鞘+Simmons导管+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的组合,并结合病例进一步讲解了该技术的流程及优势:
并发症率低,患者舒适度高,护理难度小,住院时间短
同轴技术,简化操作步骤,减少器械交换降低反复交换器械,造成的并发症风险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远端柔顺高到位,弓部支撑不易折,大内腔兼容多系统
桡动脉通路用于颅内狭窄病变处理应用分享
许岗勤 河南省人民医院

许岗勤教授指出桡动脉通路建立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如何进行超选(通路建立技术)
到位与支撑问题(通路产品)
通路建立技术中具有以下技术及要点:
泥鳅导丝直接超选(适用于后循环、右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迂曲、左侧颈动脉:牛角弓及左侧颈动脉)
反弯导管(sim、pigtail)同轴超选
交换技术
弓内成袢技术
到位与支撑问题(通路产品):好的通路产品应兼具到位性/跟进性(头端柔软及渐变过渡段)及支撑力(弓部支撑)。APEX TRA系统能够加强弓部支撑,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且具有抗热性,是一套两者兼备的经桡入路系统。
02
精微操控,微导丝专场

8月17日午间,在穿刺与通路分会场中进行了“精微操控,微导丝专场”。本次会议特邀郭庆东教授、贺迎坤教授及李钊硕教授作为会议主持,特邀刘福德教授及李星教授作为会议讨论嘉宾与会。
从临床需求到产品设计——“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的设计理论基础
张敬川 工程师
张敬川工程师从多方面及角度介绍了“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的设计理论基础(DCwire®微导丝)。
导丝在神经介入的应用过程中应具有可塑性、显影性、跟踪性、扭控性、安全性、保持性、柔韧性以及支撑性。DCwire®微导丝很好地平衡了各种性能:
特点一:高扭控芯丝与海波管提供了精准的扭控,易于超选;
特点二:带状芯丝头端提供了易塑性及稳定保持能力;
特点三:UP-BRAID COIL的设计提供的柔软头端能够降低血管壁损伤;
特点四:具有标准/柔软/支撑三种规格,能够满足广泛临床使用需求;
特点五:215cm导丝规格长度能够增加有效工作长度,易于操控。
从产品设计到临床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在血管治疗中的选择与应用
汪雷教授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汪雷教授表示,一款好的导丝应能够更好地循血管解剖结构而行、进入或避开分支血管、接近、到达或越过病变且为器械输送提供导引和支撑。导丝的安全性一定要始终在首位,DCwire®微导丝柔软的头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神经介入的缺血及出血术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并结合病例进一步展示了DCwire®微导丝的精准扭控性及更好的可操控性。
从产品设计到临床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在血管治疗中的选择与应用
袁永杰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袁永杰教授结合病例总结说明了DCwire®微导丝在临床病例操作中体现了其优秀的扭控性能,超选能力强,有足够的支撑力,确保介入材料的输送到位,头端柔软,在血管内行超选、推送、按摩等操作时安全性高。规格齐全,满足广泛临床需求。DCwire®微导丝是一款性能优良的国产微导丝。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