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发布 | 623阅读

【后浪】RASMIAI: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微创抽吸和灌洗脑室系统内血肿的新方法

张文华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李聪慧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编者按

规范是基石,创新是活力。全新「后浪」栏目,作为脑医汇「中国声音」栏目的姊妹篇,专注推介本土首创、SCI发表的神经外科诊疗新技术,以更贴合临床、富于巧思和兼具性价比的“中国方案”,邀请研究者亲述成果,为国内广大神外同仁的临床实践提供源于本土实证的多元选择。


汇后浪之声,助探索之潮。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文献出处:Zhang, W., Guo, H., Guo, X. et al. Robot-assisted stereotactic minimally invasive aspiration and irrigation (RASMIAI): a novel approach for severe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Neurosurg Rev 48, 747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0143-025-03867-6.

第一作者:张文华

通讯作者:李聪慧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本研究聚焦于临床治疗中具有挑战性的重度脑室出血(Graeb评分≥9分),在这类出血治疗中,存在血肿溶解延迟、脑脊液通路阻塞、第四脑室扩张导致的脑干受压以及与长时间导管留置相关的感染风险等棘手问题。目前的治疗手段多聚焦于内镜或开颅清除幕上或幕下脑室内血肿,同时联合脑室内注入尿激酶等纤溶制剂治疗,但存在着脑脊液循环恢复时间长,颅内感染风险增高等问题。本研究团队提出并系统总结了创新性的“RASMIAI”手术技术:在机器人辅助下精准规划脑室内血肿穿刺路径,同时充分解析穿刺路径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利用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抽吸和灌洗脑室系统内血肿。通过“RASMIAI”手术技术一次性地清除脑室内绝大部分血肿,在未使用尿激酶等纤溶制剂的情况下,以达到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影像学脑脊液循环和拔除脑室引流管以及降低颅内感染率的目的。



通过对35例重度脑室出血危重患者(Graeb评分≥9分)的系统回顾,研究显示该手术技术在这一难度极高的病例中,仍实现了24小时血肿清除率达85.6±9.6%、脑脊液循环恢复期仅用1.3±0.48天,90天内颅内感染率和死亡率0%的突破;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研究不仅优化了重度脑室出血的外科治疗流程,也为国际同道提供了新的治疗范式。


案例展示


面对这位重度脑室出血的危重患者,我们采用RASMIAI手术技术进行治疗。入院时患者的颅脑CT显示左侧尾状核头出血伴双侧脑室,第三、四脑室积血,导致脑室扩张伴积水。我们利用手术机器人,根据血肿分布规划精准的穿刺路径。改良Kocher's点作为手术穿刺点,尾状核头血肿基底部、侧脑室血肿以及第三、四脑室血肿中心分别作为靶点,利用金属穿刺针进行立体定向微创抽吸和灌洗,操作结束后置入侧脑室引流管。图C显示术后8小时颅脑CT结果,证实脑室血肿已成功清除,影像学脑脊液循环恢复正常。图D显示术后5天CT结果,引流管已拔除,脑室内血肿无残留,全脑室系统扩张和脑积水完全缓解。术后随访90天,患者mRS评分0分,GOS评分5分;患者未发生脑积水并恢复正常生活。


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本研究中,RASMIAI组患者表现出更优的安全性特征,90天内无死亡病例(0% vs. 36.8%; 95%置信区间-54.0%至-6.3%,p=0.007),且无颅内感染(0% vs. 31.6%,95%置信区间-54.0%至-6.3%,p=0.014),对照组中较长的脑室引流时间(p=0.001)和频繁使用纤溶制剂(42.1% vs. 0%;95%置信区间-63.7%至-15.0%,p<0.003)与感染风险相关。


在有效性方面,RASMIAI组的结果表现更优:1)神经功能恢复:第14天GCS评分平均为12.0±3.4 vs. 6.7±2.9(95% 置信区间3.1至7.4,p<0.001);2)功能预后: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95%置信区间1.4至13.3,p=0.001),90天时GOS评分>3(95% 置信区间1.1至9.4,p=0.011);3)血肿清除:24小时清除率:85.6±9.6% vs. 38.4±20.9%(p<0.001),术后Graeb评分:1.5±1.0 vs. 6.1±2.0(p<0.001);4)脑脊液动力学:脑脊液通路恢复的中位时间1[1-2] 天vs. 8[6-10] 天(p<0.001)。RASMIAI 加速了放射学脑脊液循环恢复(中位时间为1天),并且避免了脑脊液分流。


专家简介

第一作者

张文华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

● 专注于人工智能和脑出血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以及脑脊髓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 已发表SCI论文7篇,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作大会发言以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25年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书面交流


通讯作者

李聪慧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解剖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河北省神经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河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侯任组长,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外科学系脑外学组副主任,石家庄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与显微外科治疗,国内首次报道微导管成袢技术治疗特殊角度动脉瘤,国际创新推广微导丝电凝技术,烟雾综合征介入治疗,脑动脉入路AVM的治愈性栓塞,编织支架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