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患者通常会接受手术、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疗效仍有限,长期生存始终是难以突破的核心瓶颈。肿瘤电场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物理治疗方式,它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分裂过程,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带来了新的可能。
正值全球首个肿瘤电场治疗产品(商品名:爱普盾®)中国上市五周年之际,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推出“爱见新生”脑胶质瘤长生存病例栏目,汇聚真实病例,传递电场治疗的临床价值。五载耕耘,我们与您一同见证生命延续的力量,共探脑胶质瘤治疗新路径。
本期为大家分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海建主治医师带来的肿瘤电场治疗病例分享。
专家精彩点评
点评专家简介
柳夫义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神经肿瘤中心主任兼神经外科六病区主任
● 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罕见病联盟胶质瘤分会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精准神经外科委员会常委委员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到浙大二院工作至今,2012至2013年赴美国留学,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在Mayo Clinic,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和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等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2017年和2019年两次赴日本学习交流。长期专注于神经解剖研究与培训,擅长颅内肿瘤和复杂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基础研究
柳夫义教授:
这是一位年轻女性左额叶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患者,从2022年确诊至今已超过3年。整体病程完整地呈现了“手术—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靶向药物—电场治疗”的综合治疗路径,也体现了团队在全程管理中的个体化决策与动态调整能力。
从外科手术角度看,患者以“书写困难、言语不利”起病,病灶位于左额叶功能区,术中边界不清、血供丰富。我们在手术中借助神经导航与功能定位,力求在保护语言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切除。术后MR提示肿瘤切除非常满意,病理确认为GBM IV级、IDH野生型、Ki-67高达40%,提示肿瘤生物学行为活跃,但患者术后言语功能恢复良好,说明手术中对功能区的保护是成功的。
在辅助治疗阶段,团队严格遵循Stupp方案,采用TOMO精准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并早期联合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术后第4个月影像学提示病灶进展,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加用安罗替尼控制,但因血液学毒性停药后,及时改为贝伐珠单抗联合TTFields维持治疗,体现了药物管理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电场治疗贯穿整个治疗周期,患者自2022年6月起持续使用,平均依从性保持在93%,头皮耐受良好。多次MRI复查显示病灶稳定甚至轻度缩小(2024年8月MRI提示“稍缩小”),提示疗效确切。
总体来看,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充分体现了“手术精准、序贯规范、管理细致”的理念。在复发高风险阶段,通过动态影像评估、药物调整和TTFields持续应用,成功实现了病情长期稳定控制,也为年轻GBM患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全程管理范例。
点评专家简介
陈高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M.D. /Ph.D.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
● 浙江大学求是学者、二级教授
●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
● 浙江省神经外科重大疾病研究及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负责人
● 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
陈高教授:
这例左侧半球功能区GBM的治疗历程,充分展示了现代神经肿瘤诊疗中多学科协作(MDT)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结合。患者为IDH野生型GBM,预后很差,但目前已生存超过3年,病情总体控制稳定,体现了系统化全程管理的成效。
手术阶段的目标非常明确:在最大程度切除的同时保护功能,为后续综合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患者术后早期采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并联合电场治疗(TTFields),这一“Stupp+电场”模式是新发GBM的标准强化方案。
在复发管理阶段,团队展现出较强的动态决策能力。当替莫唑胺联合安罗替尼出现骨髓抑制时,及时停用并切换为贝伐珠单抗联合TTFields,有效控制了瘤周水肿并维持病灶稳定。影像学上曾出现“假性进展”与“复发”难以区分的情况,团队结合PWI灌注成像等高级影像技术进行判断,准确识别放射性反应,避免了因误判导致的不必要治疗,体现出诊疗判断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电场治疗的高依从性(93%)是病情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EF-14研究已证实TTFields联合替莫唑胺可显著延长生存,本例再次验证了其在真实世界中的价值。贝伐珠单抗的间歇使用,也体现了团队在平衡疗效与耐受性方面的经验。
总体而言,这例患者的成功管理离不开外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协作,以及个体化、动态化的治疗策略。它提醒我们,即使面对IDH野生型GBM,只要实施系统、科学的全程管理,患者仍有机会获得长期疾病控制与良好生活质量。
病例供稿专家简介
吴海建 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师
● 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Zilkha神经遗传研究所访问学者
● 致力于脑肿瘤、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大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共8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1项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