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8月23日上午,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神经肿瘤外科主办的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培训班第六期结业大阅兵暨珠江解剖班青年医师沙龙(<<点击阅读相关文章)顺利举行。在过去六个月,通过阅读文献、理论授课、各亚专科教授讲座、观摩手术操作,并结合解剖示教以及实践操作等多种学习形式,学员们完成了相关培训。以下为第六期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涂小龙医师的进修学习总结及感悟。
半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显微神经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已接近尾声。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更让我对神经外科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首这180天的点滴,有初次接触显微器械时的生涩,有深夜解剖实验室的坚守,也有成功完成复杂操作后的欣喜,每一刻都值得铭记。

一
从“笨拙”到“从容”:显微技术的蜕变
初到解剖班时,虽然平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神经外科基础,但真正坐在显微镜前,手持显微镊和剪刀时,手指仍会不自觉地颤抖。记得第一次训练缝合手套时,针线在镜下显得无比粗大,缝合时不是打结过松就是撕裂手套皮,反复失败让我倍感挫败。但是我一直铭记自己前来学习的目的,于是,我计划分配一定的训练时间,从最基础的持针、打结练起。一段时间后,当我能流畅完成10-0缝线的血管吻合,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

二
解剖室的“朝圣”: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解剖实验室资源丰富,每位学员都拥有自己的标本,同时也配备有最先进、耐用的器械。从翼点入路到乙状窦后入路,从鞍区解剖到脑干安全区,每一层血管、神经的暴露都需要极致的耐心。我曾为了彻底掌握海绵窦的解剖关系,连续两周每天泡在解剖室,对照3D图谱反复辨认颈内动脉的分支和颅神经走行。最深刻的是在练习经鼻蝶入路时,张老师一直要求我们拥有“透视的眼光”——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避免损伤垂体柄和视神经。这些训练让我明白,一台完美的手术,背后是千百次解剖台上的“精雕细琢”。
三
临床实战:从模拟到真实的跨越
培训期间,我有幸跟随张老师参与临床手术观摩。第一次站在手术台旁看老师用显微剪精准分离粘连的听神经瘤时,我才真正理解“毫米之间定生死”的含义。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可以练习,但面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永远不能松懈。
四
团队与成长:同行者的力量
这半年里,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行。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互相充当“助手”,为对方打光、冲洗术野;也曾为某个解剖变异争论不休,最后一起翻书查证。张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甚至会在课间、课后时间里讲述他长年累月所拥有的经验,当然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无价之宝!这些点滴让我明白,神经外科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站在前辈和同伴的肩膀上攀登。
五
不足与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
尽管进步显著,我仍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对于正常解剖结构理解、记忆仍不够深刻,面对复杂变异或者病理状态下的解剖更是经验不够,同时对于术中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仍需锤炼。但这些可能就是让我下定决心的因素,未来要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持续学习、积累,对于自己专业的东西愈发的“熟练”,同时将“熟练”升华为“本能”。
六
结语:以敬畏之心,走精进之路
珠江医院的培训不仅教会我技术,更塑造了我对神经外科的认知——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要胆大心细,更要如履薄冰。临近尾声,但张教授的敦敦教诲仍清晰的响彻耳边。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沉淀,在神经外科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以手中的显微器械为笔,书写对生命的尊重。

学员:涂小龙
2025年8月8日于广州
点击二维码,查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主页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