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发布 | 2962阅读

微型"智能导弹"直击大脑病灶:无需开颅的脑机接口新技术

神外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一个困扰神经科学的难题

想象一下,如果需要在大脑深处植入一个电极来治疗帕金森病或癫痫,患者必须经历什么?首先是全身麻醉,然后医生要切开头皮,用电钻在颅骨上开孔,小心翼翼地将电极插入脑组织深处。整个过程不仅痛苦,还伴随着感染、出血、脑损伤等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这就是传统脑部电子植入技术面临的困境。尽管这类技术在治疗多种神经疾病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但侵入性手术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即使是相对微创的血管内电极,也需要通过血管进行手术操作,且无法精确到达大部分脑区。而现有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又缺乏足够的精准度。


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重点资助支持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为这个困扰神经科学界多年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让免疫细胞充当"快递员",将微型电子设备直接送到大脑病灶。整个过程只需要一次简单的静脉注射。


比头发丝还细的"智能芯片"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亚细胞级无线电子设备"(SWEDs)的微型装置。说它微型,绝非夸张——这些设备的直径只有5到10微米,比人类头发丝还要细十倍,厚度更是只有200纳米,相当于一张纸厚度的千分之一。


但别被它们的微小尺寸欺骗了。这些设备采用精密的三层结构设计:底层是导电的阳极材料,中间是能够吸收光能的有机半导体层,顶层则是金属阴极。整个结构就像一个微型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外部照射的光能转换为电能。


更巧妙的是材料选择。研究团队使用了有机半导体材料——这类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与柔软的脑组织和谐共处,还有一个独特优势:不同的有机半导体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像遥控器控制不同电器一样,用不同颜色的光独立控制多个设备。


性能测试的结果令人鼓舞。一个直径仅10微米的设备,在适当光照下可以产生约0.2伏特的电压和12.8纳安的电流。更重要的是,即使光线需要穿透完整的小鼠颅骨和脑组织,设备仍能产生足够的电能来刺激神经元——这是该技术能够实际应用的关键。



搭上免疫细胞的"顺风车"


有了微型电子设备,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它们到达大脑深处的目标位置?


研究团队的答案充满了生物学的智慧。他们注意到,人体内有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天生具有"寻找麻烦"的本领。当身体某处发生炎症时,这些细胞会自动识别化学信号,穿越血管壁,甚至突破严密的血脑屏障,精准地聚集到炎症部位。


能否让这些天然的"导航专家"为电子设备带路?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被称为"点击化学"的技术,将微型设备牢固地粘附在单核细胞表面。这个过程就像给细胞装上了一个微型背包。通过精密的细胞分选技术,他们可以获得纯度高达 92%的"细胞——电子混合体"。


这些混合体不仅稳定,还保持了细胞原有的迁移能力。体外实验显示,约 87%的混合体在穿越血管内皮层的过程中保持完整,设备没有脱落。它们的迁移速度介于单独细胞和单独设备之间,证明设备并未严重影响细胞的运动能力。


一场精准的体内"快递"




理论设计再完美,也需要实际验证。研究团队在小鼠实验中进行了完整的概念验证。


首先,他们在小鼠大脑深处的一个区域——腹外侧丘脑核——人工制造了炎症。这个区域位于大脑深处,传统手术很难到达。然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了约200万个细胞-电子混合体。


接下来的72小时里,这些混合体在血液中循环,单核细胞感知到炎症信号后,开始向目标区域迁移。它们穿过血管壁,突破血脑屏障,最终聚集在炎症部位。


结果令人振奋。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在炎症区域发现了约 14,000 个成功植入的电子设备。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高度集中在目标区域——统计分析显示,炎症区域是预测设备位置的显著因素,准确率达到 82%。


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机制的特异性。当研究人员单独注射电子设备(不附着在细胞上)时,大脑中几乎检测不到设备。同样,如果注射混合体但不制造炎症,设备也无法在大脑中聚集。这充分说明,免疫细胞的导航能力是整个系统的关键。




无线遥控:光控下的精准刺激

设备成功植入后,如何激活它们?答案是光。


研究团队使用波长792纳米的近红外激光从体外照射小鼠头部。这个波长的光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可以穿过皮肤、颅骨和脑组织,到达深部的电子设备。设备内的光伏结构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产生的电流足以刺激周围的神经元。

效果如何?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方法来评估。


第一种方法是检测神经元活性标志物c-Fos的表达。这是一种在神经元被激活后会大量产生的蛋白质。结果显示,接受光刺激的实验组小鼠,目标脑区每平方毫米有约318个c-Fos 阳性细胞,是对照组的近3倍。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刺激的精准度。通过分析不同距离处的神经元活性,研究人员发现,激活效应高度局限在目标区域。在距离目标边界仅几十微米外,神经元活性就迅速降至背景水平。这种空间分辨率远超现有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第二种方法更加直接——在活体小鼠脑内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研究人员将微电极阵列插入目标区域,实时监测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结果显示,在64个记录位点中,有14个(约22%)检测到了与光刺激明确相关的神经活动。


这些被激活的神经元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反应模式:在光脉冲结束后约174毫秒内,它们会可靠地产生动作电位。这种时间锁定的反应在对照组中完全不存在——无论是单独照光,还是只有细胞没有设备,都无法诱发类似的神经活动。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更加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实验组神经元的反应速度和时间一致性都达到了99百分位以上,远远超过对照组。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观察到的神经活动确实是由电子设备的激活引起的,而非偶然现象。


安全性:经得起检验


任何新型医疗技术要走向临床应用,安全性都是首要考虑。研究团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生物相容性评估。


在细胞层面,体外实验显示,即使将大量电子设备与免疫细胞或神经元共同培养长达一周,细胞的活力和代谢功能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在动物层面,评估更加全面。注射了细胞-电子混合体的小鼠,其血液学指标和生化指标都保持正常,与未注射的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行为学测试显示,这些小鼠的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也完全正常——它们在开放场中的活动量与对照组相当,在新物体识别测试中也表现出正常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组织学检查同样令人放心。对心、肝、肺、脾、肾等主要器官的显微镜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形态学异常或细胞损伤的迹象。


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些外来的电子设备会不会引发大脑的免疫反应?为了排除实验中使用的炎症诱导剂(LPS)本身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设备直接注射到正常小鼠的大脑中,并以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大脑中的两类主要免疫细胞——的活化水平在设备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这表明设备本身并不会引发额外的免疫反应。


长期安全性如何?研究团队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跟踪观察。在这期间,植入脑内的电子设备保持稳定,数量和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引起任何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


最后一个问题:这些设备会在体内永久存留吗?答案是否定的。活体成像研究显示,通过静脉注射的细胞-电子混合体会在约10天内被机体的自然清除机制处理掉,荧光信号恢复到注射前的水平。对主要器官的检查也证实,设备已被完全清除,没有在任何器官中蓄积。


技术突破的关键

这项研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使得"非手术脑部植入"从科幻概念变为现实可能。


能量转换效率的飞跃:研究团队开发的亚细胞级光伏设备实现了0.18%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实际上比此前报道的同类设备高出了四个数量级(10,000 倍)。正是这一性能提升,使得如此微小的设备能够产生足够的电能来刺激神经元。


前所未有的空间精准度:约30微米的刺激范围意味着可以选择性地激活特定的神经元群体,而不影响周围区域。这种精准度是传统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难以企及的。


深度穿透能力:近红外光可以穿透完整的小鼠颅骨和脑组织(总厚度约 6.5 毫米)。考虑到人脑的尺寸,理论上这种方法可以刺激人脑中数厘米深的区域,覆盖大部分临床相关的脑区。


多路复用潜力:通过使用吸收不同波长光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可以独立控制多个设备。实验已经验证了两种设备(分别响应520纳米和785纳米的光)的正交控制。这为未来同时调控多个脑区或实现复杂的刺激模式奠定了基础。


从实验室到临床:前景与挑战

这项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很广。炎症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中风、脑肿瘤和神经性疼痛等。通过精准调控炎症区域的神经活动,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研究已经发现,大脑中的炎症反应在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能够通过这种非侵入性方法调控炎症区域的神经活动,或许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


当然,从小鼠实验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团队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植入效率:目前约有 14,000 个设备成功植入,虽然足以产生治疗效果,但相对于注射的总量来说,比例还不算高。未来可以通过优化细胞表面修饰、改进细胞状态、选择更优的注射路径等方法来提高效率。


功能扩展:当前的设备主要用于刺激,但理想的神经调控系统应该具备"感知-分析-响应"的闭环能力。好消息是,由于设备采用的制造工艺与标准半导体工艺兼容,未来可以集成传感器、微处理器等更复杂的功能模块。


可控性优化: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设备在体内的存留时间需求可能不同。有些情况需要长期刺激,有些则只需要短期干预。未来可以开发在完成治疗任务后能够自动降解的材料体系,或者设计可以通过外部信号(如特定波长的光)触发从细胞上释放的连接机制。


能量来源多样化:虽然光学方法在本研究中表现良好,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射频、超声等其他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可能更合适。研究团队提出的"Circulatronics"概念是通用的,可以适配不同的能量传输模式。


刺激协议的灵活性:一个优势是,可以通过简单地调节外部光源的参数(强度、脉冲宽度、频率等)来实现不同的刺激模式,而不需要修改植入设备本身。这为适应不同疾病的特定治疗需求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一个新范式的开端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脑刺激技术,更在于展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电子功能与生物系统的天然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医疗器械设计往往试图用工程手段解决所有问题——如何导航、如何穿透组织、如何到达目标。而这项研究则巧妙地"借用"了生物体已经进化出的精密机制。免疫细胞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已经发展出了高效的炎症识别和迁移能力。研究团队所做的,是为这些天然的"导航专家"装备上人造的"工具"。


这种生物-电子混合的策略,可能为未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开辟新的方向。想象一下,如果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细胞的特殊能力——比如干细胞的归巢能力、T细胞的肿瘤识别能力——携带各种功能性的微纳米器件,我们或许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干预疾病过程。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项工作也是"无创医疗"这一大趋势的一部分。随着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曾经需要手术的医疗干预,正在被更温和、更精准的方法所替代。从诊断到治疗,从监测到干预,医学正在朝着更少创伤、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当然,任何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都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来验证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优化制造工艺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来确保人体应用的安全。但这项研究已经证明了概念的可行性,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治疗某些脑部疾病真的可以像注射疫苗一样简单——一次静脉注射,让微型"智能导弹"自动找到病灶,在医生的无线控制下精准治疗。那时,我们回望今天的这项研究,或许会将其视为神经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研究信息


● 论文标题:A nonsurgical brain implant enabled through a cell–electronics hybrid for focal neuromodulation

● 发表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

● DOI: 10.1038/s41587-025-02809-3

● 研究机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