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SAT)于2002年改变了破裂颅内动脉瘤(RIA)的治疗模式。该研究显示,与传统开颅夹闭术相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可使患者1年良好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的绝对获益率提升7%。但血管内治疗(EVT)存在一个显著缺陷:血管造影显示的动脉瘤复发率相对较高(8%-20%),且目标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再出血风险虽低但仍高于外科夹闭(18年随访数据显示:弹簧圈组1073例中13例再出血[1.2%],夹闭组1070例中4例[0.4%])。
ISAT是一项采用宽泛纳入标准的实用性随机试验,但其数据距今已逾二十年。当时参与中心仅能纳入同时适合两种干预措施的患者,而简单弹簧圈栓塞是当时唯一可选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研究筛选的9559例SAH患者(1994-2002年)中仅2143例(22.4%)符合入组标准,这些患者普遍具有适合新型弹簧圈治疗的解剖学特征:88%为WFNS分级I-II级,90%为<10mm的小型动脉瘤,97%位于前循环。ISAT作者特别指出:"随机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显示,绝大多数为临床分级良好、前循环小型动脉瘤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仅占14%——这类动脉瘤当时多采用手术治疗。因此ISAT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SAH患者。
2003-2007年间进行的全纳入性Barrow破裂动脉瘤试验(BRAT)为理解该时期适合弹簧圈治疗的患者特征提供了线索:随机分配至弹簧圈组的199例RIA患者中75例(38%)最终转为夹闭治疗,其中多数为MCA动脉瘤患者,但其他转组原因尚不明确。
此后十余年间,球囊辅助栓塞、支架植入、血流导向装置等创新技术显著扩展了EVT的适应症范围,但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手术从未面临的风险,且缺乏与外科治疗的直接比较证据。一项对比手术与血管内栓塞的随机试验荟萃分析显示弹簧圈组1年结局更优,但强调需要开展更具包容性的随机试验。这导致后续临床实践中,大量RIA患者究竟选择手术还是EVT仍存在广泛争议, 临床医生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为解答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ISAT-2试验于2012年启动,旨在通过随机试验为可能更适合手术的患者保留夹闭治疗选择。试验方案于2013年发布,2019年公布了首批103例患者的进展报告以促进中心入组,但收效有限。启动十年后,试验仅招募270例患者(不足计划样本量的15%),指导委员会最终于2024年2月决定终止试验并报告最终结果。
2025年6月来自加拿大的Tim E. Darsaut等在JNS上公布了SAT-2试验结果。
ISAT-2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实用性随机(1:1)平行对照试验,在加拿大2家、美国1家和欧洲3家医疗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1668563)。研究主要假设为:"对于既适合血管内治疗又适合手术治疗,且主治医师不确定原始ISAT研究结论是否适用的破裂硬膜内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可使1年不良结局(定义为mRS评分>2分)发生率从30%降至23%。"设定α值为0.05、检验效能90%、预计10%失访率的情况下,估算所需样本量为1896例,详细方案已发表于前期研究协议。
患者入组标准宽泛:年龄≥18岁,存在至少一个30天内破裂的硬膜内动脉瘤,且经评估同时适合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多发动脉瘤患者可纳入研究,由主治医师判断责任出血动脉瘤(即目标动脉瘤),其余动脉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任一技术处理。排除标准包括:WFNS V级SAH患者、造影剂绝对禁忌症患者、合并动静脉畸形患者,以及位于高风险部位的动脉瘤患者。参与试验的6家三级神经外科中心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院、蒙特利尔大学医疗中心(CHUM)、美国纽约蒙特菲奥里医院、法国卡昂大学医院、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里奥奥尔特加大学医院,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瓦尔德希伯伦大学医院。
干预措施方面,患者按各中心常规实践接受开颅夹闭术或血管内治疗,具体操作技术由术者自行决定。研究记录支架植入、血流导向装置、载瘤动脉闭塞、外科搭桥等辅助技术的使用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接受目标动脉瘤或其他动脉瘤的补充治疗,这些额外手术及其相关后遗症均纳入结局数据分析。
主要终点为1年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死亡或生活依赖状态)。次要终点包括1年血管造影结果及住院时长。研究原假设为血管内治疗可将不良结局(mRS评分>2分)发生率从30%降至23%,据此需纳入1896例患者。因入组缓慢,试验在开展10年后被迫中断。主要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原则,未设盲法。
2012年1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北美和欧洲6个中心共纳入270例患者。经排除后,26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手术组(n=133)或血管内治疗组(n=130),其中12例发生治疗方式转换(9例从手术转为血管内治疗)。手术组30%患者(40/133,95%CI 23%-38%)达到主要终点,血管内治疗组为27%(35/130,95%CI 20%-35%)(p=0.572)。1年随访时,手术组动脉瘤残留率(8%,10/118)显著低于血管内治疗组(20%,22/109)(p=0.015)。手术组额外手术(脑室引流及去骨瓣减压术,p<0.05)及住院超过20天的发生率(52%,69/133)均高于血管内治疗组(29%,38/130)(p<0.001)。
最终作者认为,这项提前终止的试验显示,虽然手术组需要更多附加手术且住院时间更长,但其1年血管造影结果更优。两组在1年死亡或生活依赖的主要临床结局方面无显著差异。
J Neurosurg
. 2025 Jan 17;142(6):1794-1802. doi: 10.3171/2024.8.JNS241276. Print 2025 Jun 1.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endovascular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xcluded from previous trial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