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颅骨切除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缺血性卒中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患者难治性颅内压(ICP)增高的关键神经外科干预手段。该手术通过切除部分颅骨来减轻压力并为脑组织肿胀提供空间[1]。尽管DC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改变患者预后的可行性仍是一个研究课题,因为它目前仍是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的重型TBI患者的次要治疗措施[2,3]。
最近,RESCUEicp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DC能有效降低ICP并缩短重症监护时间,但其对整体功能预后和死亡率的影响仍然复杂且微妙[4]。该试验与DECRA研究共同表明,对于晚期难治性ICP增高患者,DC可能改善死亡率和良好预后率,而对早期难治性ICP增高患者则未显示出相同的益处[5]。
同样,由于缺乏随机临床研究,目前主要由回顾性系列研究和专家意见支持的证据,DC最佳技术选择仍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硬脑膜处理方法:广泛认可的水密硬脑膜成形(closing the dura through watertight duraplasty)和自体组织增强修补术,以及Guresir等人[6]最近提出的开放硬脑膜技术,即保持硬脑膜开放随后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尽管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出于对脑脊液(CSF)漏或感染的担忧而倾向于前者,但最佳技术尚未达成共识[6,7]。
非硬脑膜闭合技术(nondural closure technique)近年来作为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受到关注,它可以在不进一步增加神经外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下缩短手术时间[6,8,9]。此外,非水密闭合会导致术后持续膨出。这是因为水肿的脑组织可以突破硬脑膜的限制向外膨出,从而可能改善与占位效应损伤相关的神经功能预后[10]。
2025年4月来自巴西的Eberval G. Figueiredo等在Neurocrit Care上公布了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涵盖所有现有的比较开放硬脑膜闭合方法(nondural closure approach)与传统的"水密"硬脑膜成形术(traditional “watertight” duraplasty)治疗TBI或颅内出血患者DC的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每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数量和性质,以及死亡率、神经功能预后和手术时间。
主要结局指标为并发症发生率,重点分析感染和脑脊液漏等特定并发症。
经过系统筛选,从930篇文献中最终纳入4项研究,共计368例患者。主要结局分析显示,与闭合硬膜组相比,开放硬膜(open-dura)组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368例患者,OR 0.54 [95%CI 0.32-0.90];I²=17%;p<0.05)。具体分析表明,两组在感染率(OR 0.67 [95%CI 0.28-1.63])、脑脊液漏发生率(OR 0.55 [95%CI 0.23-1.31])、死亡率(OR 0.76 [95%CI 0.42-1.37])及不良神经功能预后(OR 0.83 [95%CI 0.45-1.55])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然而手术时长评估显示,开放硬膜组较闭合硬膜组平均缩短52.50分钟(均数差-52.50 [95%CI -92.13至-12.87];I²=96%)。
本研究证实,采用非传统水密缝合硬脑膜处理技术的减压颅骨切除术具有可行性。该技术不仅不增加感染或脑脊液漏风险,还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平均减少52.5分钟)并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这些优势突显了该技术在降低医疗成本和缩短手术时长方面的潜在价值。
Neurocrit Care
. 2025 Apr;42(2):635-643. doi: 10.1007/s12028-024-02081-4. Epub 2024 Aug 7.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with or Without Dural Closur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