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姓名:楼XX,年龄:47岁,性别:男。
主诉:
突发神志不清14天。
现病史:
14天前突发神志不清,外院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脑疝形成”。未手术,予脱水降颅压等保守治疗。
查体:
神志昏迷,无睁眼,无发声,肢体刺痛伸直,去脑强直。GCS评分:4分。双侧瞳孔直径约4毫米,对光反射均迟钝。四肢肌力查体不配合,四肢肌张力高。
既往史:
20余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于外院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半年前因“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于外院行“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术后出现“脑梗死”并行“气管切开术”。
治疗过程
辅助检查
检查结果:
右顶枕叶出血,右侧额颞顶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大脑镰下疝形成。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脱水降颅压,停用华法林;
手术治疗: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长程引流管),引流管自右侧锁骨下皮肤穿出引流;
手术时间:
2025-02-18(发病后17天);
手术情况:
患者病情复杂,选择在局麻下进行,术程顺利。
术后治疗
● 长程引流硬膜下血肿;
● 减轻脑水肿:
术后中线偏移明显改善,颅内压降低,停用脱水药物;
● 抗感染:
患者既往有菌血症,并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痰液:肺炎克雷伯菌),尿路真菌感染,预防术后颅内感染;
● 预防癫痫、营养支持、护胃等。
疗效评估
● 硬膜下血肿引流15天后拔管,中线基本复位,硬膜下血肿较前明显减少;
● 患者神志昏迷,自动睁眼,无发声,肢体刺痛躲避。GCS评分:9分;
● 无明显颅内感染,生命体征平稳。
后期随访
● 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外院继续康复治疗。
● 随访家属诉患者可简单言语,肢体部分遵嘱活动。
相关思考
初步体会思考
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长时程引流管对比传统引流管
优点:
● 相较于常规硬膜下血肿引流(短程),长程引流手术引流管穿出皮肤位置距头部手术切口较远,更不易引起逆行性感染。
● 避免因病人移动导致导管脱落或各类意外拔管的情形。
● 部分免疫力低下患者,重症感染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可能更适合放置长程引流管。
● 因长程引流管术后感染概率更低,引流管放置时间可长于常规引流管,可能更有利于术后更彻底的引流残余血肿。
缺点:
● 长程引流管路径较长,引流过程中可能较易出现堵管的情况。
● 长程引流管途径头部、颈部及胸部皮下组织,较易扭曲、受压,出现引流不畅。
进一步思考讨论
● 对于脑脊液蛋白升高者,侧脑室长时程引流管可作为VP分流等前期准备?
● 对于颅内感染者,侧脑室长时程引流是否可代替腰大池引流?
● 对于低压性脑积水,长时程管是否具有优势?
● 对于复杂脑脊液管理(颅骨缺失、颅内感染、脑积水、脑膨出等),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ETV/透明隔造瘘如何联合双腔管和长时程单腔管?
卢云鶴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职称/职务: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讲师、医学博士,神经外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经历/简介: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慢病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肿瘤学分会会员;
●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神经介入专委会常务委员;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审稿专家;
● 荣获2011年度首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
● 2019年上海市神经外科年会中青年医师病例分析大赛优胜奖等荣誉;
● 2022年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脑转移瘤相关),发表论文十余篇;
● 擅长脑与脊髓肿瘤、脑血管病的微创手术治疗,脑复苏诊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血管内神经介入微创治疗,神经导航下颅内多发病灶活检,脑恶性肿瘤手术与后续全程化管理及病理报告咨询服务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