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发布 | 141阅读

【风向标|研究】经颅超声刺激精准调控基底神经节,探索非侵入性深部脑刺激新路径

脑医汇

达人收藏

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TUS)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具备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强的组织穿透力,能够精准作用于大脑深部结构,这是传统方法如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难以实现的。相比需要手术植入电极的脑深部电刺激(DBS),TUS有望成为一种更安全、便捷的替代或补充,用于控制多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相关症状。



尽管动物模型中已有大量研究表明,TUS能够有效调节皮层及深部脑区的神经活动,并在帕金森病和癫痫等疾病模型中显示出治疗潜力,但在人类深部脑区,特别是基底神经等区域,其真实的神经效应仍缺乏直接的电生理学证据。此外,由于人与动物在颅骨结构、声学特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动物研究结果尚难直接转化为临床应用。


在此背景下,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运用TUS技术,对基底神经节进行无创性深部脑刺激研究,为未来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相关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19日以“使用经颅超声刺激对基底神经节进行个性化非侵入性深部脑刺激”(doi:10.1038/s41467-025-57883-7)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Q1)



研究包括两项独立但互补的实验。实验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获取MRI图像以进行个性化的超声模拟。随后的两个环节间隔至少一周,分别用于实施TUS刺激并记录电生理数据。研究选取了10名运动障碍患者(9例帕金森病,1例肌张力障碍),他们均植入了可记录局部场电位(LFP)的DBS电极。通过个性化声学仿真与神经导航,研究人员分别采用theta burst TUS(tbTUS)与10Hz TUS两种不同刺激方案,在苍白球内侧(GPi)进行经颅超声刺激,同时实时记录LFP变化,以比较真实TUS、主动假刺激和被动假刺激条件下的神经反应差异。实验Ⅱ则聚焦行为学效应,招募了15名健康成年人分别对GPi与丘脑枕核(pulvinar)进行TUS,采用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评价TUS对反应抑制行为的影响。


实验Ⅰ示意图


实验Ⅱ示意图


实验Ⅰ的结果显示,TUS能够显著改变GPi区的LFP功率谱。具体而言,tbTUS主要在θ波段(4-7Hz)产生显著增强,10Hz TUS则主要在β波段(13-30Hz)引起持续性功率提升,且这种效应可持续至少40分钟。两种TUS方案在效应时间窗与频段特异性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提示不同声刺激参数可诱发不同类型的神经调控效应。与主动假刺激和被动假刺激相比,只有真实TUS产生了显著神经反应,进一步确认了GPi区域的特异性靶向效应。此外,TUS效应强度与患者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呈正相关,说明个体的多巴胺状态可能调节TUS诱发的神经可塑性反应。不同帕金森病亚型(运动迟缓-僵直型与震颤型)在LFP变化上也存在差异,表明患者临床表型可能影响TUS神经效应模式


实验Ⅱ进一步证实了TUS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在健康人群中,对GPi区域的tbTUS显著延长了停止信号反应时间(SSRT),反映出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受损,而对丘脑枕核的TUS则未见此效应。同时,TUS对基础运动反应速度无影响,表明效应主要针对反应抑制过程,且具有部位特异性。通过对比两靶点在SSRT变化上的差异,进一步支持了TUS的空间靶向精确性


该研究的同行评审表示,“在本研究中,Darmani等人探讨了将经颅超声刺激(TUS)用于靶向基底神经节,作为非侵入性深部脑刺激的潜力。该研究推动了我们对TUS作为潜在研究工具与治疗手段的理解。”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风向标专栏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