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受益患者数量不断增加,适应症也在逐步扩大。然而,尽管85% - 90%的病例经EVT实现血管持续再通,但仍有超50%的患者术后发展为中度至重度残疾,这表明EVT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研究发现,一把再通(FPR)是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重要预测指标(mRS量表评分0 - 2分)。每增加一次取栓操作,术后良好结局的概率就会降低。此外,完全性突然再通,即单次操作中完全取出血栓且无残留碎片,也预示着更佳的神经功能恢复。
为提高一把再通率,双支架取栓(double-SR)技术被提出并作为一线治疗方法进行探索,初步实践显示其安全有效。加奇生物的Syphonet®取栓支架,全系列兼容0.017英寸微导管,头端的抓捕网篮设计可有效防止碎栓逃逸,且支架通体显影,是一款性能优异的取栓支架,适用于双支架取栓操作。
本期「沛嘉加奇·嘉介谈」邀请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晋教授、丁桂兵教授,分享Syphonet®取栓支架在颈内动脉双支架取栓中的应用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病例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25.05.02 18:40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随后出现意识模糊,无恶心呕吐,无肌肉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畏寒发热,无肌肉抽搐。患者家属拨打120至我院急诊就诊,急诊头颅CT示颅内未见出血且顶枕部占位,并行多模CTA评估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自起始处闭塞,且CTP提示左侧大脑半球低灌注,同时发现其左侧顶枕部巨大动静脉畸形。为求进一步救治,拟“脑卒中”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
入院查体:体温 36.6℃,脉搏 106次/分,呼吸 15次/分,血压163/103mmHg。心肺阴性,腹部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意识模糊,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眼球向右转动,右侧鼻唇沟浅,右侧口角低,伸舌偏右,右侧肌力0级,右侧肌张力低,轮替试验欠合作,闭目难立征欠合作,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双侧腱反射对称,右侧巴氏征(+),颈软,无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均阴性。NIHSS评分14(意识水平1+凝视1+面瘫1+肢体运动8+语言2+构音障碍1)。
02 术前影像信息
2025.05.02 颅脑CTA+CTP: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顶枕叶动静脉畸形;左侧大脑半球灌注减低,考虑Ⅱa期。
诊疗经过
01 术前讨论
患者男性,年龄61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小时”入院,患者表现为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患者急诊头颅CT示颅内未见出血且顶枕部占位,因颅内顶枕部占位故未行静脉溶栓,并行多模CTA评估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自起始处闭塞,且CTP提示左侧大脑半球低灌注,同时发现其左侧顶枕部巨大动静脉畸形,考虑患者本次系左侧颈内动脉系统大血管病变,存在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指征。
目前病情危重且随时有进展加重至肢体完全瘫痪、言语不能、昏迷等风险,经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积极沟通后,家属积极要求急诊给予急诊脑血管造影术备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
02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加奇生物 4.0*30mm Syphonet®取栓支架
8F 动脉鞘
8F 动脉导管
微导丝
0.017in XT-17微导管
0.021in Rebar18微导管
6.0*37mm EMBOTRAP取栓支架
03 治疗过程
局麻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泥鳅导丝及多功能导管协助下将8F动脉导管选入左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多角度造影后,选择工作角度,在泥鳅导丝协助下将中间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由近及远分段行负压抽吸,自中间导管抽吸出较多暗红色血栓。
考虑心源性栓塞致左侧颈内动脉闭塞且高负荷血栓,遂拟双支架取栓及抽拉结合以期加强取栓效率及避免栓子逃逸。
路图下小心操控微导丝通过颈内动脉末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病变段并超选至M2段分支,小心操控微导管同轴跟进至上干M2段以远备取栓支架用。
再次小心操控微导丝配合另一微导管超选通过颈内动脉末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并超选至下干M2段,小心操控微导管同轴跟进至下干M2段以远备取栓支架用。
沿0.017in XT-17微导管送入4.0*30mm Syphonet®取栓支架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Syphonet®取栓支架远端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上干M2段近并完全覆盖闭塞病变段。
沿0.021in Rebar18微导管送入6.0*37mm EMBOTRAP取栓支架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取栓支架远端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近并完全覆盖闭塞病变段。
等待5分钟使得支架和血栓完全融合,在负压下将双取栓支架回撤并同时将中间导管一起撤出,动脉长鞘导管可见双支架上较多暗红色血栓,且中间导管负压抽吸处较多血栓。
自动脉长鞘导管造影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M1段复流,但可见下干起始处仍残余血栓,且可见静脉早显及顶枕部畸形血管团。再次重复上述取栓操作后,造影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下干复流。手术过程顺利,安返病房。
术前造影: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泥鳅导丝引导下跟进中间导管及导引导管,病变血管内反复抽吸。
抽吸完毕后,微导丝引导下同轴跟进微导管至颈内动脉末端,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通畅。
微导丝引导下,小心跟进0.017in XT-17微导管并超选放置在大脑中动脉M2段上干,造影证实真腔。
再次在微导丝引导下经中间导管同轴送入0.021in Rebar18微导管,放置在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造影证实真腔。
分别经两根微导管送入4.0*30mm Syphonet®取栓支架及6.0*37mm EMBOTRAP取栓支架,并撤出微导管,跟进中间导管至颈内动脉末端。
等待5分钟,使得支架和血栓完全融合,在负压下将双取栓支架回撤并同时将中间导管一起撤出,导引导管可见较多红色血栓,造影可见血流通畅,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闭塞,颈内动脉管壁痉挛。
再次经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入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跟进微导管越过闭塞处后,撤出微导丝跟进4.0*30mm Syphonet®取栓支架,重复上述取栓操作,后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复流。
术后造影:左侧颈内动脉系统完全复流,管壁未见明显痉挛,遂结束手术。
病例小结
//
双支架取栓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效清除血栓:双支架取栓技术通过两个支架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和移除血栓。
2.降低取栓次数:双支架取栓技术可以减少取栓操作的次数,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血栓逃逸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
3.减少血栓逃逸:双支架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固定血栓,减少血栓在取栓过程中的逃逸,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4.应对顽固性血栓:对于单支架取栓或抽吸取栓难以成功的顽固性高负荷量血栓,双支架取栓技术可能会提供一种更有力的解决方案,增加了血管再通的可能性。
5.优异的固定血栓能力:对分叉部血栓,双支架取栓技术展现出强大的固定能力,能有效减少血栓逃逸,确保血栓被完整取出,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6.提高生活质量:双支架取栓技术通过提高再通率和减少手术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预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长期护理的负担。
术者信息
吴晋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南医大二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卒中中心主任
中华老年医学学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常委,江苏省卒中学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脑血管病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脑血运重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南京市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方向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尤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深入的研究;任《临床神经病学》等杂志编委;参与并主持国自然省自然重点项目,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SCI论文多篇
丁桂兵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每年独立完成介入手术600余台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