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姚金彪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技术与闭塞部位的临床影响:来自ASSIST卒中登记研究的启示》,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在本研究中,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科的Ulf Neuberger探讨了目前主要血管再通技术如经典支架取栓术、支架取栓联合血栓抽吸术和直接血栓抽吸术对不同闭塞部位的手术和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于2024年10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Ulf Neuberger et al.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4;0:e001446. doi: 10.1161/SVIN.124.001446】
本研究使用了ASSIST登记研究的数据,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多国联合研究。研究对象为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并伴有大血管闭塞的患者(n=1477)。研究重点为三大主要闭塞部位——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以及颈内动脉。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模型,评估血管再通技术与手术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联,评估指标包括脑梗死扩展溶栓评分(expand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 eTICI)和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并根据闭塞部位进行分层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1477名患者,分为经典支架取栓组(SR classic组,n=246,16.7%)、支架取栓联合血栓抽吸组(SR combination组,n=685,46.4%)和直接血栓抽吸组(DA组,n=546,37.0%)。研究总体人群的平均年龄为70.4±14.2岁,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14(IQR,9–19)分。在所有患者中,786例(53.2%)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68例(24.9%)为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另有323例(21.9%)为颈内动脉(ICA)闭塞。
对于首次操作后实现eTICI分级≥2c的比例,在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中,直接血栓抽吸组(18.2%)显著低于经典支架取栓组(38.2%)和支架取栓联合血栓抽吸组(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然而,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P=0.77)和M2段(P=0.29)闭塞的患者,这三种再通技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各个闭塞部位的基线信息、影像学及临床结局见表1、2、3、4、5、6。
在所有闭塞部位中,直接血栓抽吸组更频繁采用了补救操作(bailout maneuvers),但与经典支架取栓组和支架取栓联合血栓抽吸组相比,补救操作并未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或最终再通结果的差异。在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的患者比例也无显著差异。安全性方面,各组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表1.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临床、人口学信息及手术特征。

表2.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的临床与手术结局。

表3.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临床、人口学信息及手术特征。

表4.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的临床与手术结局。

表5. 颈内动脉(ICA)闭塞的临床、人口学信息及手术特征。

表6. 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的临床与手术结局。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姚金彪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易婷玉 教授
福建漳州市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