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kin LP, Wainsztein N, Hlavnicka A, Ortega V, Lucci FR. Neurological deficit due to vasospasm after brain tumour resection: A single 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Clin Neurol Neurosurg.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9, 2025. doi:10.1016/j.clineuro.2025.108805)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描述单中心脑肿瘤切除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特征,分析其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预后。通过深入了解这一并发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诊断和干预的依据,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的病例,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所有在研究期间内发生术后脑血管痉挛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确保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
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或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患者,以减少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总结患者基线特征和临床特征,采用ANOVA和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特征与术后脑血管痉挛结局之间的关联。
患者基线特征
共纳入22例患者,中位年龄41岁,女性占41%,最常见病变部位为鞍区/鞍上区(73%),其次为后颅窝(23%)。垂体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血管痉挛特征
受累血管
91%的患者前循环受累,这与鞍区肿瘤手术操作可能对前循环血管造成的刺激或损伤有关。
治疗与预后
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和支持性治疗,55%使用尼莫地平,8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方案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不完全恢复:59%,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
完全恢复:27%,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术前状态。
死亡:14%,28天全因死亡率23%,提示该并发症预后较差,需高度重视。
发病机制探讨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功能紊乱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血管痉挛。
手术操作因素:手术过程中对血管的直接操作、牵拉或损伤,可能诱发血管痉挛。
炎症反应:手术创伤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痉挛。
出血因素:术中出血、术后脑脊液中残留血液,可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
研究局限性
回顾性研究偏差: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差和信息偏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样本量小: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适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病例选择偏差:纳入的严重病例可能使发病率和预后情况被高估,实际临床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
脑肿瘤切除术后脑血管痉挛虽罕见,但一旦发生,预后较差,需引起高度重视。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和警惕。

科室文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团队协作,为病人提供的最终的健康,不是一个疾病的治疗方案。
科训:团结,求是,创新,奉献。
科室服务理念: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