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难点
该病例颅内动脉走形迂曲,动脉瘤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累及下干为主,且为宽颈动脉瘤,需在支架辅助下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动脉下干呈锐角发出,成角较大。
故治疗的关键在于:
1
“穿越”迂曲病变,顺利将栓塞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内;
2
克服分叉部血管条件,将支架微导管超选至下干远端;
3
过程中需要保持远端安全性不损伤血管,同时要保证微导管到位。
导丝性能需求:
1
远端柔软度:带栓塞微导管进入瘤内的安全性;
2
精准扭控性:导引栓塞微导管克服血管条件到位;
3
塑形保持能力:分别带2根微导管顺利到位,不需要多次塑形的保持能力;
4
稳定支撑性:为微导管提供稳定的支撑性。
术中使用一款“微构”设计的微导丝,通过其微构设计的结构及材料组合设计、平衡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使用标准版 0.014inch 215cm DCwire™微导丝,首先带支架微导管超选至下干远端;
再次使用DCwire™微导丝,将栓塞微导管输送至动脉瘤内,完成通路建立,成功为后续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右滑查看更多
C A S E
本 期 病 例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3岁。
主诉:因“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入院。
简要病史:1月前因头晕于外院就诊,查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动脉瘤可能。为进一步诊疗收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可。
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术前影像
➢主动脉弓
➢右颈总动脉正侧位及3D造影
➢余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及多角度测量
初步诊断
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
高血压病。
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mm,有血管内治疗指征,且患者治疗意愿强烈。
动脉瘤宽颈,主要累及中动脉下干,需支架辅助栓塞。
中动脉下干成角较大,难点在于将支架微导管超选至下干M2段以远。
➢手术预案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术前准备
阿司匹林100mg/d+波立维75mg/d,4天。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6F 16cm 桡动脉穿刺鞘
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DCwire™微导丝(0.014inch-215cm-标准版)
SL-10微导管
1.7F 微导管
编织辅助支架 2.5*25mm
2D弹簧圈 3mm*8cm
Jasper®弹簧圈 1.5mm*2cm两枚
手术过程
经右桡动脉穿刺置鞘,采用TRUST技术将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内动脉C3段,V18导丝内支撑,行正侧位及3D造影,选择工作角度后再次造影。
SL-10作为支架微导管,塑“s”型,头端指向下干开口,在DCwire™微导丝导引下超选置于M2以远备放支架。
SL-10支架微导管到位后,血管走形略有改变。
重新Roadmap,再次使用DCwire™微导丝,将栓塞微导管输送至动脉瘤内。
填入2D弹簧圈 3mm*8cm,以及Jasper®弹簧圈 1.5mm*2cm两枚。
造影见弹簧圈部分疝入下干。
编织辅助支架 2.5*25mm定位准确后释放,将剩余弹簧圈填入。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影像。
麻醉复苏,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天出院,继续口服双抗。
病例总结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材料学的进步,经桡动脉入路(TRA)在颅内血管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加。通过TRUST经桡动脉中间导管同轴技术建立经桡通路,简化操作步骤,导管远端柔软安全高到位,近端支撑不易折,辅以导丝内支撑,能够完成绝大部分颅内血管病变的血管内治疗。
该病例动脉瘤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累及下干为主,且为宽颈动脉瘤,需在支架辅助下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动脉下干呈锐角发出,成角较大,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将支架微导管超选至下干远端。DCwire™微导丝采用“微构”设计,具有良好的扭控操纵性,配合“s”塑型的微导管,轻松超选目标血管,同时具有柔软的头端及良好的支撑性,保证支架微导管的安全到位,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手术指导
李秋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神经外科执行主任,综合介入平台主任。
主要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显微外科及血管内治疗。
上海市医师协会第一届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厦门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委员会督察专家。
厦门市医学会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厦门市医学会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委员、《神经介入资讯》编委等。
术者简介
齐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卒中中心办公室主任。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微创及介入治疗。
主持省部级、市级课题4项,参编神经外科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收录3篇。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