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1日发布 | 1537阅读
神经介入-其他

【微妙通远】施洪超主任团队:“普微森医疗”导引导管辅助治疗创伤性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急诊处理病例分享

施洪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黄石

南京市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前 言

随着神经介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创新,普微森医疗利用现代化管理、科技手段,通过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益求精的完善和国内一流临床专家的合作,研发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的微创医疗器械,赋能医者快速精准让患者获益,提高病患生存质量。


作为普微森医疗学术交流专栏,专注急性大动脉缺血、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享。本期为大家分享南京市第一医院施洪超主任团队带来的普微森导引导管辅助治疗创伤性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急诊处理病例,下面为您精彩呈现。


病例

简介


01

患者基本信息

刘**,男,32岁。因“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5.5小时”于2019年6月26日入院。既往有阑尾切除术史。发病当天03:00车祸致头面部挫伤,至外院急诊外科处理。约15:00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遂急来我院就诊,20:30到院,予查头颅CT排除出血,考虑急性脑梗塞。

02

查体情况

GCS评分:15分;NIHSS评分:11分。

03

术前影像

ASPECTS评分:8分

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04

初步诊断

1. 脑梗死(右侧颈内动脉系统);

2. 头面部外伤;

3. 阑尾切除术后。


治疗

经过


01

手术评估

发病机制

既往史无特殊,无脑梗死发病高危因素,头面部外伤史,发病机制考虑为外伤所致颈部动脉夹层串联大脑中动脉栓塞。


治疗策略

患者发病到入院5.5小时,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在6小时内,结合症状,考虑大动脉闭塞,有血管内治疗指征。


术中器械

长鞘(6F 90cm)、普微森导引导管(5F 115cm)、微导管、导丝(185cm)、支架(4-20mm)、保护伞、颈动脉支架(7-40mm)、球扩支架(4-15mm)。


术前/术中/术后用药

  • tPA:-。

  • 术中抗凝:肝素水。

  • 术后抗凝:-。

  • 术后抗血小板:替罗非班泵入,序贯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

  • 降压药物:乌拉地尔(亚宁定)(目标血压-140/90mmHg)。

  • 术中/术后镇静药物或方法:艾贝宁静脉泵入。

  • 抗痉挛药物:法舒地尔(术中)。

  • 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调脂、活血化瘀。


术中影像资料


造影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夹层伴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治疗策略

1. 顺利开通?

2. 逆行开通?(首选)


02

手术过程


微导丝微导管顺利通过闭塞段,微导管“冒烟”明确在真腔,同轴下跟进普微森导引导管到C5段。



抽吸一次后冒烟,M2段仍有栓塞,大脑前似乎有血栓逃逸。


微导管指引,普微森导引导管跟进到大脑中动脉M2段再次抽吸。


M2段仍有残余血栓,患者肌力恢复,为减少血管损伤,结束大脑中动脉治疗。仔细观察,大脑前动脉显影,由于前交通开放,大脑前的“闭塞”考虑为对侧血流通过前交通动脉对冲所致假象。


颅内病变处理完,继续处理颈动脉夹层病变,后撤普微森导引导管至岩段,冒烟提示岩段以上正常。


为避免二次栓塞,将保护伞通过普微森导引导管放置在C3段,继续后撤普微森导引导管,冒烟提示C1段长段夹层。


C1段植入颈动脉支架(7-40mm),复查造影,支架内血流通畅,头端展开不良,岩段仍有较重狭窄,替罗非班持续泵入,动态复查造影,前向血流缓慢。


岩段植入球扩支架(4-15mm),复查造影,狭窄解除。


收伞后造影,mTICI 2b。


03

术后治疗结果

时间轴信息

  • 术后mTICI分级:2b。
  • 补救措施:导管抽吸。
  • NIHSS评分:术后即刻7分;术后24小时9分;出院时2分。
  • 3月时mRS评分:1分。


复查CT/CTA


术后第4天复查CTA。


04

术后随访



随访结果

  • 3个月、6个月mRS评分(电话随访):1分;

  • 1年mRS评分(电话随访):0分。



术中

体会


1

支架取栓和抽吸疗效相当[1-3],同时指南推荐首选支架取栓,在临床实践中,首选何种方式要根据病人的血管解剖特点、病变部位、血栓负荷等综合因素考虑。

2

对于串联病变,逆行还是顺行开通要个体化分析。对于代偿良好的患者,逆行开通或许是更优选择。

3

普微森导引导管是一款性能极佳的国产中间导管,良好的通过性使其能顺利到达M2段血栓部位。优秀的抽吸力及抗折性在遇到大负荷血栓和不适合取栓血管时也能从容应对。该病例中普微森导引导管直接抽吸作为支架取栓的“补救措施”顺利“完成任务”。



术者

简介


施洪超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示范高级卒中中心神经介入组组长,南京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卒中急诊学组委员,中华老年医学会院校教育分会卒中学组副主任委员。


黄石 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熟练掌握缺血神经介入治疗流程及操作。



参考文献

[1] Contact aspiration versus stent retriever front-line for recanalis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ASTER trial [J]. J Neuroradiol, 2017, 44(2): 71. 

[2] ADAPT FAST study: 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 pass technique for acute stroke thrombectomy [J]. J Neurointerv Surg, 2014, 6(4): 260-264. 

[3] Comparing different thrombectomy techniques in five large-volume centers: a 'real world' observational study [J]. J Neurointerv Surg, 2017, 10(6): 525-529.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微妙通远

8.4万阅读 | 54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