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7日发布 | 7225阅读

名医云专访 | 毛颖教授、江涛教授:个体化治疗是胶质瘤未来的出路

名医云

达人收藏





专科脑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4-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然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即使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仍然难以治愈,且容易复发。尽管目前胶质瘤的总体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但随着对胶质瘤领域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患者总生存期在不断延长。


2020年1月4日,第一届默沙东肿瘤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与会期间,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赛克教授担任采访主持,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江涛教授接受神外资讯专访,畅谈脑胶质瘤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赛克教授

众所周知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也是目前恶性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作为国内胶质瘤的资深专家,请毛颖教授简要介绍一下我国胶质瘤治疗的发展历程。


毛颖教授:

脑胶质瘤的治疗跟其他体部肿瘤治疗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初的治疗手段是手术;随后开始使用放射离子进行放射治疗;接下来是用化学药物治疗的过程。手术加同步放化疗加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成为了胶质瘤治疗的标准方案。比起其他肿瘤治疗的发展历程,脑胶质瘤的治疗发展历程相对较晚。但总体来说,我们胶质瘤的治疗还是非常标准的,首先是尽可能的在安全范围内切除肿瘤,随后再进行辅助的同步放化疗。而现在,我们希望是对每一个胶质瘤患者,根据其特殊情况或者分子病理检测结果,采取标准治疗的同时,再加以其他新型疗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赛克教授
请教一下江涛教授,在胶质瘤治疗发展过程当中,起关键推动作用的环节有哪些?目前在胶质瘤治疗过程当中,它的难点又有哪些?


江涛教授:

脑胶质瘤是一种占位性疾病,手术切除是治疗的第一步;手术辅助技术如导航技术、术中核磁等的发展,使胶质瘤的切除更加精准,患者脑功能得以更好的保留,患者术后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替莫唑胺这一血脑屏障通过率高的化疗药物的出现,胶质瘤的治疗结果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随着脑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探索,根据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也显著延长了胶质瘤患者的存活期;相信未来胶质瘤的治疗一定是在分子标志物指导下,通过更高效靶向药物的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获益。从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看,肿瘤电场治疗(TTF)结合传统放化疗,也明显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期。


赛克教授
目前胶质瘤的治疗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方案,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还有肿瘤电场治疗。想请毛教授和江教授分别谈一下这些新疗法及传统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在胶质瘤临床诊疗中的地位?


毛颖教授:

对于肿瘤的治疗,通过手术的方法来尽可能的杀死肿瘤细胞或者取出肿瘤组织,减少肿瘤的负担,对于后续的综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首先是要尽可能的在安全范围内切除肿瘤,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肿瘤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的分子病理或免疫状况,来决定后续的综合治疗。

江涛教授:

胶质瘤是一种实体性肿瘤,手术、放疗、化疗都是最基本的治疗实体肿瘤的方案。但想要治愈肿瘤,从其它实体肿瘤治疗的经验上看,一定是要找到明确的分子标志物,这种双靶点标志物既能影响患者存活期,还可能对某种药物敏感,这样使用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治疗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我相信在未来,随着我们对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透彻理解、决定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基因的发现、针对性有效靶向药物的研发,最终会使患者获益。


赛克教授

请问毛教授,您认为未来脑胶质瘤治疗研究热点将集中在哪些方面?


毛颖教授:

手术加放化疗是常规标准的治疗方法,但短期内很难使患者的获益得到重大突破,我认为将来胶质瘤治疗的突破可能来自于新的理念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大脑,尤其大脑的免疫系统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找到适合的靶标来调节大脑的免疫系统,因此,免疫治疗将是研究热点方向之一。同时,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找到一些分子靶标,有可能成为我们靶向治疗的靶点,相信这会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方向。


赛克教授
临床研究是验证新型治疗手段最主要的方式,那么想请教一下江教授,怎样的临床研究才能更好的契合胶质瘤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江涛教授:

国际上有不少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在胶质瘤领域,我们也参加了美国的一项多中心临床实验(GBM AGILE)。从实验方案设计上来说,国内跟国际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实事。因此,无论是从事脑胶质瘤的研究者,还是临床工作者,在加强基础研究及加强临床患者临床治疗质量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有自己的本土资源优势,我国患者数量众多,如何利用好我们优势,还需要从事脑胶质瘤研究的基础研究工作者、基础科学家、临床医生和临床医学家们通力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从发现临床问题到回归基础,利用基础研究成果再来推动临床治疗进展。


赛克教授
江教授和毛教授都是我们国内胶质瘤领域的领军人物,对我国脑胶质瘤治疗的发展有什么期待或者寄语?


毛颖教授:

总结过往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我们知道每一个胶质瘤实际上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胶质瘤患者也都是不一样,我认为将来的目标是把精准医疗更好的落实到个体化治疗上,未来胶质瘤的治疗将是针对每一个患者设计出独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道路还很漫长,需要从事胶质瘤研究的科学家和医学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将更多其他的肿瘤领域的新发现有效地应用于脑部肿瘤治疗中,以推动胶质瘤的治疗和治愈。 

江涛教授:

个体化治疗是未来胶质瘤治疗的方向,从其他肿瘤的治疗经验上看,这是一定的,我认为对于胶质瘤疾病的理解,实际就是理解个体化的过程,就是探索每个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的特点,所以,相信未来胶质瘤的出路一定是在个体化治疗上。




名医云专家介绍





毛颖  教授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兼西院执行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首任会长,上海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中国神经外科知名专家,在临床工作和研究上都有业界公认造诣。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和“医学领军人才”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家“万人计划”。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3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江涛  教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首任组长。


在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建立了脑功能区胶质瘤精准手术技术体系;(2)发现脑胶质瘤继发性癫痫的临床预警分子,制定了综合控制方案;(3)建立中国脑胶质基因组学公共数据平台,制定脑胶质瘤分子分型新标准及个体化诊疗方案。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与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国家级重大与重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PNAS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55篇,总影响因子684.7,他引2259次。发表中文论著4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PCT专利(美国)1项,3项实现转化。主持编写了首部脑胶质瘤国家行业标准和4部国家指南,相关成果被写入11部国内、15部国际指南或共识以及国家本科生和研究生统编教材。主编《脑胶质瘤》等专著6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学者,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特邀采访主持

赛克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诊教授、党支部书记。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从事神经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


临床专长:胶质瘤的综合治疗、颅底肿瘤手术治疗。

基础研究方向:胶质瘤干细胞耐药机制及新型靶向药物研发。

主持及参与各类基金8项,完成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在研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3篇,参编英文书籍章节2章。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