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2日发布 | 2131阅读

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底手术中咽鼓管的解剖研究

李信晓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Ref: Komune N,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8 Apr;112:e172-e181. doi: 10.1016/j.wneu.2018.01.003. Epub 2018 Jan 8.

内镜下经鼻入路已经用于切除颅底外侧区和岩尖区病变。有报道称,该入路由技术娴熟的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团队操作,切除岩尖软骨肉瘤以及处理颅底更外侧的病变。翼管、三叉神经和咽鼓管是涉及岩尖病变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有关咽鼓管与其周围颅底结构解剖的描述仍少。日本九州大学医学研究生院耳鼻喉科的Noritaka Komune等通过尸头解剖,结合影像学描述阐明在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中的咽鼓管解剖特征,结果发表于2018年4月的《World Neurosurgery》上。

 

作者在内镜下经鼻入路对4例成人尸头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尸头采用福尔马林液浸泡,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硅胶灌注。咽鼓管与颅底结构的尸头解剖如图1所示。

图1. 咽鼓管周围的骨性解剖。A.颅底下面观,右侧岩尖(黄色虚线)、舟状窝(白色虚线)及翼管嘴侧开口(黑色箭头)。黄色虚线表示附着于颅底的咽鼓管软骨部,分为3部分;B.鼻腔全景图;C.从鼻腔显示岩尖。


咽鼓管下面观如图2。

图2. 右侧咽鼓管走行。A.咽鼓管下面观(黄色虚线),附着于咽鼓管沟;B.切除咽鼓管软骨部和翼突内、外侧板后观;C.打开蝶窦和翼管,切除翼突根。咽鼓管长轴(白色虚线)对应翼管背侧开口和咽鼓管骨部内侧开口。


咽鼓管外侧面观如图3。

图3. 从右侧颞下窝显示咽鼓管外侧面观。A.颞下窝观,切除腮腺、颧骨、下颌骨及其相关肌肉、翼突根、上颌窦后侧壁、翼内肌和下颌髁突。分离腭帆张肌上部确定咽鼓管;B.切除髁突,暴露颞下窝的神经血管结构;C.牵开上颌动脉和下颌神经暴露咽鼓管外侧面;D.切除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和翼内肌,暴露咽鼓管软骨部和腭帆提肌走行。


咽鼓管内侧面观如图4。

图4. 内侧面观,左侧咽鼓管与岩尖之间的关系。A.咽鼓管内下面观;B.A放大图,从翼突内侧板分离咽鼓管,暴露舟状窝;C.咽鼓管内侧面观;D.切除斜坡骨质和头长肌,显示岩尖和咽鼓管之间的关系;E.切除咽鼓管,暴露位于岩尖前部的咽鼓管沟,黑色箭头表示咽鼓管骨部内侧开口;F.切除蝶窦、斜坡硬膜、岩斜裂软骨结合部、翼内肌、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显示岩尖及其周围神经血管结构。


在鼻内镜下经翼突入路显示咽鼓管(图5),进一步与经颞下窝入路(图6)比较咽鼓管解剖。

图5. 经鼻内镜下观察右侧咽鼓管。A.经上颌骨-经翼突入路内镜下观察;B.磨开翼突根,沿着翼管神经至颈内动脉前膝部;C.破裂孔和咽鼓管之间由纤维软骨组织充填;D.切除翼突外侧板和翼突根部,暴露翼窝和舟状窝;E.从腭帆张肌分离翼内肌,暴露静脉血管;F-G.分开腭帆张肌,暴露咽鼓管外侧部和茎突咽筋膜;H-I.咽鼓管骨-软骨连接处位于蝶骨棘前内侧,可作为颈内动脉咽旁标志;J.内镜下观察咽鼓管整个软骨部及其与颅底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



图6. 右侧咽鼓管颞下窝入路解剖。A.颞下窝入路进入咽鼓管骨-软骨连接处;B.切除咽鼓管骨部外侧壁,暴露内侧壁骨裂(黑色箭头);C.向前推移进入岩骨的颈内动脉岩骨段;D.咽鼓管后外侧的主要结构--三叉神经第三支。


在影像学上测量的咽鼓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咽鼓管与周围毗邻结构关系的3D CTA测量结果。


作者指出,咽鼓管分为骨和软骨部分;依据与颅底的关系,将软骨部进一步细分为后外侧部、中间部和前内侧部。咽鼓管与蝶骨翼突、破裂孔和岩尖关系密切,斜矢状位几乎与翼管平行,两者之间的夹角为12.2°±6.2°。理解翼管与咽鼓管之间的走行关系有助于评估颈内动脉水平段的解剖走向。经鼻内镜处理颅底外侧区病变时,咽鼓管可作为颈内动脉岩骨段的解剖标志,深入了解咽鼓管与其周围颅底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底手术至关重要。

 

4、文章信源地址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325963

 

李信晓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寿佳俊审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