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作为神经外科的组成部分,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如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损伤所致的面瘫,对年轻女性及某些特殊职业的病人所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其一生。自453期开始,总结科室陈景森主任医师和王勇杰副主任医师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是王勇杰副主任医师通过国外所学知识技能对一些病例的实践总结,介绍颅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一些治疗进展等相关专题,希望抛砖引玉供大家借鉴、参考和交流,以不断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水平。
病史简介
患者,男,57岁,因“右腕部损伤2周余”入院。
患者2周余前被玻璃花瓶碎片割伤右腕部尺侧及右食指指腹,伤口较深,当时即感右手尺侧麻木,外院予清创缝合处理,现尺侧两指麻木,小指无法活动。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电图提示:右尺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B超提示:右侧尺神经中断考虑,结合其他影像学;MRI提示:右前臂远掌尺侧切割伤,右尺神经、右腕尺侧腕长屈肌腱和指浅屈肌尺侧肌腱切断。门诊拟“尺神经损害”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颈无抵抗,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应敏,双上肢近端肌力V级,右腕尺侧可见伤口长度约4cm,缝合后无明显渗血渗液,右食指指腹割伤包扎可,远端指节活动受限,右手爪型手畸形,手掌尺侧及环指、小指浅感觉缺失,Froment征可疑阳性,双下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2024.5.2我院肌电图提示:右尺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图1);2024.5.3我院B超提示:右侧尺神经中断考虑,结合其他影像学(图2);2024.5.4我院MRI提示:右前臂远掌尺侧切割伤,右尺神经、右腕尺侧腕长屈肌腱和指浅屈肌尺侧肌腱切断(图3)。

图1:神经传导速度:右尺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右尺浅支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右正中浅支、右尺浅支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针极肌电图:右第一骨间背侧肌检肌插入电位延长,见纤颤、正锐波。印象:考虑右尺神经病变为主可能。

图2:右侧尺神经走行正常,与腕关节上段中断,断端(近心端)宽:0.30cm,断端(远心端)宽约:0.18cm,端端间距离约1.8cm,神经内部回声未见明显减低、未见增粗。右侧尺神经中断考虑。

图3:右前臂远掌尺侧切割伤。腕掌尺侧尺神经切断,断端肿胀,远近分离约16.1mm。右腕尺侧腕屈肌腱切断,断端远近分离30mm,远端回缩至腕关节面近侧50mm,远端轻度弹簧状。指浅屈肌尺侧肌腱切断,断端分离28mm。近侧断端回缩至腕关节近端56.7mm。
诊疗经过
术后情况
讨论
本例中,患者锐器割伤导致右腕尺神经切断,肌电图示右侧尺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B超和MRI均确认神经中断,断端间距约1.8cm且伴有局部疤痕组织增生。以上检查结果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尺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多样,常见方案包括神经松解术、直接缝合和神经移植等。神经松解术主要通过缓解神经压迫促进功能恢复,直接缝合能够在断端距离较小的前提下有效促进再生并减少神经传导延迟,而神经移植则适用于断端距离较大或局部疤痕较多的情况。[1–3] 研究表明,当神经缺损超过0.5cm时,外周神经将无法自行再生,而需要机械辅助来减低吻合张力、引导轴突再生以弥合残端间隙。[4]在此情况下,可供选择的移植物包括自体移植物(例如腓肠神经、正中神经皮支等)、同种异体移植物(Peripheral Nerve Allografts, PNAs)和中空神经导管。[3,5,6]尽管自体神经移植被认为是此类干预措施的金标准,其局限性在于供体部位的潜在并发症,以及可供使用的供体神经数量的明显限制。在成功施行自体神经移植的患者中,受到神经感觉运动组成、直径和轴突数量不匹配等因素影响,移植神经的功能恢复通常缓慢且不完整,且容易出现劣等再生、纤维化和神经瘤等现象。[7]

本例中选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结合患者症状和体征,最终予施行“右腕同种异体尺神经吻合术+尺神经松解术+尺动脉吻合术”。通过异体获取与供体丢失的相同神经节段,术者能够更加精确地匹配缺陷。在手术中,首先行尺动脉吻合术以恢复手术区域稳定血供,细致的血管显微缝合有助于确保术野清晰。随后,彻底切除受损区域的疤痕和纤维化组织以释放受压迫的神经,再进行同种异体神经吻合利于神经断端的无张力对合。在本例中选取了经典的神经外膜端端缝合,这避免了神经内部损伤和纤维化的发生。手术过程中,细致的动脉和神经处理是成功的关键。文献中关于PNAs的报道显示,其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但仍需关注可能的排异反应。[8–10]术前对神经移植物进行预处理(冷冻或化学去细胞等),以及术后宿主免疫抑制可能有效遏制排异。
术后早期,患者主观感觉右手僵硬感改善,表明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整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仍需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随访监测。未来的随访将包括神经传导速度的监测、肌电图检查,以及对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的评估。[11]本例同种异体周围神经移植手术为类似病例提供了经验,显微外科技术和新型外科策略的引入显著改善了神经修复和移植的效果、提升了神经功能恢复预后;干细胞移植和组织及基因工程、新型生物材料等手术技术的联合使用可能为未来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带来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往期回顾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