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张雨杭编译,为大家带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膜瘤继发静脉窦狭窄》,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英国诺丁汉大学医院NHS信托基金会皇后医疗中心的影像科Gasim Ahmed等人总结针对此类IIH患者的单中心血管内治疗经验,结果于2024年3月在线发表在《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Gasim Ahmed, et al. Neuroradiology.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 2024. doi:10.1007/s00234-024-03321-2】
在脑膜瘤患者中,硬脑膜窦(Dural Venous Sinus,DVS)狭窄引起的静脉流出道阻塞的发生率高达3%,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尽管静脉窦支架植入等血管内治疗已被应用于缓解DVS狭窄引发的颅内高压,但关于由脑膜瘤侵犯DVS引起的IIH的治疗报告和经验仍然十分有限。英国诺丁汉大学医院NHS信托基金会皇后医疗中心的影像科Gasim Ahmed等人总结针对此类IIH患者的单中心血管内治疗经验,结果于2024年3月在线发表在《Neuroradiology》上。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DVS静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难治性IIH患者和DVS受脑膜瘤侵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6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3.3±12.5岁,平均体重指数为36.8kg/m²。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头痛症状,其中5名患者出现视力障碍。颅内成像显示不同位置的小型脑膜瘤侵犯或压迫硬膜窦,共进行了7次血管内治疗。
表1. 患者临床基线表。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症状完全缓解,5名患者在平均3.5年的随访期内未出现复发。一名多发性脑膜瘤患者在首次支架植入2年后因肿瘤再次侵犯左侧远端横窦(图1)而出现复发,再次植入支架6个月后,症状得到缓解(图2)。

图1. Case6,一位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的神经影像。
图A为MRI T1增强序列,显示脑膜瘤侵犯上矢状窦(左侧图)、左横窦(中间图)和乙状窦(右侧图)。图B,磁共振静脉造影提示上矢状窦(红色箭头)和左横窦(黄色箭头)受到肿瘤的侵犯,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间和右侧图)进一步清晰地展示静脉窦狭窄的具体位置,上矢状窦到乙状窦的压力梯度极为显著,达到了50mmHg。图C显示在上矢状窦中植入一枚Protégé 6×40mm支架(红色箭头所示)和在左横窦中植入一枚Epic 8×60mm支架(黄色箭头所示),DSA结果表明,受影响的静脉窦恢复良好的通畅性。

图2. Case6,多发性脑膜瘤患者2年随访复发-再治疗的神经影像图像。
图A.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两年后,MRI提示该患者肿瘤显著增长(红色箭头);图B. DSA提示先前植入的支架位置未发生变化,但再次出现了高于30mmHg的静脉压差;图C. 左侧横窦球囊辅助植入Omnilink 8×59mm支架;图D. 治疗后DSA提示横窦支架再次植入后的压力梯度显著降低,患者至今仍无明显临床症状。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脑膜瘤继发性DVS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中期预后良好。在手术风险较低的情况下,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或与肿瘤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其他血管内治疗的辅助治疗方式。
本文报告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脑膜瘤继发静脉窦狭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这一疾病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关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张雨杭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