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滑查看更多图片内容)
无论是外科夹闭亦或是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世界多项临床实验中,WEB™均能安全且有效地治疗复杂动脉瘤。
本期【WEB™应用随访病例集】将为大家带来WEB™治疗颅内动脉瘤3例的长期随访结果。
术者简介
戴冬伟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导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总干事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委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计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建协会神经外科创新与转化分会委员
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东方航空首席医疗专家
病例一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天。
患者全麻后,微导丝引导VIA™微导管至动脉瘤腔,置入WEB™ 3mm*7mm填塞动脉瘤。
复查造影动脉瘤填塞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遂结束手术,术中补肝素化2400U。术后Dyna CT(—)。
病例二
患者女性,67岁。
主诉:主诉间断头痛2年余。
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不规则动脉瘤。
患者全麻后,微导丝引导VIA™微导管至动脉瘤腔,置入7mm*3mm WEB™瘤内扰流装置。
通过调整WEB™位置后空出双侧M2分支起始部,经多次多角度造影确认后未见血流流速变慢,遂结束手术。
术后第一天查房发现患者一过性失语,急行MRI-DWI未见新鲜梗死,MRA提示可疑大脑中动脉上干显影不佳,再次DSA造影确认双侧分支通畅,血流无变慢。
后患者无新发症状,一直单抗阿司匹林至术后4个月,复查MRA分支显影良好。
病例三
患者女性,66岁。
主诉:头痛头晕6月,下肢乏力4天。
现病史:患者6月前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感觉麻痹无活动障碍,未予重视。4天前患者自觉症状加重,伴下肢乏力,遂至外院就诊,查CTA示:基底动脉结节状突起,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混合斑块形成,管腔轻度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为求治疗,就诊我院,门诊以“动脉瘤”收治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高血压,最高血压208/110mmHg,现已停药;荨麻疹,氯雷他定1 qd,司他斯汀1 bid;4年前因腰椎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
术前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患者平卧,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下于右侧股动脉置6F动脉长鞘至左侧锁骨下动脉,全身肝素化5000U,置入单弯管,路图及导丝引导6F中间导管至左椎动脉开口,微导丝引导VIA™ 0.021导管,至基底动脉动脉瘤,释放WEB™ SL 7mm*5mm至基底动脉动脉瘤内。
复查造影提示释放良好,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无影响,遂结束手术。拔管拔鞘压迫止血。
6个月造影随访:
一年造影随访:
1. WEB™瘤内扰流装置通过血管内介入放置,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风险,同时无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的长期风险,尤其对复杂解剖结构(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EB™的优势更为明显。
2. 目前多项研究,如WEBCAST、WEBCAST 2、French Observatory等显示,WEB™植入术后1年完全或近全闭塞率可达60%-80%,长期随访(3-5年)表明闭塞率稳定或进一步改善。
3. WEB™的长期优势在于其微创性、稳定的闭塞率、低复发率及安全性,尤其适合宽颈分叉部动脉瘤。随着技术迭代和更多长期数据发布,应用场景可能进一步扩大。但个体化治疗决策仍需结合动脉瘤解剖特点和患者情况。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更多器械信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