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发布 | 1932阅读
神经介入-AIS
脑血管-自定义

【深耕器精】深瑞达.018"/.024"神经微导丝在取栓中应用体会2例

杨斌

云霄县医院

陈盛斌

云霄县医院

曾立三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易婷玉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达人收藏



AO-ADAPT技术介绍

ADAPT技术(直接抽吸首次通过技术)以操作简化、开通高效、安全性高及经济性优为核心优势,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的重要方案。首次采用国产深瑞达星舰™.018"/.024"神经导丝结合抽吸导管实施AO-ADAPT技术进行大脑中动脉取栓2例,实现系统组成简化与快速血管再通。


深瑞达星舰系列导丝(.018"、.024"、.035")采用海波管切割设计,头端柔顺性与近端支撑力兼具。这两例手术采用了.018"和.024"导丝,展现优异性能:扭控精准、支撑稳固,顺利推送抽吸导管至颅内M2段闭塞处,全程无血管损伤。该导丝与大口径抽吸导管组成的AO-ADAPT系统,进一步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风险,验证了国产神经介入器械的临床适用性。



AO-ADAPT技术

2024年,William J.A.等医生,回顾性分析其所在机构45名采用首发AO-ADAPT技术进行急性取栓患者的手术情况。


AO-ADAPT技术为仅使用一种新型海波管雕刻的外径为0.024英寸的微导丝,而不用微导管来进行的抽吸技术。24微导丝提供增强的支撑力和减小的台阶间隙,即使不用微导管,亦可将大口径抽吸导管输送至目标闭塞部位。


研究结果

实现TICI≥2B再灌注:42人(93.3%)

实现TICI≥3再灌注:35人(77.8%)

实现一次再通人数:26人(57.8%)

无需辅助器械导管即抵达目标闭塞部位:35人(77.8%)

▫其中29人(64.4%)例抽吸成功,均实现TICI≥2B再灌注

▫19人(66%)实现一次再通

▫平均再灌注时间仅为16分钟

远端栓子逃逸:6人(13.3%)

颅内血管并发症:0人

症状性颅内缺血:1人(2.2%)


引用自“Aristotle-Only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 (AO-ADAPT) for 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 Technical Series of a Novel Technique Demonstrating Safety and Efficacy” 

By William J. Ares, MD, etc.  <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 2024



病例一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75岁。以“被发现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为代诉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无力、言语稍含糊不利、口角歪斜;

3、既往:心脏支架植入术后、高血压等病史;

4、查体:神经查体:神志嗜睡,言语稍含糊不利,双眼右侧完全凝视麻痹,左侧鼻唇沟稍浅,左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巴氏征阳性。NIHSS评分:15分。



术前影像




急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


急诊颅脑CT平扫:右侧脑室旁至基底节区稍低密度影,右侧大脑中动脉致密征(箭头所示)。


急诊头颈CTA: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可见血栓渗透征。


急诊CTP:见核心梗死体积9ml,缺血半暗带100.7ml,不匹配比例12.2。




术前讨论




初步诊断:

1.急性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

2.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1段)

3.心房颤动


手术方案:

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考虑栓塞病变,拟采用ADAPT抽吸治疗。






手术器械




深瑞达长鞘 6F 0.088" 90cm

中间导管 6F 0.068" 125cm

中间导管 5F 0.055" 135cm

深瑞达星舰™微导丝 0.024" 215cm


手术过程




深瑞达神经长鞘置于右侧颈内动脉C1段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取6F 0.068" 125cm中间导管沿长鞘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处,持续负压抽吸,一块大小约0.3*0.5cm血栓。


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上干血流恢复,下干仍闭塞。


考虑患者血管迂曲,6F中间导管到位性欠佳,故换用0.024" 215cm 深瑞达微导丝辅助5F 0.055" 135cm中间导管到达下干闭塞段,持续负压抽吸,抽吸出一块0.3*0.6cm血栓。


复查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上下干血流均恢复。


术后第1天:

复查头颅CT右侧脑室旁至基底节区稍低密度影。


CTA提示原右侧大脑中动脉M1远段闭塞处复通,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CTP未见明显低灌注。


术后第7天:

DWI右侧脑室旁至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


MR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远段闭塞处复通,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


术后第8天:

出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流利,左侧鼻唇沟稍浅,四肢肌力5级,心腹查体未见异常。出院NIHSS评分:1。出院时mRS:1。






病例二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58岁。因“突发言语不能1小时余”为代诉入院。


病例特点:

1.中老年女性患者,急性起病;

2.症状:急性病程,表现为言语不能,理解障碍,伴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

3.既往:5年前心肌梗死、冠心病,长期口服华法林(用量不详),未规律监测凝血。

4.查体:血压:123/78mmHg。发病前mRS:0分,发病后mRS:4分。NIHSS评分:14。神志清楚,双眼向左侧凝视,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能配合,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巴氏征阳性。



术前影像




急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


急诊颅脑CT平扫: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出血及占位,左侧大脑中动脉致密征。


急诊头颈CTA:见左侧大脑中动脉M1远端分叉闭塞并可见血栓影。


急诊CTP:




术前讨论




1.左侧大脑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2.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3.心房颤动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陈旧性心肌梗死






手术器械




6F中间导管

深瑞达星舰™ 0.018" 215cm微导丝


手术过程




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远端分叉处闭塞,上干未显影,下干少许前向血流。


6F中间导管在深瑞达0.018" 微导丝导引下送至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


造影提示:中间导管到位后,撤出导丝,持续负压抽吸。


中间导管持续负压抽吸2min后,回撤至C2段回血通畅,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TICI:3级。


术中Dyna CT未见造影剂渗出。


术后第1天CT: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第1天CTA、CTP:原右侧大脑中动脉M1远段闭塞处复通,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CT未见明显低灌注。


术后第3天MR:DWI见左顶枕叶少许急性梗死灶,左侧大脑中动脉M1远段闭塞处复通。


术后第7天TCD:


术后第8天:

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呼吸音粗,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四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阴性。出院NIHSS评分:0。出院时mRS:0。




总结




1.ADAPT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技术操作更简单,化繁为简、开通时间短,出血率低,安全性高,经济有效性高。


2.抽吸的核心在于抽吸导管的到位率、顺应力及抽吸力。大直径导丝应用可以简化抽吸导管的步骤,提高抽吸导管到位效率


3.深瑞达星舰导丝包括0.18",0.24",035",和印象中大直径导丝不同,这款大直径导丝头端柔软,可以安全到达颅内远端,近端支撑力强。可提高抽吸导管的到位率和同轴性,提高抽吸一把再通率。


术者简介





杨斌

云霄县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漳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头晕头痛诊治







陈盛斌

云霄县医院


主治医师

漳州市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规范化培训3年

于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1年,师从曾进胜教授、陈玲教授

于漳州市医院神内介入科进修学习脑血管介入技术半年,师从易婷玉教授

先后获得“AHA/ASA国家卒中综合培训证书”;“国家脑血管介入培训证书”;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培训证书;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量控制中心培训证书;“INIA”培训证书

专业特长:从事神经内科10余年,对脑血管病、头晕头痛、帕金森、记忆力减退、失眠、癫痫、肌张力障碍、脑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曾立三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神内介入科医师

神经病学硕士

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





指导专家





易婷玉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内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脑血管病中心访问学者

全国十佳手术医师

全国金牌取栓医生

国家卒中学院讲师

国家继续中心优秀导师

国家级神经介入讲师

多次全国取栓病例金奖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委员

发表SCI文章2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70余分,单篇最高达8分

提出多项取栓技术与理论

主持三项省国家级课题

参与全国多项RCT研究






产品介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