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发布 | 802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Lattice Time|Lattice治疗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及交通段复杂病例2例

李文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旭阁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宗艺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病例一

Lattice治疗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及后交通段多发动脉瘤



01


临床信息



患者女性,46岁。


主诉:因“体检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1周”入院。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既往史:无。


术前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及后交通段多发动脉瘤。


术前评估手术指征:术前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系统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1个、眼段2个动脉瘤,其中最大为7.6*11.5mm,形态不规则,存在较大破裂出血风险,患者及家属积极要求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明确。


术前检查


02



术前讨论及预案:患者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相邻较近,拟用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一期同时治疗,其中眼段动脉瘤较大,拟使用弹簧圈疏松填塞,加快治愈。







术中使用材料

8F股动脉鞘

8F长鞘

6F 115cm远端通路导管

0.014 215cm微导丝、微导管

弹簧圈8*25cm 1个,6*20cm 1个

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4.4mm*30mm,6个机械球囊

03


手术过程


大动脉瘤腔内置入弹簧圈8*25一个、6*20一个,输送Lattice 4.4mm*30mm支架远端至大脑中并释放,头端和中段打开顺畅,贴壁良好。


继续释放,尾端放置于海绵窦平直段,撤微导管,尾端自然张开。


支架释放后使用导丝按摩使支架贴壁更佳。


术后造影可见后交通动脉瘤及眼段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


术后CT可见支架形态良好。


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无不适症状,观察4天后顺利出院。









病例二

Lattice治疗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01


临床信息



患者女性,47岁。


主诉:因“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年”入院。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既往史:无。


术前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术前评估手术指征:右侧颈内动脉眼段2个动脉瘤,囊状,近期复查较1年前有所增大,存在破裂出血风险,且患者因颅内动脉瘤极度焦虑,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积极要求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明确。


术前检查


02



术前造影评估及讨论:右侧颈内动脉眼段2个囊状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风险。计划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一期治疗2个动脉瘤。







术中使用材料

8F股动脉鞘

8F长鞘

6F 115cm远端通路导管

0.014 215cm微导丝、微导管

0.027"微导管

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4mm*20mm,4个机械球囊

03


手术过程


支架头端释放以撤微导管为主,中间以推支架为主,过弯处适当张力时支架打开。


支架尾端释放以撤微导管为主。


支架释放后造影可见,大弯侧贴壁欠佳,使用神经导丝成袢按摩贴壁。


导丝按摩后造影可见,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


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无不适症状,观察4天后顺利出院。






总结体会

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采用机械球囊输送支架,从支架内部辅助膨胀,可以实现原位释放不扭结、导丝稳定不前行。

Lattice是钴铬合金支架,径向支撑力足,在迂曲血管处释放,更好贴壁。

在多发动脉瘤病例中,载瘤动脉相对迂曲,头端释放操作简洁,以撤微导管为主,血管迂曲,术中回收一次,回收过程丝滑,整个释放过程容易操控。

Lattice通体显影,可清晰观察支架贴壁情况。推送支架时,机械球囊导丝稳定不前行,避免出现“肠套叠”情况。






指导专家


李文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担任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

河南省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神经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神经外科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河南省卒中专科联盟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平顶山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常务委员。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多次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



术者简介


王旭阁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主要从事神经介入治疗工作,平顶山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


宗艺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主要从事神经介入治疗工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