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药破局:贝伐珠单抗上市之路与作用机制再认识
贝伐珠单抗(BEV)在胶质瘤领域的应用,是一部从“争议”到“不可或缺”的破局史。其获批之路基于关键的III期临床研究(如AVAglio研究),虽然在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中未能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但它明确带来了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显著改善和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尤其是迅速减轻肿瘤周围水肿、降低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1]。这一优势使其在复发GBM中确立了标准治疗地位,实现了从“姑息对症”到“主动控瘤”的角色转变。
对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也日益深化。早期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饿死肿瘤”——即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新生血管。而现在我们更强调其“血管正常化”的核心作用:它能在短期内重塑胶质瘤内部紊乱、渗漏的血管结构,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血流灌注。这不仅解释了其快速缓解症状的疗效,也为它作为“协同伙伴”与其他药物(如化疗、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其从单一武器演变为联合战役的“开路先锋”。
二、联合增效:探寻贝伐珠单抗的“黄金搭档”
1
联合化疗
一项II期多中心、开放标签、非对照性试验中评估了BEV单独使用(10mg/kg Q2w)或于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在复发GBM患者中的疗效,两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8.2%和37.8%,OS无差异[2]。另一项研究探索替莫唑胺(TMZ)剂量密集方案(50mg/m2/qd Q14d)联合BEV(10mg/kg Q2w)和TMZ单药对于复发GBM的疗效,结果同样是联合用药仅提高患者PFS(4.1个月和3.3个月)[3]。对于初诊GBM患者,辅助化疗阶段,TMZ联合BEV(10mg/kg Q2w)是否优于TMZ单药(5/28方案),在一项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MZ联合BEV不能延长OS(15.7个月和16.1个月),仅PFS获益(10.7个月和7.3个月)。且BEV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肠穿孔发生率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4]。
2
联合免疫
在一项I期临床试验中(NCT02313272)评估了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30Gy/5f)与抗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和BEV联合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HGG)的疗效,中位PFS为7.92个月,中位OS为13.45个月[5]。此外,既往在小鼠GBM模型中,发现抗CTLA-4单抗联合抗PD-1单抗与单药相比,能够延长生存。一项针对复发HGG的单臂前瞻性研究中,将抗CTLA-4抗体(伊匹单抗)、抗PD-1抗体(纳武单抗)、BEV三药与放射治疗(45-55Gy/25f)联合,患者ORR为可达64%。疾病控制率更高达9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5.57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7.1个月和15.6个月[6]。
三、降阶减毒:低剂量、长周期模式探索
尽管在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中,贝伐单抗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药物,但其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特别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出血风险、血栓形成、蛋白尿、伤口愈合延迟等等。近期有研究发现,原发高血压和早期新发高血压(≤3个疗程)的患者预后优于晚期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作为贝伐单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7]。目前关于BEV不同剂量方案的研究层出不穷,旨在探索低剂量、长周期应用能否在达到疗效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已发表的研究基本都是回顾性研究,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降阶减毒模式下BEV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表1)。
表1. 中枢神经系统中贝伐珠单抗不同剂量方案相关临床研究
注释:GBM,胶质母细胞瘤;HGG,高级别胶质瘤;BEV,贝伐珠单抗;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TMZ,替莫唑胺。
*BA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2C→环磷酰胺+长春花碱1C→贝伐珠单抗 10mg/kg/Q4w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胶质瘤治疗中应用BEV时,如何让患者更长久、更安全地获益,成为关键问题。采用低剂量、延长用药间隔的“降阶”策略,或许是破局的重要方向——它能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显著减轻毒副反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治疗的经济性,最终实现疗效、安全性与成本三者间的最优权衡,让更多患者有机会从这一重要药物中持久获益。
六、参考文献
[1]Chinot OL, et al. AVAglio: Phase 3 trial of bevacizumab plus temozolomide and radio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Adv Ther. 2011;28(4):334-340.
[2]Friedman HS, et al. Bevacizumab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irinotecan in recurrent glioblastoma. J Clin Oncol. 2009;27(28):4733-4740.
[3]Li J, et al. Efficacy of bevacizumab combined with temozolomide dose-dense regimen on recurrent glioma. J BUON. 2021;26(1):145-151.
[4]Gilbert MR,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bevacizumab for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N Engl J Med. 2014;370(8):699-708.
[5]Sahebjam S, et al. Hypo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e-irradi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and bevacizumab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s: results from a phase I study. Neuro Oncol. 2021;23(4):677-686.
[6]Sahebjam S, et al. Phase 1 trial of hypo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e-irradi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nivolumab, ipilimumab, and bevacizumab for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s. Neurooncol Adv. 2025;7(1):vdaf033.
[7]Kesumayadi I,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hypertension timing for survival in glioblastoma patients receiving bevacizumab: a retrospective single centre analysis. J Neurooncol. 2025. doi: 10.1007/s11060-025-05209-4. Epub ahead of print.
脑胶质瘤前沿创新治疗(CURE)联合门诊
每周二上午,北京天坛医院B区国际部会诊中心。
●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江涛院士团队领衔成立国内首个脑胶质瘤前沿创新治疗门诊(CURE)——以精准医学突破脑胶质瘤治疗困境
专家简介
江涛 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 曾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首任组长等
● 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
● 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与亚洲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AGGA)的发起人和创建者
● 以通讯作者在Cell、Cancer Discovery、Genome Research、PNA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Neuro-Onc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连续多次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
●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评北京学者,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等;研究成果获评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
● 主持制定国家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等多部临床诊疗指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