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4日发布 | 1980阅读

WLNC&OCIN专访丨陈文伙教授:神经介入全球视野下的创新生态与临床转化

神介资讯

陈文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在神介资讯OCIN特别栏目。本期为大家带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陈文伙教授的采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Q1

脑医汇-神介资讯:陈教授您好,此次WLNCOCIN再度携手,阿根廷团队通过直播呈现的“硬膜下血肿(SDH)经血管大型微导管引流术”引发了中外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结合您的经验,您认为此次演示带来了哪些启示? 

陈文伙 教授


OCINWLNC联合举办的会议上,再次得以见证创新技术的呈现。此次会议伊始便吸引我提前到场,而当日阿根廷团队通过直播展示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治疗手术尤为震撼——该技术以微创血管内介入方式,经同一通道实现硬膜下血肿引流与脑膜中动脉栓塞的联合操作,清晰的直播画面完整呈现了这一创新术式的全过程。其颠覆性在于突破了传统颅骨钻孔置管引流的手术模式,通过血管内微导管技术直达颅内硬膜下腔,以真正意义上的微创路径完成治疗,这种将血肿清除与血供阻断一体化的治疗理念,彻底革新了既往的临床认知。


在会议研讨环节,专家们就阿根廷为何能在全球神经介入领域涌现出众多创新技术与产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其核心在于“创新土壤”的培育——当地不仅聚集了大量专注于医疗器械研发的创新企业,更有行业领军人物牵头推动技术革新,加之阿根廷政府对创新产品上市前研究给予的政策支持,共同构建了有利于技术突破的生态体系。


这一案例深刻启示我们,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微创技术的持续创新,而青年医生更应在临床实践中保持敢想敢为的探索精神——正如演示中介绍所说的年轻医生团队虽面临器械限制,却通过改造现有工具、研发专用微导管与微导丝等方式突破瓶颈,以“需求驱动创新”的路径推动术式进步。整个直播不仅展现了技术操作的细节,更呈现了从理念提出到临床实践的完整创新链条,印证了创新需依托临床观察、器械迭代与团队协作的有机结合,方能实现微创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与推广。


Q2

脑医汇-神介资讯: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硬膜下血肿(SDH)经血管大型微导管引流术”在技术推广与临床普及层面具有怎样的指导价值?

陈文伙 教授


我认为该技术理念具有显著的普及价值与推广意义。其技术门槛并非高不可攀,且该创新思路本身极具前瞻性。该研究者敢于突破传统手术范式,提出绕过常规开颅手术及颅内引流管置入等复杂操作,直接通过创新路径实现治疗目标的构想,这一理念本身即体现了医学探索的创新精神。


事实上,此类创新构想在医疗领域或普遍存在,但多数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未能付诸实践。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创新者缺乏持续深耕的决心,或未能及时将灵感转化为系统性研究方案。而本研究团队则展现出卓越的执行力,他们不仅突破了血管穿刺等关键技术瓶颈(如采用射频消融导丝辅助血管穿透等创新技术),更通过大量体外动物实验进行方案验证与参数优化,最终在人体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该成果并非偶然个案。据项目汇报显示,研究团队在此前已完成15例同类手术,均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此外,该技术突破传统认知,通过血管通路穿刺使微导管抵达硬膜下血肿等非血管腔隙,实现微创治疗,拓展了神经介入的应用边界,为非血管性颅内病变的微创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Q3

脑医汇-神介资讯:作为【OCIN LIVE·十万“伙”急】栏目的创办者,您认为该栏目对基层神经介入医生的技术提升及行业发展具有哪些实际意义?

陈文伙 教授


【OCIN LIVE·十万“伙”急】栏目刘建民主任倡导发起。刘主任立足全局,深知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需争分夺秒且应下沉基层,但当前基层医院面临诸多困境:其一,专业人员匮乏,具备神经介入治疗能力的基层医生数量不足;其二,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善,基层医院难以像大型医院那样随时开展培训,且临床实践病例有限;其三,器械设备与影像评估条件有限,部分基层医院仅配备基础CT设备,缺乏CTA、CTP等先进的血管评估手段。这些因素导致基层医院急诊血管内治疗效果欠佳,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卒中发病率高,且多数患者首诊于基层医院,而急诊血管内治疗对时间要求极高,若能在基层医院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患者预后将显著改善。基于此背景,刘主任与脑医汇合作推出【OCIN LIVE·十万“伙”急】栏目,通过整合各大中心丰富的急诊手术资源,克服急诊手术直播的特殊性(无法像择期手术直播一样提前制定手术预案),确保一周内能呈现足够数量的手术案例,为基层医生提供学习机会。


该栏目通过多中心技术同步展示,打破技术标准化局限,使基层医生得以直观了解不同手术路径、器械选择及耗材应用策略。鉴于急诊取栓手术具有类似球赛的动态不确定性(手术结果难以预判,区别于择期手术可预先评估难度并制定完备方案),直播真实呈现基层医生面临的复杂临床场景:即便手术难度超预期且无法转诊,术者仍需即刻应对,这种实战化展示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脑医汇组织下,栏目构建“术前策略研讨-术中实时讨论-术后复盘答疑”三维学习体系:术前由多学科专家团队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针对不同术式效果展开动态分析;术后通过复盘会详细拆解手术细节,重点解析并发症处理技巧。基层医生可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如耗材可及性)选择适配方案,专家团队实时解答操作疑问,形成“问题-实践-反馈”的闭环学习机制。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生的急诊取栓技术能力,既促进大中心间的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又推动术者个体在观摩研讨中实现技能迭代。


此外,通过前期大中心手术直播实践,依托脑医汇5G LINK系统构建的远程互动平台,已实现专家术中实时指导与策略调整的无缝衔接。该系统零延迟的远程交互特性,不仅为基层医生提供标准化教学范本,更开创了“远程实时指导”的临床辅助新模式。经测试验证,组织20家基层医院与20位全国专家开展的远程指导项目,可有效帮助术者突破操作瓶颈——通过专家术中即时点拨,显著提升血管再通率、缩短手术时间,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后续将进一步推广该模式,以期系统性提升基层急诊血管内治疗水平,优化卒中患者整体救治预后。


Q4

脑医汇-神介资讯:我们知道您即将启动“专家远程指导下基层医院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设计初衷或创新点?

陈文伙 教授


刘建民主任的倡导下,基于通过远程LINK系统指导基层医生以提升手术再通率的构想,其强调任何医疗实践均需以科学性为根基,指出该模式的实际效能需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因此,下一步将着力设计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方案,系统探究远程实时指导模式对基层医院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实际影响,重点评估其能否切实改善患者预后及优化手术流程,为该技术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始终期望基层医院的取栓技术能达到与大型中心同等水平。从临床实践来看,取栓技术的操作门槛并非想象中高,但其核心在于治疗策略制定、术前评估分析及术后管理体系的完善。未来规划中,不仅要推动基层技术能力向四级医生、高级卒中中心标准看齐,更要在患者转运流程管理上符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规范要求,以此系统性提升救治预后。


卒中救治的时间敏感性尤为关键:患者首诊若在基层医院,若能直接开展急诊血管内治疗,可显著缩短血管再通时间窗。临床数据表明,短时间内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普遍更佳,而基层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流程常导致至少2小时的时间损耗(包括转运及术前准备)。在此背景下,依托5G远程LINK系统的实时指导模式,可有效赋能基层术者,该系统不仅能提供即时操作支持。展望未来8-10年技术演进趋势,远程机器人辅助技术有望逐步应用,形成“技术下沉+智能辅助”的复合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发展迅猛,已基本满足取栓治疗的临床需求。这一进展为基层医疗设备同质化奠定基础——既往进口器械因准入限制难以普及的问题正逐步改善,随着国产器械在基层医院的规模化配置,手术操作的标准化与技术水平的均衡化将获得更坚实的硬件支撑。


Q5

脑医汇-神介资讯: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MILD-MT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谈谈您对TCAR这一新术式的看法?

陈文伙 教授


刘建民主任的倡导下,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开展了MILD-MT研究。该研究针对轻型卒中合并大血管闭塞患者,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探究血管内治疗相较于药物治疗的临床获益,这一议题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结论,而该研究对拓宽血管内治疗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与全球同类研究不同的是,鉴于中国轻型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病变更为常见,本研究特别以灌注影像学为依据,聚焦灌注不匹配体积超过50 ml的患者群体,探索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目前,研究进展较为顺利,患者入组情况符合预期,已接近完成200例的入组目标。按照项目组的整体规划,研究正稳步推进,我们期待明年能够得出研究结果,以解答这一临床关键问题,为轻型卒中患者是否适合血管内治疗提供明确依据。


TCAR是一种经皮颈动脉入路后实施的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在颈动脉介入治疗中,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脂肪栓塞,是较为棘手的问题。由于目前使用的远端保护伞多为网格状结构,当脂质斑块脱落或微小血栓形成时,仍有可能突破保护装置导致梗死,严重情况下可引发大面积脑梗死,造成偏瘫、失语等严重功能障碍。此外,部分患者虽表现为无症状性栓塞,但后期是否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远期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无论如何,脂肪栓塞是颈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并发症。


TCAR技术的核心创新理念在于通过血流反向逆转机制预防血栓脱落。手术过程中,通过特殊装置使血流方向逆转,将可能脱落的栓子引流至颈静脉系统,从而显著降低栓塞风险。临床数据显示,传统无症状性颈动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而TCAR技术可将并发症率降至1.6%-1.8%,降幅近半。尽管3%的并发症率在传统认知中已属较低水平,但大数据分析证实,TCAR技术确实实现了并发症率的显著下降。


对于具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经验的外科医生(包括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而言,TCAR技术操作相对简便,仅需切开颈总动脉,其余操作流程与传统颈动脉手术差异不大。然而,对于内科医生而言,由于颈动脉切开等操作需依赖外科技术支持,TCAR技术的推广可能面临一定挑战。但值得强调的是,在多学科协作与融合的大趋势下,TCAR技术有望在内外科领域同步推广。只要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率,切实使患者获益,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陈文伙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

2008年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神经介入1年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2篇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70内容1741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
由AI智能生成
  • 1. 
    硬膜下血肿经血管大型微导管引流术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何差异?如何根据患者年龄调整治疗方案?
  • 2. 
    在推广硬膜下血肿经血管大型微导管引流术时,如何解决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差异带来的技术普及难题?
  • 3. 
    【OCIN LIVE·十万“伙”急】栏目构建的三维学习体系中,如何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基层医院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
录播

慧神介 随光见——神经介入治疗与OCT诊断【云上山河(山东河北)专场】

2025.07.09 远程-Online
查看更多会议

急性脑损伤的治疗与管理

查看更多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