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诊疗中心程光森教授团队,在美国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Tsz Yeung Lau(刘子扬)教授现场技术指导下,成功完成3例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该技术通过创新性脑保护机制,为高龄、复杂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首次在珠江口西岸地区开展,标志着珠海市人民医院在颈动脉疾病治疗领域再次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次的三名患者均为老年男性,术前有分水岭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等颈动脉狭窄相关脑缺血症状,且颈动脉斑块具有钙化、溃疡、附壁血栓等特征。对于这几位患者而言,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弓型迂曲、易发生逃逸栓塞等因素,导致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较高风险,而TCAR这一融合微创理念与精准脑保护策略的创新术成为了他们重获健康的最佳治疗方案。
程光森教授团队术前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准备,术中熟练配合,顺利完成了这3例TCAR手术。手术过程中,三位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不良反应,已经顺利出院。
患者男性,69岁。
主诉:头晕1周。
简要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昏沉感,持续时间数秒钟,可自行缓解,无肢体麻木乏力、言语含糊、一过性黑朦,未予重视、未诊疗,后上述症状反复发生,性质同前。为进一步诊疗,遂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头晕查因”收入我科。
既往史: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多年,2023年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
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多发),右侧颈动脉球部狭窄(70%-99%),右侧椎动脉狭窄(V1段:50%-69%)。
心脏彩超: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房增大;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
24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可见窦性停搏,二度2型窦房阻滞,一度房室阻滞,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双侧颈动脉CTA:III型弓。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节段性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约70-90%,C6段管壁节段性钙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约50-70%。左侧颈内动脉C6段管壁节段性钙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约50-60%。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管腔狭窄程度约20-30%。
游离颈总动脉后,使用微穿针穿刺并送入0.018in导丝,交换送入微血管鞘。于微血管鞘内送入J形导丝,撤微血管鞘并导入TCAR鞘。
阻断颈总动脉血运,启动血流逆流保护装置。对狭窄处进行充分预扩张,后置入颈动脉支架。
造影评估,支架定位良好、贴壁良好,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率小于10%。血运逆流保护装置内捕获大量脱落斑块及附壁血栓。
患者男性,80岁。
主诉:反复头晕1年,半天前晕厥一次。
简要病史:近1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呈昏沉感,无视物旋转,未予特殊诊治,半天前患者观看电视期间突然出现晕厥,持续约5分钟后自行转醒,随后意识逐渐如常,有头晕,呈昏沉感,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科门诊,拟“晕厥查因”收治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最高达190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及监测血压。
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多发),双侧颈内动脉近段狭窄(左侧:70%-99%;右侧:<50%),双侧椎动脉狭窄(V1段:50%-69%)。
心脏彩超:主动脉窦部增宽,轻-中度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三尖反流。
24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部分,成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ST改变。
双侧颈动脉CTA:III型弓。左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80%-90%),左侧颈内动脉C4-6段较对侧显影浅淡,余双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管腔轻度狭窄。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头臂干管壁钙化斑块伴管腔轻度狭窄。
游离颈总动脉后,使用微穿针穿刺并送入0.018in导丝,交换送入微血管鞘。于微血管鞘内送入J形导丝,撤微血管鞘并导入TCAR鞘。
阻断颈总动脉血运,启动血流逆流保护装置。对狭窄处进行充分预扩张,后置入颈动脉支架。
造影评估,支架定位良好、贴壁良好,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率小于10%。
患者男性,65岁。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2天,加重半天。
简要病史: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当时表现为右上肢精细动作欠佳,右下肢乏力感,尚可行走。今日晨起,患者出现右侧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较前明显加重,右上肢不能持物,右下肢行走拖步,伴有言语含糊,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拟“急性脑梗死”收住我科。
既往史:有糖尿病病史12年,血糖控制不详。高血压30年,血压最高200/97mmHg,未规律监测血压。有冠心病病史,目前服用“铝镁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
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多发),双侧颈动脉球部狭窄(50%-69%)。
心脏彩超:左房增大。左室壁增厚,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退行性变并轻度反流,左舒张功能减低。
24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ST-T改变。
头颅MR:左侧额顶叶、放射冠区及右侧顶叶多发急性脑梗塞(部分为腔隙性梗塞灶)。脑动脉硬化,伴多组脑动脉局限性/节段性狭窄。
双侧颈动脉CTA:主动脉硬化,主动脉弓多发穿透性溃疡形成。双侧颈内动脉C1段近端管壁多发溃疡性斑块并钙化,管腔中-重度狭窄,左侧为著。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外动脉近端管壁多发混合斑块,管腔轻度狭窄。
游离颈总动脉后,使用微穿针穿刺并送入0.018in导丝,交换送入微血管鞘。于微血管鞘内送入J形导丝,撤微血管鞘并导入TCAR鞘。
阻断颈总动脉血运,启动血流逆流保护装置。对狭窄处进行充分预扩张,后置入颈动脉支架。
造影评估,支架定位良好、贴壁良好,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率小于10%。
1、在第一例患者中,逆流保护装置成功捕获了大量脱落栓塞物,充分展示了该术式的优点。根据文献报道,TCAR在美国十余年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比CAS更低的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天内卒中率低至0.6%-1.4%,在安全性、可重复性、神经保护和微创程度上优势明显。
2、对于多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弓、三型弓的患者,传统的TF-CAS具有高风险和高难度,TCAR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根据ROADSTER研究数据,TCAR在高外科手术风险人群术后卒中率为0.7%和0.6%,远低于CREST研究中揭示的CEA 2.3%,TF-CAS 4.1%,并在心梗、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方面也更优。可见,对于高龄、CEA术后再狭窄、颈部分叉高等复杂病例,TCAR尤为适用。
3、这几例患者的手术均在TCD的实时监测下进行,有效保证了患侧脑灌注的平稳调控及栓子脱落检测。所以,在血运逆流保护装置启动后,可以更放心使用等比例型号球囊对狭窄病变进行预扩,无惧栓塞脱落及高灌注风险,支架成形效果更好、预期再狭窄率更低。
珠海市人民医院
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岭南名医
国家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放射学分会介入专委会神经介入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血管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学分会常务委员
珠海市医师协会脑血管分会主任委员
神介资讯编委
从事神经介入20余年,擅长各类急慢性脑梗塞的微创介入治疗,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各种脑出血的介入治疗,血流导向装置全球导师,共进行各类神经介入诊疗5000余例,先后于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神经介入中心学习交流,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
珠海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工作,临床经验丰富,熟练掌握显微外科及神经介入技术,擅长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2007年曾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2011年于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学习,2015年赴美国Oakland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访问留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目,主持省部级、市厅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各1项,并曾作为Sub-I参与国内多中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
珠海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整合了介入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影像医学科、重症监护科、康复治疗科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构筑了强大的脑血管病诊疗团队,树立“挽救生命、抢救大脑”的目标,提供高质量的脑血管病临床诊疗。
中心人员梯队完善、专业划分明确、诊疗设备先进、综合诊疗实力强大,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卒中学会联盟单位、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广东省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主委单位、珠海市医师协会脑血管医师分会主委单位。中心所配备Artis Zeego介入复合手术室为一站式术前诊断、术中治疗、术后评估的层流、洁净手术室,而手术间内备有滑轨CT可为手术提供即时的影像学诊断,为目前国际最先进复合介入手术室。
中心在脑卒中患者急危重症介入急救方面,不但配备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急诊神经介入治疗医护队伍,24小时全年无休轮岗待命,还通过网络协作医院共享信息、建立120脑卒中交通绿色通道、制定完备的救治网络共享流程、规范的院内急救路径及流程等行之有效的创新性举措,为脑卒中急危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健康保证。中心常规开展诊疗项目有:规范化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脑卒中重症监护及生命支持、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急性脑动脉闭塞介入再通、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静脉窦血栓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脑动脉瘤夹闭、颅内外血管搭桥、颈动脉内膜剥脱、脑卒中后遗症康复锻炼治疗。
点击上方二维码,进入科室主页查看更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