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上午,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神经肿瘤外科主办的第五期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结业大阅兵暨第四届珠江解剖班青年医师沙龙(<<点击阅读相关文章)顺利举行。在过去六个月,通过阅读文献、理论授课、各亚专科教授讲座、观摩手术操作,并结合解剖示教以及实践操作等多种学习形式,学员们完成了相关培训。以下为第五期解剖班学员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胡泽红主治医师的进修学习总结及感悟。
作为一名初涉神经外科领域的年轻医生,我始终认为颅底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手术的高风险性是这一领域的显著特点。然而,根据科室的人员安排,我的专业方向被确定为神经肿瘤。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接触,我愈发感受到其挑战之大。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基础,但面对繁复的解剖图谱,我时而感到困惑难以完全掌握,时而觉得已印刻脑海不久又遗忘。记得有一次,主任在完成桥小脑角区手术后,详细讲解解剖结构,在那狭窄的手术通道中,我望着那些局限的结构,只能似懂非懂地点头。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利用零碎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开颅技术,各种观点和技巧层出不穷。然而,我的开颅暴露范围总是不尽如人意,自然也难免受到上级医生的批评。他们建议我进修时系统地学习规范的开颅技术。幸运的是,我通过脑医汇了解到张祎年教授及其举办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不仅涵盖了显微外科及内镜基本技能、神经系统解剖、规范化手术入路等内容,还避免了繁琐的医疗文书书写,自此不再当牛马,让我有大量时间进行系统学习。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学习机会。
一、从“钢城攀枝花”到“木棉英雄城”的奇妙缘分
我所在的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这里的市花“攀枝花”,又称“木棉”,象征着这座因钢铁而崛起于攀西裂谷中的城市,承载着三线建设者的坚韧与荣光。到广州去,心中不免泛起涟漪:广州的气候如何?一线城市的租房是否艰难?川菜的麻辣与粤菜的清淡,能否调和?而张祎年老师,这位声名显赫的教授,是否易于亲近?
怀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探寻广州的风土人情。惊喜地发现,广州的市树竟是木棉树,与我们的市花同源同种,这似乎预示着两座城市气候的相似与缘分的奇妙。广州,这座拥有丰富革命历史的城市,被誉为“英雄城”,与攀枝花的钢铁精神遥相呼应。
更令人欣慰的是,张祎年老师亲自联系每一位学员,他的严谨与友善,如同一位亲切的大哥,让人倍感轻松自然。在进修群里,张老师提前发布了详尽的注意事项,包括医院周边的租房信息,让我们能够提前安排住宿,无后顾之忧。
两小时的直达航班,将我带到了这座包容而充满烟火气的现代化城市——广州。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孤傲,反而散发着温暖与亲切。珠江医院周边,各种菜系的餐馆林立,既能满足我儿时就养成的麻辣味觉,又能让我领略祖国大地不同饮食的风味。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从“钢城攀枝花”到“木棉英雄城”的奇妙缘分。


二、“专业淬炼”与“人文思考”的交响乐章
1
研读经典,理论扬帆
在等待大体老师的时光里,张祎年老师为我们布置了经典文献的阅读任务,如《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神经内镜经鼻中央颅底解剖图谱》《颅底解剖手术入路图解》等。重回学生时代,远离临床琐事,我们专心致志地研读经典,夯实了理论基础。曾经陌生的“毯”、“无名质”、“枕钳”等解剖结构,如今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初步印象,对手术入路有了系统化的认识。然而,平面的图谱终究难以诠释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随着知识的增长,疑惑也如影随形。
2
课程精讲,解惑答疑
张祎年老师精心安排了24节理论课程,几乎涵盖了神经外科所有手术入路及解剖。课前,我们阅读张祎年老师分发的相关经典文献;课堂上,入路解剖讲解的同时都有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病例映衬,我们在学习解剖的同时,也在领悟手术策略。他时常提醒我们:“你们是来学习手术解剖,回去当好外科医生,不是当解剖学老师!” “每一张解剖图要思考对手术有什么用,不是死记解剖名词。”这些话语如明灯般指引着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不再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晦涩难懂又对手术无用的解剖知识。

3
精雕细琢,解剖实战
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需具备“狮心、鹰眼、妇人手”的素养。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管吻合,用磨钻精细地磨除薄如纸的鸡蛋壳,显微镜、神经内镜下显微器械的协调使用,让我的双手在反复操作中实现了稳定性与协调性质的飞跃。尤其是在面神经的解剖分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耐心与毅力的重要性。在后续一系列手术入路的解剖实践中,如额眶颧入路、海绵窦入路、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等,我们将大体老师视作鲜活的患者,小心翼翼地保护每一根血管和神经。每一次解剖都是一场实战,不仅锻炼了技术,更磨砺了内心的强大。
此外,实验室中“三镜汇聚”的体验让我大开眼界。除了常规的显微镜和内镜,蔡司T700显微镜、Storz高清内镜以及Storz 3D外视镜的运用,让我亲身感受到最新设备的魅力与精准。这些精密的工具,仿佛为手术赋予了新的生命,也让我对神经外科的未来充满期待。


4
人文思索,团队建设
冷峻的解剖室,有温度的解剖刀,怀着感恩之心,在大体老师面前,做个谦卑的学生。解剖开始前必备的默哀仪式,低头瞬间我在思索。我想他们曾经是谁,是珠江边晨练的老者还是为医学教育倾注一生的老教授。接下来的日子,他如同粉笔,磨碎自身让我们寻找想知道的答案。珠江解剖班让我学会感恩,感恩大体老师,回到原单位后,也将感恩并铭记我们的另一位老师——把生命托付给我们的患者。
解剖之余不定期的团队活动,从化风云岭顶的畅谈,白云山脚沙河粉的味道,夜幕下越秀公园的五羊石雕等等,在解剖班这个温暖的团体中,兄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解剖实验室里,回想大体老师初到时,我们一同在福尔马林的气味中为大体老师“美颜”。额眶颧入路时面神经解剖中互传经验,脑深部核团中指明无名质的方位。兄弟们,待到木棉花开的季节,定要重聚钢城攀枝花!

三、以“木棉之心”护“钢城之康”的意念归去
归去,飞机掠过珠江,我望向窗外云海下一望无际的现代化城市,想起初来时飞机飞越攀西峡谷中的沟壑。这一程,从钢城到英雄城,从迷茫到坚定,从求索到顿悟,不仅是一次医术的淬炼,更是一场医心的洗礼。带着珠江畔习得的精湛技艺,带着解剖台上领悟的生命真谛,带着同窗间结下的深厚情谊。在攀枝花树下,在钢铁厂的熔炉旁,在金沙江的涛声里,我将以所学所悟,守护这片热土上每一个珍贵的生命。
相关推荐
点击二维码,查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主页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