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发布 | 756阅读
动脉瘤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血管内治疗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60例连续患者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邵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邵将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血管内治疗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60例连续患者》,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法国里尔大学医院的Jean-Paul Lejeune等研究者评估了复发性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发病率以改善手术治疗,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Jean-Paul Lejeune, et al. J Neurosurg. 2024 Jun 28:1-9. doi: 10.3171/2024.3.JNS24116】



研究目的


法国里尔大学医院的Jean-Paul Lejeune等研究者评估了复发性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发病率以改善手术治疗,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上。



研究方法

2012年至2022年间,在作者所在机构接受治疗的3128例破裂或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54例患者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在这3128例患者中,有60例(占比6.3%)因血管内治疗后动脉瘤复发,再次接受了显微外科治疗。如果动脉瘤残余进行性生长(progressive growth)或显著复发(significant recurrence),则考虑进一步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团队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记录,以及早期(7天内)和长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的监测。研究中将良好功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小于3分。



研究结果


参与研究的患者初次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45岁,从初次治疗到复发后显微外科治疗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4个月。复发性动脉瘤的基底平均大小为5毫米,瘤颈平均大小为4.6毫米。在研究中,5名患者(8.3%)因复发性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3名患者(6%)因动脉瘤破裂或重症监护并发症死亡。未破裂复发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总致残率为14.5%(8/55),其中3例(5.5%)出现了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术后并发症。3例患者均记录到术中破裂。在54例存活的未破裂复发动脉瘤患者中,有49例(91%)实现了良好的功能结局。术中破裂与术后功能预后不良显著相关。


图1. 根据Dorfer等人的研究复发性动脉瘤的分型。


图2. 弹簧圈治疗过的复发ICA动脉瘤病例。


图3.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过的复发PComA动脉瘤病例。


图4. 弹簧圈治疗过的复发眼动脉瘤病例。


表1. 两组病例的比较。



研究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被证实是治疗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然而根据研究者的经验,与非复发性动脉瘤患者相比,术后致残率较高。因此,进行多学科评估是必要的,以降低再治疗相关的潜在致残风险。在考虑血管内动脉瘤闭塞的治疗方案时,应仔细评估显微外科治疗的可能性,尤其是当动脉瘤复发时,显微外科夹闭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研究点评

本研究为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微外科手术被证实是治疗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关注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

基于2245个病例标准化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显微手术的夹闭


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夹闭孰优孰劣?


显微外科夹闭与新型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对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邵将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