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发布 | 810阅读
AIS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低基线NIHSS缺血性卒中患者无效再通的预测因素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鹏宇

投审稿

周玉会

编译文章投稿作者

刘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次陈鹏宇医师、周玉会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低基线NIHSS缺血性卒中患者无效再通的预测因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Christian Heitkamp旨在明确轻型卒中患者中无效再通的发生率,并识别相关的患者特异性风险因素,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Christian Heitkamp, et al.Int J Stroke. 2024 Jun 18:17474930241264737. doi: 10.1177/17474930241264737】



研究背景


目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在大血管闭塞但卒中症状轻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6)的患者中,机械取栓(MT)优于最佳药物治疗。此前对入院NIHSS评分>6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即使再通成功,仍有多达50%的病例出现不良功能结局,这通常被称为无效再通(FR)。来自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Christian Heitkamp旨在明确轻型卒中患者中无效再通的发生率,并识别相关的患者特异性风险因素,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上。



研究方法

该多中心队列研究筛选了2015年至2021年德国卒中登记中心血管内治疗中前瞻性入组的所有患者(n=13082)。纳入的是基线NIHSS评分<6且前循环血管闭塞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 [mTICI] 评分为2b-3)的患者。无效再通定义为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2-6。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与无效再通相关的因素。



研究结果



患者特征:



共筛查了GSR中13082名患者的资格,其中674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中位年龄为71岁(IQR:62-80),性别比例接近平衡,女性占48%。入院时的中位NIHSS评分为4(IQR:2-5),大多数患者在入院前无残疾,表现为中位卒中前mRS评分为0(IQR:0-0)。中位ASPECTS评分为9(IQR:8-10),65%的患者接受了全身麻醉,62%的患者达到了完全再通(mTICI 3)。在90天时,60%的患者获得了定义为mRS评分≤1的良好功能结局。


患者特征按无效再通分层:



在674名患者中,268名(40%)经历了无效再通(FR)。FR患者年龄较大(中位数76岁 vs 68岁;P<0.001),男性较少(46% vs 56%;P=0.011)。FR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中位数4 vs 3;P=0.002),卒中前mRS评分为1的比例更高(P<0.001),从症状出现或最后一次见到健康状态到入院的时间较长(215分钟 vs 165分钟;P<0.001),以及合并症更多(表1)。从没有取栓的初级入院医院转移到可以进行MT的综合卒中中心(逐级转运模式)的患者中,FR发生的频率较高(43% vs 34%;P=0.027)。静脉tPA的使用较少(36% vs 48%;P=0.002),MT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频率较高(73% vs 61%;P=0.001)。在24小时后的结果参数方面,FR患者的NIHSS评分较高(5对2;P<0.001),更常出现早期神经恶化(34% vs 8%;P<0.001),定义为MT后24小时内NIHSS评分增加≥4。他们还具有更高的任何ICH(15% vs 6%;P<0.001)以及sICH(8% vs 1%;P<0.001)的发生率。在达到mTICI 2b或3之间的主要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图1)。当通过成功再通后90天的mRS评分≥3来定义无效再通时,作者观察到674名患者中有168名(25%)经历了无效再通。


表1. 患者的基线、手术和结果特征。


图1. 最终血管造影结果对功能结局的敏感性分析。

A:根据最终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评分分层的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分布。2b级表示机械取栓结束时中脑动脉区域≥50%的再灌注,3级表示100%的再灌注。注意,在达到mTICI 2b或3之间,无效再通(定义为mRS评分≥1)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虚线,P=0.87)。B:在无效再通的患者组和90天时具有良好功能结局的患者组之间,最终血管造影结果无显著差异。


无效再通的独立因素:



作者进行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无效再通的独立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较大(校正后的比值比:1.04 [95%CI:1.02-1.06] ;P<0.001)、卒中前mRS评分为1(aOR:2.70 [1.51-4.84] ;P=0.001)、从入院医院转移到综合卒中中心(aOR:1.67 [1.08-2.56] ;P=0.020)、从症状出现或最后一次见到健康状态到入院的时间较长(aOR:1.02 [1.00-1.04] ;P=0.049)、全身麻醉下进行MT(aOR:1.78 [1.13-2.82] ;P=0.013)、24小时后的较高NIHSS评分(aOR:1.09 [1.05-1.14] ;P<0.001,图2)以及24小时后的sICH(aOR:16.88 [2.03-140.14] ;P=0.009)增加了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无效再通的几率(表2)。当聚焦于基线和术前变量时,作者发现年龄较大(aOR:1.04 [1.03-1.06] ;P<0.001)、入院时较高的NIHSS评分(aOR:1.15 [1.02-1.29] ;P=0.022)和卒中前mRS评分为1(aOR:2.44 [1.44-4.17] ;P=0.001)增加了无效再通的可能性。图2描绘了轻型卒中患者在入院时年龄和NIHSS评分对无效再通的预测概率。


表2.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与无效再通(尽管mTICI 2b-3,但90天后mRS ≥2)独立相关的因素。


图2. 按(A)年龄和(B)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层的无效再通的预测概率。浅蓝色背景表示95%的置信区间。



研究结论

尽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但成功的血管再通后仍常出现不良功能结局。该研究提供了表明FR风险增加的患者特异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在治疗轻型卒中患者时应予以考虑。




关注轻型卒中(NIHSS评分<6)

美国低NIHSS评分(<6)卒中的静脉溶栓和血栓切除趋势——一项全国住院患者样本研究


低NIHSS评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脑膜侧支循环与梗死进展


NIHSS低评分合并中级血管闭塞的患者相关功能缺损决定血管内取栓术的决策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鹏宇 医师



周玉会 医师



审 校




刘斌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