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1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汪永新 吉文玉
患儿女,2岁6月,以“间断头痛、呕吐,伴嗜睡1月”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儿母亲代诉,患儿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呕吐,疼痛位置及性质不确定,持续数分钟后能自行缓解,呕吐多发生于进食后,合并白天睡眠较多,精神萎靡。于当地医院完善头颅CT检查提示“第三脑室占位性病变”,建议向上级医院转诊。
入院体温36.3摄氏度,脉搏10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01/67mmHg,体重11kg
查体:患儿神志嗜睡、精神萎靡,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视力粗测正常,四肢肌力5级。
TOP 2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周忠清
2岁男孩子,2022年5月因颅咽管瘤导致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后又在外院行开颅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经胼胝体入路)。手术后三个月患儿四肢运动能力变差,复查CT、磁共振显示残余肿瘤显著体积增大,压迫脑干。
TOP 3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傅继弟教授医疗团队
这个患者是一个临床少见病例,少见在他虽然是PSH(阵发性交感神经兴奋),但确是接近持续的频繁PSH发作。一般外科医生很惧怕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疾病(经常为功能性,合并器质性病变但很难直接、明确的相关联),对于ICU医生来说也很头疼,因为ICU医生对于神经重症有时候不是很熟悉或者说非常有底。
比如常规的PSH观点:交感神经兴奋:阵发性高热、肌张力高、心率快、呼吸快、血压高,但是神经重症的PSH发作,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常常超出常规的认知,且部分合并微循环障碍如浅表血管花斑样变、口唇紫绀等,而这恰恰是个非常重要的干扰项。
TOP 4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赵杰
术前分析患儿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诊断考虑髓母细胞瘤可能性大,不排除胚胎性肿瘤可能。考虑病变起源于小脑蚓部,向四脑室内生长,故手术选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在切除肿瘤时选择膜髓帆入路(Telovelar approach),相较于传统的经小脑蚓部入路(Transvermian approach)膜髓帆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少,特别是缄默症(Mutism)发生几率低。但是对于较大的,边界更广泛的,位置更靠近四脑室顶部的肿瘤则存在显露不足的问题,此时为增加显露需加行小脑蚓部入路。两种入路切除肿瘤都需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 )及其穿支。
相比其他肿瘤,髓母细胞瘤患儿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几率较高。
TOP 5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郑大三附院神经外科
女,2岁,病史:间断抽搐2年,发作表现为双眼右斜,右侧肢体抖动,意识丧失;给予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吡仑帕奈药物治疗,仍间断发作,每天发作数次到十余次不等。
既往史及家族史:1哥患有婴儿痉挛症。
查体:发育落后,言语功能差。
TIPS!
关注更多#小儿神外#领域精彩内容,就锁定“小儿”频道吧!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小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