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资讯:
邱教授您好,请您谈谈本次更新的《胶质瘤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邱晓光教授:
综上所述,共识强调了MDT在胶质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组织级别、病理类型及分子特征,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神外资讯:
近期伯瑞替尼作为全球首个针对MET融合基因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的新药,在中美二国同时获批,尤其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您能否分享一些关于伯瑞替尼的临床应用场景?
邱晓光教授:
伯瑞替尼作为全球首款针对MET融合基因的靶向创新性小分子靶向药物,获批包含脑胶质瘤及肺癌两个适应症,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已于2023年11月获批,脑胶质瘤适应症于今年4月获批,提高中位生存时间远好于替莫唑胺(TMZ);其中脑胶质瘤获批适应症为:用于既往治疗失败的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4级)或有低级别病史的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作为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探索其在各类MET异常的脑胶质瘤患者中的更多应用,如考虑在辅助治疗阶段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与放疗联合增敏的探索等,相信即将开展的临床试验结果值得期待。
神外资讯:
鉴于洛莫司汀(CCNU)在少突来源胶质细胞瘤和GBM治疗的成功运用,未来在胶质瘤治疗领域,特别是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上,您对洛莫司汀的临床应用有哪些期待?
邱晓光教授:
神外资讯:
既往文献显示:替尼泊苷(VM-26)在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中展示了较好效果,您认为替尼泊苷在未来胶质瘤综合治疗中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邱晓光教授:
VM-26与CCNU都属于传统化疗药物,针对目前尚无更优疗法的非甲基化的GBM复发患者,仍然可以考虑尝试包括替尼泊苷在内的化学药物。基于现有证据,TMZ在GBM治疗中仍占据首要地位,针对ZM融合患者,伯瑞替尼是首选的靶向治疗,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则推荐CCNU联合TMZ。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的GBM治疗,仍为全球性难题和研究焦点,尽管有不少新药再尝试,仍没有突破性进展。鉴于VM-26在既往胶质瘤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的疗效,对于此类患者,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与探索。
专家简介
邱晓光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神经肿瘤放化疗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
.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组长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