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6日发布 | 1050阅读

《Neuro-Oncology》2023年文献集萃(Ⅵ):儿童神经肿瘤研究

王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往期回顾



《Neuro-Oncology》2023年文献集萃(I):胶质瘤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一)

《Neuro-Oncology》2023年文献集萃(Ⅱ):胶质瘤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二)

《Neuro-Oncology》2023年文献集萃(Ⅲ):脑胶质瘤基础研究(一)

《Neuro-Oncology》2023年文献集萃(Ⅳ):脑胶质瘤基础研究(二)

《Neuro-Oncology》2023年文献集萃(Ⅴ):脑胶质瘤基础研究(三)




儿童胶质瘤临床研究


01


儿童IDH突变型胶质瘤发生率、基因组状况及预后的多中心研究

编译:周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of the frequency, genomic landscape, and outcome of IDH-mutant glioma in pediatrics
Kee Kiat Yeo, Sanda Alexandrescu, Jennifer A Cotter, Jayne Vogelzang, Varun Bhave ...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 January 2023, Pages 199–210,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c132

目前我们对于儿童胶质瘤中IDH1/2突变的发生率和生物学特性仍没有清晰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提供的儿童和成人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差异很大。在此研究中,描述了IDH1/2突变在儿童胶质瘤中发生的频率以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NGS)对儿童IDH1/2突变型胶质瘤的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同时,回顾性分析了儿童IDH1/2突变型胶质瘤的临床基因组特征、治疗策略和预后。
本研究在851例进行了NGS的儿童胶质瘤患者中,我们发现有78例存在IDH1/2突变。 在0~9岁和10~21岁的患者中,IDH1/2突变型肿瘤发生频率分别为2/378(0.5%)和76/473(16.1%)。低级别胶质瘤(52/570,9.1%)和高级别胶质瘤(25/277,9.0%)患儿的IDH突变频率相似。4个肿瘤组织学分型为中间型,其中有1个IDH1突变。根据本研究结果发现有一类儿童胶质瘤亚型是由 IDH1/2突变驱动的,且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大多数患儿在没有辅助治疗的情况下接受了前期观察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儿童IDH1/2突变型胶质瘤的自然病史可能与成年人相似,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02


进展性下丘脑/视路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和分子学特征

编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The clin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progressive hypothalamic/optic pathway pilocytic astrocytoma 

Xiaoyu Li , Daniel C Moreira , Asim K Bag , Ibrahim Qaddoumi , Sahaja Acharya , Jason Chiang 

Neuro Oncol. 2023 Apr 6;25(4):750-760. doi: 10.1093/neuonc/noac241.


不能手术切除的下丘脑/视路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即使采取多种治疗也往往进展。因此识别进展肿瘤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可能能帮助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我们收集了72例无法手术切除的非NF1相关下丘脑/视路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分析并鉴别了与肿瘤进展相关的临床和生物学因素。在接受治疗后出现肿瘤进展、肿瘤转移或患者死亡的肿瘤划分为B组,剩余的纳入A组。采用患者未经治疗的肿瘤,分析了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表达情况,并用免疫组化验证了结果。

整个患者队列的中位随访期为12.3年,B组患者男性更多(男:女=2.6:1),诊断时年龄更小(3.2岁vs 6.7岁,P=0.005),KIAA1549-BRAF融合基因出现率更高(81.5% vs 38.5%)。B组患者CpG甲基化水平更低,线粒体基因的RNA以及E2F和NKX2.3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转录组分析发现转录因子TBX3和蛋白激酶PIM1是E2F和PIM1的共同下游靶标。基因丰度分析发现MYC下游基因和MAPK,PI3K/AKT/mTOR,p53通路,以及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通路的基因表达增加。

我们的结果提示p53-PIM1-MYC轴和TBX3可能与MAPK和PI3K/AKT/mTOR通路都对肿瘤进展有作用,提示这些靶标是潜在的可用于联合治疗的新靶点,这些发现还有助于更好的预测疾病预后。


03


儿童癌症风险的遗传易感性和进化痕迹:一项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儿童人群的前瞻性基因组测序研究

编译:杨志荣(纽伦堡大学)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evolutionary traces of pediatric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5-year population-based genome sequencing study of children with CNS tumors 

Ulrik Kristoffer Stoltze , Jon Foss-Skiftesvik , Thomas van Overeem Hansen…

Neuro Oncol. 2023 Apr 6;25(4):761-773. doi: 10.1093/neuonc/noac187.


目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的病因未知,并且缺乏基于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研究者开展人群的前瞻性研究,纳入128名患有CNS肿瘤的儿童进行了种系全基因组测序,并涵盖3543名近亲的系统谱系分析。研究发现13名儿童(10%)携带已知癌症的致病基因变异。这些儿童更易罹患髓母细胞瘤(OR 5.9,CI 1.6-21.2),并发展为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P=0.01)。在患有低级别胶质瘤(12.8%)和高级别肿瘤(12.2%)的儿童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致病基因变异。已知的儿童癌症基因比成人恶性肿瘤风险相关基因和所有其他基因,在进化上受到更多演化约束。因此,大约 10% 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归因于已知癌症基因的罕见变异;与儿童癌症高风险相关的基因也显示出更多演化约束。


04


英国对基于贝伐单抗治疗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全国性评估:安全性、有效性、眼部疾病发病率和临床结局

编译:徐锦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A nationwide evaluation of bevacizumab-based treatments in 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 in the UK: Safety, efficacy, visual morbidity, and outcomes

Katherine Green , Paraskevi Panagopoulou , Felice D'Arco…

Neuro Oncol. 2023 Apr 6;25(4):774-785. doi: 10.1093/neuonc/noac223.


背景:尽管循证依据有限,但贝伐单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为了提供包括功能性视觉结局在内的更大更全面队列的“真实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英国进行了全国性评估。

方法:来自11个中心接受基于贝伐单抗(BBT)治疗的pLGG儿童患者(2009年-2020年)被纳入研究。使用标准化神经放射/影像学(RANO-LGG)和视觉(logMAR视力)标准来进行临床放射/影像学相关性、生存结果和多变量预后分析。

结果:88 名 pLGG 儿童患者接受了 BBT 与三线药物伊立替康 (85%) 或与一/二线化疗药物 (15%) 进行同步治疗的方案。该方案下临床副作用/毒性是有限且极小的。BBT治疗期间出现部分缓解(PR,40%)、疾病稳定(SD,49%)和疾病进展(PD,11%)。 然而,65%的患者在BBT停止后8个月(中位时间)时病情出现进展,基于放射/影像学标准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29%。间脑综合征(P=0.03)与不良PFS相关。 原视觉疾病包括单侧(25%)或双侧(11%)失明。视力,尤其是患者更好的那侧,获得改善(29%)或稳定(49%)。14名 (22%) 患者在BBT期间视力恶化,3年视力相关PFS为53%;更常见于患者视力更差的那侧。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视神经胶质瘤 (OPG) 观察到更优异的视力结局(P=0.023)。视力结局和放射/影像学表现之间的一致性为 36%;仅最优侧的视力反应可优化至48%。

结论:BBT可短期内治疗pLGG并延缓肿瘤远期进展,与放射/影像学评估相比具有更好更持续的视力改善效果(最佳>最差侧)。进一步研究可能可巩固BBT在OPG视力保护策略中的作用。


05


基于患者特异性体细胞突变的液体活检可有效检测和监测儿科脑恶性肿瘤

编译:杨志荣(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医学院)

Efficient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pediatric brain malignancies with liquid biopsy based on patient-specific somatic mutation screening 

Marija Kojic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8, August 2023, Pages 1507–1517, doi: 10.1093/neuonc/noad032


脑肿瘤是儿童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和连续监测对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液体活检通过筛选体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来检测肿瘤,是近年来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研究者对3例室管膜瘤、1例多层菊团样胚胎性肿瘤(Embryonal tumor with multilayered rosettes, ETMR)、1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和7例髓母细胞瘤进行体细胞突变鉴定。利用液滴数字PCR (ddPCR)系统,将这些突变作为液体生物标志物,对脑脊液(CSF)样本进行系列评估。研究证明了基于突变的个性化液体活检监测儿童脑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性。然而,即使采用这种具体而敏感的方法,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假阴性结果。因此ctDNA活检在预测肿瘤进展、疾病负担和对治疗的反应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06


PNOC015:新诊断弥漫性桥脑胶质瘤患儿中MTX110(水性帕比司他)的增强对流输送

PNOC015: Repeated convection-enhanced delivery of MTX110 (aqueous panobinostat) in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Sabine Mueller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1, November 2023, Pages 2074–2086, doi.org/10.1093/neuonc/noad105


本研究的目标是确定MTX110(水性帕比司他)增强对流输送给药(CED)治疗新诊断弥漫性桥脑胶质瘤(DIPG)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分布情况。招募完成放射治疗(RT)后2-21岁DIPG患者。将MTX110与钆塞酸二钠结合,通过CED完成7个剂量水平(DL)(30-90µM;体积从3mL到连续两次6mL)。采用加速剂量递增设计。通过实时MR成像监测灌注液的分布。每4-8周进行一次重复CED。在基线时间、每3个月的治疗期间和结束治疗时进行生活质量(QoL)评估。

结果: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有7名患者接受了总共48次CED输注,中位年龄为8岁,范围为5-21岁。其中3名患者经历了剂量限制性毒性。观察到4例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大多数毒性是暂时性的新发或恶化的神经系统功能。中位总生存期(OS)为26.1个月(95%置信区间:14.8个月至未达到)。无进展生存期为4-14个月(中位,7个月)。每位患者合并CED输注的肿瘤覆盖率累积百分比范围为35.6%至81.0%。增加的CED输注与自评QoL评估呈负相关。对DIPG患者进行实时成像的MTX110的重复CED耐受良好。中位OS为26.1个月,与儿童DIPG的历史数据相比更为优越。这些结果支持在更大队列中进一步研究该策略。


07


LOGGIC:RNA-Seq在儿科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国际分子诊断登记中的临床价值

LOGGIC Core BioClinical Data Bank: Added clinical value of RNA-Seq in an international molecular diagnostic registry for 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 patients

Emily C Hardi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1, November 2023, Pages 2087–2097, doi.org/10.1093/neuonc/noad078

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RNA测序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研究基因表达和变异。在小儿低级别胶质瘤(pLGG)的诊断中,RNA测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从而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LOGGIC是一种多中心注册表,旨在通过集中存储和分析临床和分子数据来提高对肿瘤生物学的理解。通过将RNA测序纳入其诊断方法中,LOGGIC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肿瘤的分子特征,从而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目的是分析除了基因组和DNA甲基化分析外,使用新鲜冷冻(FrFr)肿瘤组织进行RNA测序(RNA-Seq)是否可以改善诊断的准确性并提供额外的临床益处。研究者分析对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在德国入组的0至21岁患者新鲜冰冻(FrFr)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850k DNA甲基化分析、基因组测序和RNA-Seq。

在379例入组病例中,有178例可获得FrFr组织。对其中125个样本进行了RNA-Seq。我们确认了KIAA1549::BRAF融合(n=71)、BRAF V600E突变(n=12)和FGFR1改变(n=14)是最常见的改变,其他常见的分子驱动因素(n =12)。有16个病例(13%)呈现罕见的基因融合(例如,TPM3::NTRK1、EWSR1::VGLL1、SH3PXD2A::HTRA1、PDGFB::LRP1、GOPC::ROS1)。在27个病例(22%)中,RNA-Seq检测到未被识别的驱动因素改变(22/27个可操作)。驱动因素改变的检出率从75%提升至97%。此外,FGFR1内部串联重复(n =6)仅能通过RNA-Seq检测到,这一结果可能导致分析方案发生变化。将RNA-Seq添加到当前诊断方法中可以改善诊断的准确性,使精确肿瘤治疗(MEKi/RAFi/ERKi/NTRKi/FGFRi/ROSi)更容易获得。研究建议将RNA-Seq纳入常规诊断的一部分,特别是当未识别常见的pLGG改变时。


08


儿童神经胶质瘤td-dMRI检测细胞微结构改变与组织学和分子分型

编译:王樑(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

Histological and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s of pediatric glioma with time-dependent diffusion MRI-based microstructural mapping 

Hongxi Zhang , Kuiyuan Liu  , Ruicheng Ba…
Neuro Oncol. 2023 Jun 2;25(6):1146-1156. doi: 10.1093/neuonc/noad003.

胶质瘤是儿童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分型结果判断预后、设计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弥散时间依赖的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time-dependent diffusion MRI,td-dMRI)的评估理论,用以量化评估肿瘤性质,并测试具有H3K27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的细胞微结构变化。

这项前瞻性研究包括69名6.14±3.25岁的儿童胶质瘤患者,他们在3T扫描仪上接受了td-dMRI检查。将不同tds下获得的dMRI数据拟合到两室微观结构模型中,收集细胞占比intracellular fraction (fin)、细胞直径Cell Diameter、细胞密度Cellularity、ADC表观扩散系数及T1和T2弛豫时间等信息。通过H&E染色观察细胞微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组织学分类的低级别和高级别儿童胶质瘤,肿瘤的细胞相关指数AUC为0.911,而ADC、T1和T2的AUC分别为0.906、0.885和0.886。对于39名具有H3K27分子改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患者,细胞直径显示出最高的判别力,AUC为0.918,细胞直径联合胞外扩散率extracellular diffusivity可进一步提升评估能力AUC到0.929。td-dMRI预测的细胞占比与组织学实际观察结果相关性较好,r=0.7。因此可以评价,在儿童胶质瘤诊断方面,td-dMRI对细胞微结构的观察力优于常规MRI,并且与不同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显示出互补性。


09


起源于小脑的儿童脑肿瘤

编译:王樑(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Mapping pediatric brain tumors to their origins in the developing cerebellum 

Konstantin Okonechnikov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1895–1909, doi.org/10.1093/neuonc/noad124


小脑是大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协调运动、维持平衡以及调节肌肉张力等功能。在儿童期,小脑经历了显著的发育过程,包括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阶段。这些发育过程中的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儿童脑肿瘤,尤其是那些起源于小脑的肿瘤,是儿童期最致命的疾病之一。了解这些肿瘤的起源和发育过程对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儿童小脑肿瘤主要有三种类型:髓母细胞瘤(MB)、后颅窝室管膜瘤(PFA-EPD)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这些肿瘤具有不同的起源和生物学特性。

1.髓母细胞瘤(MB)起源于小脑的外颗粒层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迁移到小脑皮层并形成神经元。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细胞会发生异常增殖,形成肿瘤。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之一,具有高度侵袭性。

2.后颅窝室管膜瘤(PFA-EPD)起源于小脑室管膜细胞,这些细胞位于小脑室系统内,负责产生脑脊液。室管膜瘤通常生长缓慢,但可能侵犯周围脑组织并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3.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起源于小脑星形细胞,这些细胞是支持神经元的重要成分。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通常生长缓慢,并可能通过手术切除实现治愈。

为了将这些肿瘤映射到发育中的小脑,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小脑发育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例如,了解哪些基因在小脑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以及这些基因的突变如何导致肿瘤的形成。此外,还需要研究小脑发育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和微环境因素,以了解它们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本次研究,我们使用由176645个细胞组成的正常发育中的人类小脑的单核图谱作为参考,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单细胞匹配技术,对4416个肿瘤的bulk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了深入比较。

结果发现,后颅窝室管膜瘤可能起源于小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谱系,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可能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谱系,并且编码呈递抗原的MHC II基因在这些肿瘤中特别富集。本次研究证实了SHH和Group 3/4型髓母细胞瘤起源于颗粒细胞和单极刷状细胞谱系。放射诱导的胶质瘤主要起源于小脑胶质细胞谱系,其起源与原发性髓母细胞瘤不同。我们鉴定了在起源的小脑细胞谱系中表达的肿瘤基因和肿瘤特异基因;这两类基因集都是未来研究的有前途的治疗靶点。 

本次研究证实肿瘤内的单个细胞可能类似于特定发育谱系中的不同细胞类型。因此,我们提出肿瘤可能从小脑“起源谱系”中的多种细胞状态发展而来。通过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儿童小脑肿瘤,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或信号通路异常,可以开发新的靶向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此外,了解肿瘤的起源和发育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更有效的康复计划。

总之,将儿童脑肿瘤映射到其发育中的小脑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小脑发育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为儿童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0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颅骨照射后认知能力下降的遗传易感性

编译:翟玉龙(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cognitive decline following craniospinal irradiation for pediatric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

Austin L Brow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9, September 2023, Pages 1698–1708, doi: /10.1093/neuonc/noad072


接受颅脑照射(CSI)治疗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幸存者表现出长期认知障碍。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候选基因变异和新型基因变异对CSI后认知能力下降的内在影响。作者对接受 CSI 治疗的患者(n=241)的智商(IQ)、工作记忆(WM)和处理速度(PS)进行了连续收集。使用混合效应线性回归评估了基因型与时间的相互作用,以确定与认知能力变化相关的常见变异。与欧洲血统个体(n=163)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的被认为是新突变,如果在非欧洲血统个体(n=78)中表现出一致的基因型-时间交互作用,并且在跨血统组的元分析中达到全基因组统计意义,则被认为是重复的变异。纳入分析的参与者大多为男性(65%),大多数被诊断患有胚胎性肿瘤(98%),中位年龄为8.3岁。总共进行了1150次神经认知评估(中位数为5,每位参与者2-10次)。在先前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幸存者认知结果相关的五个位点中,有一个位点的智商随时间显著下降(PPARA rs6008197,P=.004)。经 Bonferroni校正后,与普通人群智商相关的两个变异也与智商下降有关(rs9348721,P=1.7×10-5;rs31771,P=7.8×10-4)。在全基因组分析中,发现了与IQ(rs116595313,meta-P=9.4×10-9)、WM(rs17774009,meta-P=4.2×10-9)和PS(rs77467524,meta-P=1.5×10-8;rs17630683,meta-P=2.0×10-8;rs73249323,meta-P=3.1×10-8)加速下降相关的新位点。综上所述,涉及基线认知功能的遗传变异和新的易感基因位点共同影响了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幸存者治疗相关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


11


社会决定因素对接受适形放射治疗的儿童脑肿瘤幸存者认知结局的影响

编译:郜彩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Social determinants of cognitive outcomes in survivors of pediatric brain tumors treated with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Taylor N Mule'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1842–1851, doi.org/10.1093/neuonc/noad080


包括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和社区环境在内的社会决定因素是健康和患病儿童认知结果的预测因素;然而,很少有儿科肿瘤学研究调查过这种关系。本研究利用经济困难指数(EHI)来衡量社区层面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以预测接受适形放射治疗的脑肿瘤儿童(BT)的认知结果。

本研究对241名接受前瞻性、纵向、II期适形光子放射治疗(54-59.4 Gy)的儿童脑瘤患者(52%为女性,79%为白人,放疗时年龄为7.76±4.98岁)完成了10年的系列认知评估(智商[IQ]、阅读、数学和适应性功能)。美国人口普查区级的EHI分数被计算出来,以得出一个整体EHI分数:失业、依赖、教育、收入、拥挤的住房和贫困。同时从现有文献中提取了已建立的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方法。

结果:相关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显示EHI变量与其他SES测量方法具有适度的方差。收入、失业和贫困与个体SES测量方法的重叠最多。线性混合模型(考虑到性别、放疗时的年龄和肿瘤位置)显示EHI变量预测了所有认知变量在基线时的值以及智商和数学随时间的变化,其中EHI总体和贫困是最一致的预测因子。经济困难程度越高,认知分数越低。

结论:社区层面的社会经济状况测量有助于了解儿科BT幸存者的长期认知和学术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贫困的驱动因素以及经济困难对患有其他灾难性疾病的儿童的影响。




儿童胶质瘤基础研究


01


ERK抑制剂Ulixertinib在MAPK驱动的儿童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模型的活性

编译:翟玉龙(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The first-in-class ERK inhibitor ulixertinib shows promising activity in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driven 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 models 
Romain Sigaud , Lisa Rösch , Charlotte Gatzweiler…
Neuro Oncol. 2023 Mar 14;25(3):566-579. doi: 10.1093/neuonc/noac183.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是最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驱动性改变通常发生在MAPK通路中。ERK1/2抑制剂Ulixertinib(BVD-523)在MAPK驱动的实体瘤成年患者中显示出有希望的反应。作者研究了Ulixertinib单药治疗以及与MEK抑制剂(MEKi)、BH3模拟物或化疗联合治疗pLGG的抗肿瘤活性。患者衍生的pLGG模型反映了疾病中两种最常见的改变,即KIAA1549:BRAF融合和BRAFV600E突变(分别为DKFZ-BT66 , BT40),用于体外和体内(斑马鱼胚胎和小鼠)疗效测试。Ulixertinib在两种模型中都抑制了MAPK通路活性,并在临床上可达到的低纳摩尔浓度范围内降低了BT40中的细胞活力。Ulixertinib与MEKi或BH3模拟物的联合治疗在体外显示出抗增殖协同作用的有力证据。Ulixertinib在所有测试的组合中都显示出治疗活性。在体内,药物以高于体外IC50的浓度充分渗透到脑肿瘤组织中,并降低了MAPK途径的活性。在一项临床前小鼠试验中,Ulixertinib单药和联合治疗减缓了肿瘤生长并提高了生存率。这些研究表明,Ulixertinib在治疗pLGG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潜力,并有力地支持其在目前计划的国际I/II期试验中首次对pLGG作为单一药物和联合治疗进行临床评估。


02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中产前脑桥ID1信号的靶向治疗

编译:范治成(唐都医院)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prenatal pontine ID1 signaling in diffuse midline glioma 
Dana Messinger, Micah K Harris, Jessica R Cummings, Chase Thomas, Tao Yang ...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 January 2023, Pages 54–67,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c141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脑肿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儿童脑肿瘤,其诊断后的两年存活率很低,然而对其肿瘤侵袭背后的机制了解有限,亟需确定可用于治疗其的新的基因靶点。先前的报道表明,在DMG中,具有H3K27M和ACVR1突变亚型中,ID1蛋白表达上调,但这尚未在人类肿瘤或治疗靶向中得到证实。

本研究通过对DMG组织中的ID1基因座进行全基因组、RNA和ChIP测序。敲减ID1进行培养细胞的划痕分析迁移和transwell侵入分析。评估ID1对DMG肿瘤生长的体外和体内遗传和药理学[大麻二酚(CBD)]抑制作用,同时收集患者报告的CBD给药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ID1驱动DMG细胞的入侵和迁移。在人类DMG细胞中,敲除ID1(遗传学和药理学)减少了肿瘤生长并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同时实验数据表明,抑制ID1的CBD会影响DMG的多种恶性表型,包括增殖、侵袭和迁移。CBD对DMG的作用是由ID1依赖性和ID1非依赖性机制介导的。这些结果为针对ID1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未来的临床试验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03


ATM抑制剂可增强不同分子亚组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放疗疗效

编译:郜彩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ATM inhibition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radiation across distinct molecular subgroups of pediatric high-grade glioma 
Jia Xie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1828–1841, doi.org/10.1093/neuonc/noad064

儿童高级别胶质瘤(pHGG)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治愈的,并且占儿童脑肿瘤相关死亡的大多数。放射治疗是标准治疗方法,但这种治疗方式的益处是短暂的,大多数儿童在2年内死于疾病。最近的大规模基因组研究表明,pHGG具有DNA损伤反应(DDR)途径的改变,这些改变诱导了对DNA损伤药物的抵抗力。本研究旨在评估在pHGG中联合放射与选择性DDR抑制治疗的潜在疗效和分子后果。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使用了细胞和/或动物模型来模拟儿童高级别胶质瘤,并测试了ATM抑制剂与放疗联合使用的效果。他们可能通过分析肿瘤的生长、DNA损伤标记物的表达、细胞死亡和生存率等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他们还可能利用基因表达谱或蛋白质组学方法来研究分子水平的变化,以了解ATM抑制如何影响DDR途径和放疗的敏感性。

研究结果可能表明,ATM抑制能够增加放疗对不同分子亚组的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杀伤作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可能导致DNA损伤的增加、细胞周期的阻滞和/或细胞凋亡的诱导,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研究还可能揭示与ATM抑制相关的特定分子标记物或信号通路的改变,这些标记物或通路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靶点。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可能为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通过联合使用ATM抑制剂和放疗,可能能够克服肿瘤对单一治疗方式的抵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4


靶向 BCL-XL 的 BH3 模拟药物影响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衰老区室分布

编译:徐锦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BH3 mimetics targeting BCL-XL impact the senescent compartment of pilocytic astrocytoma
Florian Selt , Romain Sigaud , Gintvile Valinciute…
Neuro Oncol. 2023 Apr 6;25(4):735-747. doi: 10.1093/neuonc/noac199.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PA)是最常见的儿童脑肿瘤,在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中占比最高。尽管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超过90%,但无事件生存率却仅约 50%。一半以上进行姑息切除的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的同时,往往还需要一种或多种挽救疗法进行辅助治疗。PAs的特点是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 (MAPK)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尽管多项I/II 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案例研究证实,MAPK通路抑制剂 (MEKi) 司美替尼和曲美替尼在进展或复发的pLGG患者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一定的有效性,但在疗程结束后的短期内,肿瘤很快会出现进展或复发。因此,为了改善PA患者的长期结局,亟需新的治疗方案来进行弥补。

研究表明,MAPK通路激活会引起PA中癌基因诱导性衰老(OIS)的发生。不到5%的原代PA细胞表达增殖标记物Ki67,提示大多数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增殖周期外。既然处于OIS中的细胞对目前抑制增殖的治疗方法反应性差,并且可能是导致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那么OIS可能是治疗PA的潜在突破口,而抗衰老药物将成为极具潜力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候选药物。

2015年,Zhu等人鉴别了衰老细胞中激活的促生存基因调控网络,以及沉默关键节点基因的表达可以清除这些衰老细胞。随后陆续有研究发现,包括BH3模拟物在内的不同机制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发挥清除衰老细胞的作用。BH3模拟物是具有抗凋亡作用的B细胞淋巴瘤2 (BCL-2) 家族成员的抑制剂,其中包括BCL-2、BCL- XL、Bcl-2样蛋白2 (BCLW)、诱导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蛋白 (MCL-1) 和BCL2相关蛋白A1 (BFL-1)。在紧密平衡的内源性凋亡调控过程中,这些BCL-2家族成员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线粒体膜电位击穿和细胞凋亡的发生。

该研究小组的前期实验结果表明,BH3模拟物navitoclax(BCL-2、BCL-XL 和BCL-W的抑制剂)在PA中具有抗衰老活性。无法验证和全面测试抗衰老药物在OIS中的生物学效应的主要阻碍是缺乏更多更全面的PA模型。体外培养的原代细胞系只能得到不完整的生物学表型,不能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研究数据,现有的少数可长期体外培养的pLGG细胞系 (BT40, JHH-NF1-PA1, Res186, Res259) 具有很强的细胞增殖能力,不能体现PA衰老的生物学过程,所以更不适合作为衰老研究的实验模型。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多种BH3 模拟物在 PA 中的抗衰老作用,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这些药物的临床转化潜力。实验对象选取的是我们已建好的PA 细胞系DKFZ-BT6624和三个全新构建的适合细胞增殖和衰老探究实验的PA 细胞系(DKFZ-BT308、DKFZ-BT314和DKFZ-BT317)。实验目的是鉴定对于衰老 PA细胞存活至关重要的BCL-2家族成员,并评估相应的BH3模拟物清除衰老细胞的效果。

该研究小组在自行构建的四种PA模型内发现BCL-XL对于PA细胞的OIS维持至关重要;BH3模拟物主要通过抑制BCL-XL实现衰老细胞清除的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强调了包括BCL-XL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抗衰老药物在神经胶质瘤中的潜在治疗作用。然而,由于这些研究工作是基于另一种神经胶质瘤类型(成人高级别神经胶质瘤)以及不同形式下的衰老(治疗引起的衰老),与目前亟需研究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和OIS的研究背景完全不同,因此借鉴意义有限。该研究除了首次证明BCL-XL可作为PA的治疗靶标外,还推进了类似药物的临床转化。此外,该研究还证实了原发性PA内具有相对于正常脑组织而言的丰富的BCL-XL表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BCL2L1/BCL-XL在所有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具有广泛变异性,这表明BCL-XLi药物敏感性的预测可能并不依赖于此。此外在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证实,不同癌细胞内的BCL2L1表达水平并不能准确预测其对BCL-XL的依赖性。目前的几种已在临床试验中BCL-XLi有可能在未来用于PA领域的相关研究中。血小板减少是在navitoclax I期试验中观察到的剂量相关毒性反应。因此调整给药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此外,另两个优化的BCL-XLi(AZD0466和 pelcitoclax)表现出较低的血小板相关毒性反应的同时,还维持了抗肿瘤活性。

总之,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PA细胞内的抗衰老治疗靶点。与目前临床用于治疗PA的化疗药物和MEKi相比,BCL-XLi的优势在于可诱导OIS状态的PA细胞发生凋亡。与大多数临床前pLGG研究一样,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是缺乏体内数据。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的PA体内模型可用于检测OIS背景下的抗衰老药物的疗效。根据本文提供的体外数据,靶向BCL-XL可能是一种有潜力进行临床转化的治疗策略,这也是迄今为止首次尝试针对PA衰老区室进行靶向干预。未来的工作是把这些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试验,通过评估BCL-XLi在PA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下一步的临床转化。


05


儿童高级别胶质瘤中端粒的选择性延长(ALT)可以在没有ATRX突变的情况下发生,并且在具有致病性种系错配修复变体(MMR)的患者中富集

编译:翟玉龙(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 in pediatric high-grade gliomas can occur without ATRX mutation and is enriched in patients with pathogenic germline mismatch repair (MMR) variants 
Jennifer L Stundo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7, July 2023, Pages 1331–1342, doi: 10.1093/neuonc/noac278

为了实现复制永生,大多数癌症都会发展出端粒维持机制,如端粒酶的重新激活或端粒的选择性延长(ALT)。关于ALT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的数据有限,并且ALT尚无法指导临床治疗。作者通过开放式儿童脑肿瘤图谱(OpenPBTA)对579例具有相应肿瘤/正常全基因组测序的儿童脑肿瘤进行了C环分析(CCA)。在6.9%(n=40/579)的肿瘤中检测到ALT。同时使用CCA验证了端粒对ALT状态的计算预测,并将后续分析重点放在儿童高级别胶质瘤(pHGGs)上。并分析了ALT是否与复发或种系改变有关。ALT在pHGGs中很常见(n=24/63,38.1%),但在其他儿童脑肿瘤中很少发生(<3%)。体细胞ATRX突变发生在50%的ALT(+)pHGGs和30%的ALT(-)pHGGs中。错配修复(MMR)基因中罕见的致病性种系变异与ALT发生率的增加显著相关。本研究证明,ATRX仅在ALT(+)pHGGs的一个子集中发生突变,这表明ATRX功能丧失或其他基因改变的其他机制可能与这些患者ALT的发展有关。同时,MMR的种系变异与pHGG患者ALT的发展有关。


06


对 4,069 名胶质瘤患儿进行的多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 9p21.3 风险位点

编译:翟玉龙(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Multi-ancestr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4069 children with glioma identifies 9p21.3 risk locus 
Jon Foss-Skiftesvik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9, September 2023, Pages 1709–1720, doi: /10.1093/neuonc/noad042

最近的测序研究显示,10%的儿童胶质瘤是由罕见的种系突变引起的,但常见变异的作用尚不确定,而且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全基因组重要风险位点。本研究对三项基于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对象包括 4,069 名胶质瘤患儿和 8,778 名具有多种遗传血统的对照组。进行了定量性状位点分析和全转录组关联研究,以评估 18,628 个基因与脑组织表达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结果发现位于9p21.3的CDKN2B-AS1常见变异与星形细胞瘤显著相关(rs573687,p=6.974e-10)。这种关联是由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 = 3.815e-9)驱动的,并在所有六个遗传中表现出单向效应。就胶质瘤整体而言,该关联接近全基因组显著性(rs3731239,p= 5.411e-8),而在高级别肿瘤中未观察到显著关联。同时预测脑组织CDKN2B表达减少与星形细胞瘤有显著关联(p= 8.090e-8)。在这项基于人群的全球基因组研究荟萃分析中,作者发现了9p21.3(CDKN2B-AS1)是儿童星形细胞瘤的风险位点,从而首次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建立了儿童神经肿瘤学常见变异易感性的重要证据。此外,作者还通过显示与脑组织 CDKN2B 表达下降的可能联系,为这种关联提供了功能基础,并证实了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遗传易感性的区别。




室管膜瘤


01


致癌RELA融合激活Hedgehog信号揭示了幕上室管膜瘤的一种原发性纤毛依赖脆弱性

编译:程传东(安徽省立医院)
Activation of Hedgehog signaling by the oncogenic RELA fusion reveals a primary cilia-dependent vulnerability in supratentorial ependymoma
Taciani de Almeida Magalhães, Gustavo Alencastro Veiga Cruzeiro, Graziella Ribeiro de Sousa, Bernhard Englinger, Luis Fernando Peinado Nagano ...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 January 2023, Pages 185–198,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c147

管膜瘤(EPN)是第三大最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恶性肿瘤。EPN亚群的分子分类包括9个分子实体,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其中ST-RELA亚群的特征是致癌融合,大约72%的儿童ST-EPN对化疗和靶向小分子抑制剂都有耐药性。虽然ST-RELA肿瘤的化疗耐药性和侵袭性与异常发育过程导致的增殖和干性特征有关,但它们的分子机制目前还没有被阐明。Hedgehog(Hh)通路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PTCH1是Hh信号素的负调控因子,导致其被抑制和从初级纤毛中去除。因此,癌蛋白平滑蛋白(SMO)变得活跃,并在纤毛中积累,通过消除抑制剂所施加的抑制作用,导致GLI锌指蛋白的激活 。一旦被激活,GLI蛋白易位到细胞核,并启动Hh靶基因的转录,协调细胞生长和存活。总之Hh通路成分的异常表达或突变可能会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形成及其对治疗的耐药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RELA融合依赖的信号模块,特别是Hedgehog(HH)通路作为ST-RELA中一种新的靶向易损性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微阵列、RNA-seq、qRTPCR和scRNA-seq分析来自患者队列的EPN中的基因表达;加之对Smoothed(SMO)(Sonidegib)和Aurora Kinase A(AURKA)(Alisertib)的抑制剂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评估蛋白质表达、初级纤毛形成和药物作用。研究结果发现Hh通路的成分在ST-RELA中被选择性地表达,并且由RELA融合诱导。Sonidegib对ST-RELA细胞表现出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表明在激活的Hh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然而,ST-RELA细胞对Hh抑制剂Sonidegib的反应有限,这是由于纤毛丢失引起的治疗性逃逸机制。同时证明了AURKA抑制剂Alisertib诱导ST-RELA细胞的原发纤毛重组,从而大大增强了它们对Sonidegib的脆弱性,并与Sonidegib 协同杀死ST-RELA细胞。其异种移植物研究证实了纤毛的丢失会削弱Sonidegib的作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Alisertib未能在体内挽救初级纤毛的组装,从而影响了其与Sonidegib联合使用的疗效,并强调需要其他策略来促进纤毛重组,以治疗ST-RELA肿瘤。

综上所述,研究揭示了Hh通路在ST-RELA肿瘤生长中的关键作用,并提示原发性纤毛重组代表了ST-RELA外周神经的脆弱;并且提出了联合应用AURKA和SMO抑制剂作为治疗ST-RELA肿瘤的新方法。


02


高危染色体变异1q+和6q-在复发后颅窝A组室管膜瘤中显著增加——多中心研究报告

编译:王风景 万大海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high-risk chromosome 1q gain and 6q loss at recurrence in posterior fossa group A ependymoma: A multicenter study 
Andrew M Donso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1854–1867, doi.org/10.1093/neuonc/noad096

后颅窝A组室管膜瘤(PFA)在所有室管膜瘤(EPN)复发率最高,预后最差。复发性PFA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未知,DNA甲基化检测的拷贝数变异(CNVs)以染色体1q+和或6q-为主,均视为PFA的高危因素。

我们对PFA患者通过匹配初发和复发样本,进行了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95名PFA室管膜瘤患者被纳入研究;初发后中位总生存期(OS)为69个月,初发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4个月;第1 次复发后的中位PFS为16.6个月。临床预后相关性使用多变量分析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全切除(GTR)后复发的患者比因不完全切除而复发的患者有更高的临床侵袭性。在初发时,51%的PFAs被归为WHO3级,在第1次复发时增加至69%。 在第1次复发时,WHO3级与较短的OS显著相关,且第1次复发后死亡风险增加5.7倍。

DNA甲基化用于检量染色体CNVs,并对匹配的初发和复发PFA中的CNVs进行单细胞分析,没有发现罕见的复发相关CNV亚克隆证据。初发样本的CNV情况与已发表、更大的PFA队列结果一致。在之后的复发样本中,观察到染色体获得和丢失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1q+和6q-与OS的关系是一致的。多因素分析显示,1q+和6q-分别增加死亡风险4.3倍和4.2倍,合并1q+和/或6q-死亡风险增加了6.1倍。同时研究表明,open sea区CpG低甲基化使PFAs易发生1q+和6q-CNVs。

我们观察肿瘤细胞亚群在复发时演变为分化程度较低的表型,对比初发和第1次复发肿瘤和非肿瘤亚群比例间发生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UEC-A,首次复发平均比初发时高2.48倍;染色体1q+和6q-u并存与UEC-A有关。相反,向室管膜细胞分化的TEC-D亚群在复发时显著减少。此外,COL9A2(IX型胶原a2)的免疫组化评分似乎有希望作为UEC- A细胞群的标记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是目前匹配初发和复发PFA样本量最多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复发病例CNVs明显增加,最主要的是1q+和6q-,并且经常同时发生,其生存预后更差。通过欧洲BIOMECA研究,已证明是在前瞻性室管膜瘤临床试验中,应选择拷贝数变异病例的适当方法。目前,甲基化分析不是常规诊疗程序的一部分,但这种诊断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未来,理想的前瞻性研究需要确立DNA甲基化分析作为PFAs易感染色体不稳定性的早期预测指标,这可能与1q+和/或6q-PFAs相关的病例分层,也可能与额外的高风险研究臂设计有关。

本研究揭示了1q+/6q-PFA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开发针对高风险PFA的实验性治疗。1q+/6q-在复发时的高发生率以及与此相关的生存期缩短,提示临床前治疗研究应使用1q+/6q-PFA模型进行检测。


03


最佳的生物标志物方案以精准国际室管膜瘤临床试验中的诊断、预后及分层:一项BIOMECA研究

编译:睢英 万大海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Optimizing biomarkers for accurate ependymoma diagnosis, prognost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withi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A BIOMECA study 
Rebecca J Chapma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1871–1882, doi.org/10.1093/neuonc/noad055

准确识别脑肿瘤亚群分子特征非常重要。本研究是为了建立更准确和可重复的室管膜瘤亚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对象是参与国际儿科肿瘤学会(SIOP)室管膜瘤II期试验的147例患者。经6个欧洲BIOMECA实验室检测,使用Cohen 's或Fleiss 's kappa分析评估标志物检测的室间一致性,以确定各检测技术的可重复性。

检测方法包括:EPIC 850K甲基化阵列的表观遗传谱分析;免疫组化(IHC)检测核p65-RELA、H3K27ME3和Tenascin-C (TNC);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进行拷贝数分析(1q+、 CDKN2A缺失),并与MIP(分子倒置探针;全基因组)和DNA甲基化阵列(全基因组)联合应用;利用RT-PCR、DNA测序、Nanostring和break-apart FISH分析ZFTA-和yap1融合。

再根据DNA甲基化分析和通过PCR和/或靶向测序方法鉴定融合物的标准,评估P65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带有RELA融合物的幕上室管膜瘤。使用Heidelberg脑肿瘤甲基化分类器对阵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5.3% (n=96/147)为EPN-PFA, 15% (n=22/147)为ST-ZFTA融合阳性。

H3K27ME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证实PFA患者H3K27ME3表达缺失,而PFB患者保留表达;H3K27ME3的免疫组化缺失是EPN-PFA的可重复和准确的替代标志物(3个中心的灵敏度为99%-100%)。Tenascin-C(TNC)IHC阳性染色作为PFA诊断的预测因子敏感性分别为97.9%和91.7%,特异性分别为60%和70%。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4.3%和89.6%。

室管膜瘤中是否存在ZFTA和YAP1基因融合,对免疫组化、FISH、RT-PCR、测序和Nanostring技术检测进行评估。发现当P65免疫组化结合DNA甲基化谱和靶向测序或PCR融合转录物分析,对RELA-ZFTA整合基因的识别灵敏度分别为100%和88.9%,特异性分别为85.7%和100%。IHC对P65-RELA检测结果,与FISH和基于RNA分析结合,有效地鉴定了ZFTA和YAP融合的幕上室管膜瘤。

对于1q扩增,MIP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7%和100%。与基于甲基化的评估相比,测试准确率为99.2%。使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试验检测1q扩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和100%;与基于甲基化的评估相比,测试准确性为99.2%。评估CHR。使用FISH技术,仅显示57%的室间一致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因此,对于CNVs检测(1q扩增和CDKN2A损失),MIP、 MLPA和DNA甲基化的检测显示出更高的准确性。

BIOMECA的研究提出了临床试验中标准化室管膜瘤生物标志物的建议,包括CORE和CORE Plus模型。CORE检测包括免疫组织化学和DNA甲基化分析,代表了目前可用于分层和诊断的检测手段。而CORE Plus检测,是针对具有挑战性的病例和在研究环境中使用,具有额外的优势,包括MIP和RNA-NGS测序。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见解,与2021年WHO CNS5分类中室管膜瘤诊断的基本和理想标准相符。




髓母细胞瘤


01


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青春期发育和生育

编译:王樑(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function, pubertal development, and fertility outcomes in male and female medulloblastoma survivor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Eve Ster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7, July 2023, Pages 1345–1354, doi: 10.1093/neuonc/noad009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gonadal axis,HPGA)损伤等因素是引起髓母细胞瘤患者内分泌缺乏的重要原因。有关青春期发育和繁殖力的数据仍然有限,评估男性的HPGA功能的研究也比较少,本文旨在描述一批髓母细胞瘤患者HPGA功能改变的情况。

以色列Sheba医学中心的埃德蒙和莉莉·萨夫拉儿童医院(The Edmond and Lily Safra Children's hospital )回顾性研究包括1987年至2021年间在中心接受治疗的所有62例髓母细胞瘤患者,随访时间距离结束治疗的时间超过2年。根据临床调研数据、生化标志物和问卷评估HPGA功能。总体而言,76%的女性患者有HPGA功能障碍的临床或生化证据。所有女性患者在青春期前均观察到卵巢储备减少的生化证据(n=4)。在男性中,34%的患者有性腺功能障碍的临床或生化证据,34%有正常功能,29%在临床和生化上处于青春期前阶段。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显着(P=0.003)。环磷酰胺当量剂量的适用与女性的HPGA功能显着相关,但与男性无关。HPGA功能障碍与其他内分泌缺陷、随访时间、体重状况和放射治疗方案之间没有关联。两名女性和两名男性患者有成功孕育的经历,成功生产6例。

由此可见,儿童髓母细胞瘤治疗后HPGA功能障碍是一个常见问题,在女性患者中更常见,这可能与脊柱放疗对卵巢的损害有关。我们的发现可能有助于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有关未来生育风险和保留生育能力需求的咨询。


02


儿童早期SHH型髓母细胞瘤单纯化疗的风险预测:两个以上的亚组证据

编译:刘竞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Risk predi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onic hedgehog medulloblastoma treated with radiation-avoiding chemotherapy: Evidence for more than 2 subgroups
Svenja Ton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8, August 2023, Pages 1518–1529, doi: 10.1093/neuonc/noad027 

背景:作者评估了临床危险因素和DNA甲基化模式对SHH激活的儿童早期促结缔组织增生型/结节性髓母细胞瘤(DMB)或伴广泛结节型髓母细胞瘤(MBEN)预后的影响,从而更好的识别有复发风险的患者。

方法:144例年龄<5岁的DMB (n=99)或MBEN (n=45)未接收放化的患者,其中132例接受了脑室内甲氨蝶呤治疗。

结果:DMB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低于MBEN患者(5y-PFS, 71% [DMB] vs. 93% [MBEN])。年龄>3岁的患者5年PFS较差(47%[>3岁]vs. 85%[<1岁]vs. 84%[1-3岁])。根据2021年WHO甲基化分类标准,将78例DNA甲基化图谱重新分类为SHH-1 (n=39)、SHH-2 (n=38)和SHH-3 (n=1),其中SHH-2分为2个亚组:SHH-2a (n=19)和SHH-2b (n=19)。SHH-2b髓母细胞瘤患者年龄较大,组织学以DMB为主,好发于小脑半球。SHH-2b染色体9q缺失多见,而SHH-2a染色体改变少见。SHH-2b髓母细胞瘤的复发风险显著增加(5y-PFS: 58% [SHH-2b] vs. 83% [SHH-1] vs. 95% [SHH-2a])。采用2个独立的队列(总共n=188)确定具有关键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的SHH-2亚型。基因突变分析显示SHH-2a与SMO突变相关。

结论:SHH-DMB/MBEN在儿童早期存在异质性:SHH-2分为极低危组,SHH-2a富集MBEN组织学和SMO突变,而SHH-2b包含年龄较大的DMB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03


Schlafen11 增强WNT型和SHH型髓母细胞瘤的顺铂化疗敏感

编译:杨志荣
Epigenetic upregulation of Schlafen11 renders WNT- and SHH-activated medulloblastomas sensitive to cisplatin
Satoshi Nakata , Junko Murai , Masayasu Okada…
Neuro Oncol. 2023 May 4;25(5):899-912. doi: 10.1093/neuonc/noac243

颅脊髓照射强化化疗方案大大提高了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分子亚组之间的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其生物标志物未知。研究发现 Schlafen 家族成员 11 (SLFN11) 可作为髓母细胞瘤的首要预后标志物之一。相对于SLFN11低表达病例,SLFN11高表达患者显示显着更长的生存期。SLFN11 在 WNT型和部分SHH型中高表达。SLFN11的过度表达或缺失,分别导致髓母细胞瘤细胞对顺铂和SN-38的敏感和耐药。脑渗透性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 RG2833显著增强 SLFN11阴性髓母细胞瘤细胞对顺铂和SN-38 的敏感性。颅内异种移植研究还表明,髓母细胞瘤细胞中 SLFN11 过表达显著增强顺铂的化疗敏感性。因此,SLFN11 高表达可能通过增强顺铂的化疗敏感性,使得WNT型和SHH型髓母细胞瘤产生良好预后。




脉络丛癌


儿童脉络丛癌的分子异质性决定了临床病程和预后的差异

编译:王樑(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of pediatric choroid plexus carcinomas determines the distinctions in clinical course and prognosis 
Margarita Zaytseva , Andge Valiakhmetova  , Ludmila Yasko…
Neuro Oncol. 2023 Jun 2;25(6):1132-1145. doi: 10.1093/neuonc/noac274.

脉络丛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s (CPCs)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儿童脑肿瘤,目前尚无治疗标准。尽管只有大约一半的CPCs患者是由遗传肿瘤综合征易感性发展而来,但我们对CPCs的遗传图谱的认识通常仅限于可能与Li-Fraumeni综合征有关,CPC典型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只能部分解释其侵袭性临床表现。

本次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25名儿童CPC患者。对20例有肿瘤组织的患者进行了分子遗传学检测,包括突变状态、染色体变异和基因表达谱分析。我们分析了包括分子谱和临床参数在内可能相关的几个因素,绝对范围为2.8-12.6年,中位随访时间为5.2年。

研究发现入组的CPC突变谱较平稳,与复发相关的唯一突变事件是在13例复发病例中均检出TP53胚系或体系突变。染色体拷贝数改变,尤其是染色体单体扩增是CPC非常典型的改变,其中7例肿瘤组织中均观察到染色体缺失伴发区段获得或区段缺失这类复杂的结构重排,这一改变与临床极低的5年生存率相关(P=0.009)。在转录组学方面,该队列分为两极聚集Ped_CPC1和Ped_CPC2,生存率差异较大31.3±17.8%vs100%(P=0.012)。

结论:CPC可分为至少2种分子亚型,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上均有较大差异。Ped_PC1和Ped_CPC2与生存率显著相关。这种区别可能会指导临床试验中为不同亚型患者优化临床方案。




神经纤维瘤病


01


司美替尼在无法手术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1/2期临床试验

编译:王樑(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elumetinib in children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on a phase 1/2 trial for inoperable plexiform neurofibromas 
Andrea M Gross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5,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1883–1894, doi.org/10.1093/neuonc/noad086

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皮肤神经纤维瘤和潜在的内部器官病变。对于无法手术的NF1患儿,药物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司美替尼(Selumetinib)是一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和2(MEK1/2)抑制剂,被广泛用于NF1的治疗。在先前发表的I/II期临床试验(SPRINT,NCT01362803)中,司美替尼缩小了无法手术的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的体积,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儿提供了临床益处。在先前的出版物的数据截止日期(DCO)时,65%的参与者仍在接受治疗。本报告提供了这些研究的最多5年的额外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本次研究包括来自I期和II期,第1层研究的资料,该研究包括临床上有意义的PN相关发病率的参与者。参与者接受了连续的司美替尼给药(1个周期=28天)。安全性及疗效数据截止至XXXX年XX月XX日。通过容积磁共振成像分析评估PN反应:经确认的部分反应(cPR)在连续两次评估中基线下降≥20%。

结果:对于入组的74名儿童(中位年龄10.3岁;范围3-18.5岁),总cPR率为70%(52/74);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为57.5个周期(范围1-100)。反应通常持续存在,59%(44)持续时间≥12个周期。肿瘤疼痛强度(n=19,P=0.015)和疼痛干扰(n=18,P=0.0059)在48个周期时表现出持久的改善。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然而,一些已知的司美替尼相关的不良事件(AEs)在几年的治疗后首次出现。这些额外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司美替尼在无法手术的NF1患儿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02


帕博西尼在弥漫性脑桥胶质瘤儿童患者中的I期试验:来自儿科脑肿瘤协作组(PBTC-047)的报告

Phase I trial of panobinostat in children with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A report from the Pediatric Brain Tumor Consortium (PBTC-047)

Michelle Monje and others
Neuro Oncol. 2023 Dec 8;25(12): 2262–2272, doi.org/10.1093/neuonc/noad141

研究目标:弥漫性内质性脑桥胶质瘤(DIPG)是一种致命的儿童癌症,中位生存期不到1年。Panobinostat是一种口服多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在DIPG模型中具有临床前活性。研究目的是确定帕比司他在DIPG 儿童中的安全性、耐受性、最大耐受剂量(MTD) 、毒性特征和药代动力学。 

患者和方法:在第1阶段中,帕比司他每周给予进行性DIPG儿童三天, 连续三周,停药一周,并在两阶段持续重新评估方法后逐步增加剂量。 确定MTD后,对研究进行了修改,以每隔一周每周三天的替代时间表 评估非进行性DIPG梅漫性中线胶质瘤(DMG) (第2层)儿童的 MTD以提升剂量。 

结果:对于第1阶段,登记了19名受试者,其中17/19可评估剂量探 索。MTD为10mg/m²/剂量。剂量限制性毒性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和中 性粒细胞减少症。据报道,一名患者出现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对于第2阶段,登记了34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其中29/34可评估剂量探索。该时间表的MTD为22 mg/m²/剂量。DLT包括血小板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4级血小板减少症、长期难以 忍受的恶心以及ALT升高。 

结论:对于进展性DIPG/DMG儿童,帕比司他的MTD为10 mg/m²/剂量,每周3次,持续3周/停药1周,而22 mg/m²/剂量,每周 3次,持续1周当在进展前的类似人群中进行给药时,开启/关闭1周。 两种方案最常见的毒性是骨髓抑制。


03


患有李-弗拉明综合征的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结果

Clinical outcome of pediatric medulloblastoma patients with Li–Fraumeni syndrome

Anna S Kolodziejczak and others
Neuro Oncol. 2023 Dec 8;25(12): 2273-2286, doi.org/10.1093/neuonc/noad114

Li-Fraumeni综合征(LFS)由胚系TP53致病变异引起,占TP53突变SHH-MB病例的33%-56%。复发和继发肿瘤发生率的高度增加导致Li-Fraumeni综合征合并髓母细胞瘤(LFS-MB)患者预后不佳。放疗和DNA损伤剂被认为是继发恶性肿瘤的潜在原因,因此在LFS患者中使用它们需要在风险-收益评估中仔细权衡。

本次研究是一项多国、多中心(31个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标准为:①21岁以下,诊断为MB;②致病性(PV, 5级)或可能致病性(LPV, 4级)TP53胚系突变。患者在1987年-2022年在各自的机构被诊断。所有患者均需要分析TP53的突变状态。患者临床特点: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30例接受标准强度化疗,11例接受高强度化疗,5例未接受化疗。42例接受放疗,4例未接受放疗。MB诊断年龄范围从3岁到20.1岁(中位数9.1岁)。大多数患者为男性(31/ 47,66%)。32/45例(71.1%)肿瘤全切(GTR),13/45例(28.9%)次全切(STR)。36/47例(76.6%)肿瘤分期为M0, 11/47例(23.4%)肿瘤分期为M+ (M1-M3)。

研究分析TP53突变状态和分子特征:LFS在MB之前诊断为4/42例(9.5%),在MB之后诊断为38/42例(90.5%)。致病性TP53突变大多数(74%)为错义突变,而无义突变(1%)和移码突变(11%)的频率较低。大多数TP53突变(41/47,87%)定位在DNA结合域。根据甲基化分析、IHC或Nanostring检测,41/41(100%)MB都归类为SHH组。28/41(68%)可用于甲基化分类,24/28(86%)归类为“SHH_3”组MB,3/28(10.7%)归类为“SHH_4”组,1/28(3.5%)归类为“SHH_2”组。

组织病理学特征:超过一半的MB(22/42, 52.4%)为大细胞间变性(LCA),经典型(CMB, 8/42, 19%),促纤维增生结节型(DMB, 4/42, 9.5%),LCA/DMB(2/42, 4.8%), MB伴广泛结节型(MBEN, 1/42, 2.4%)、髓质上皮瘤(MEPL, 1/42, 2.4%)和未另行指定的MB(MB NOS, 4/42, 9.5%)。

LFS-MB患者的生存:46/47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范围,3-161.8个月),中位PFS、EFS和OS分别为19、19和28个月。2年-和5年-PFS分别为35.5%±7.6%和20.3%±6.8%,2年-和5年-EFS分别为32.8%±7.5%和10.9%±5.1%,2年-和5年-OS分别为52.6%±8.0%和22.6%±7.2%. 在比较切除程度(全切或部分切除),转移状态(M0或M+),以及临床风险分层(低风险或高风险)时,PFS、EFS和OS均无差异。

本文评估了治疗顺序对生存的影响,发现术后立即放疗再行化疗和放疗前先化疗的患者的生存率无差异。术后接受放疗患者的2年-PFS为39.3%±8.2%,2年-EFS为36.3%±8.1%,2年-OS为55.5%±8.4%,明显优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2年-OS为25%±21.1%,p < 0.05, 2年-PFS和EFS未估计)。放疗前接受化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相比,OS明显改善,PFS和EFS无差异

LFS-MB被认为是高风险的,因此经常使用包括高强度化疗和干细胞抢救在内的治疗方案。然而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强度化疗相比,高强度化疗似乎并没有提高LFS-MB患者的生存。这些结果仍然需要谨慎解释,因为可能受其它非独立因素,如残余肿瘤和/或转移的影响。但长期LFS-MB幸存者的主要担忧仍然是随后的恶性肿瘤,这可能与具有致突变作用的化疗负担有关,可能会对HI的利益/风险平衡产生影响。

由于放疗也可能导致放射诱导的恶性肿瘤,因此许多与LFS相关的恶性肿瘤都考虑避免或严格限制放疗。在此项研究中,在原发性MB治疗期间接受放疗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因此,该研究不支持患者回避放射治疗。

LFS-MB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20%)和死亡率(整个队列为18%,继发恶性肿瘤病例为67%)与一般LFS人群相似(分别为15%-48%和18%)。

除了继发肿瘤外,LFS还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在此研究中,大多数病例(57%)出现了MB复发,这与一般TP53突变型SHH-MB患者群体的复发率(58.5%-100%)相似,显著高于所有SHH-MB的复发率(28%)。总之,由于继发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通常比MB相关死亡发生得晚,而且频率更低,因此应优先考虑有效治疗原发性MB疾病。




04


EYA2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可降低MYC并预防髓母细胞瘤进展

EYA2 tyrosine phosphatase inhibition reduces MYC and prevents medulloblastoma progression

Arthur R Wolin and others
Neuro Oncol. 2023 Dec 8;25(12): 2287-2301, doi.org/10.1093/neuonc/noad128

髓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科脑恶性肿瘤。Group 3型髓母细胞瘤 (MB)患者通常表现出 MYC 扩增和/或过度表达,且预后最差。虽然已知group 3型MB 与MYC高度相关,但直接靶向 MYC 仍然难以实现。本次研究利用患者基因表达数据来鉴定group 3型MB 样本中EYA2表达情况,评估 EYA2 与 MYC 之间的相关性,并跟踪患者生存情况。在group 3型衍生的 MB 细胞模型中对 EYA2 进行了遗传和药理学研究,以评估 MYC 调节和体外和体内活力。

结果显示:EYA2 在group 3型 MB 中比其他 MB 亚型表达更高,并且对于group 3型MB体外和体内生长至关重要。EYA2 调节group 3型 MB 组中 MYC 的表达和蛋白质稳定性,导致 MYC 转录的整体改变。使用新型小分子抑制剂(NCGC00249987 或 9987)抑制 EYA2 酪氨酸磷酸酶活性,可显着降低体内侧翼和颅内生长中的group 3型MB中MYC 表达。人类MB RNA-seq数据显示EYA2和MYC显着正相关,EYA2高表达与MYC转录特征显着相关,EYA2和MYC高表达的患者比这两种基因不高水平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数据表明 EYA2 是group 3型MB 中 MYC 的关键调节因子,并提出了针对这种高度致命疾病的新治疗途径。


05


空间转录组学分析儿童室管膜瘤的上皮和间充质亚群及过渡阶段

编译:翟玉龙(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Spatia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delineates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 subpopulations and transition stages in childhood ependymoma 
Rui Fu , Gregory A Norris , Nicholas Willard…
Neuro Oncol. 2023 Apr 6;25(4):786-798. doi: 10.1093/neuonc/noac219.

最近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揭示的儿童脑肿瘤室管膜瘤的多种细胞成分可能是治疗耐药性的基础。作者使用空间转录组学来进一步推进对肿瘤微环境的理解,将细胞亚群与室管膜瘤后窝亚群A(PFA)的肿瘤结构匹配,而PFA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儿童室管膜瘤变体。对完整PFA切片的空间转录组学数据进行分析,以解决肿瘤和非肿瘤细胞类型的组织学差异。使用免疫组织化学、体外功能测定和临床模型的PFA批量转录组数据的结果分析验证了关键发现。PFA由包含多种细胞状态的上皮和间充质组织学区域组成,每个区域包括共存且空间上不同的未分化祖细胞样细胞;一个静止的间充质区群体,以及一个高度有丝分裂的祖细胞群体,该群体仅限于高级上皮细胞区,在侵袭性肿瘤中更为丰富。骨髓细胞相互作用是PFA中间充质转化的主要原因,发生在与缺氧诱导的间充质转变在空间上不同的区域,并使用PFA的体外模型复制了这些不同的EMT启动过程。本研究证明了空间转录组学在推进对室管膜瘤生物学的理解方面的效用,揭示了PFA的细胞成分、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肿瘤进展影响的更清晰的展示。


06


Alisertib单药治疗复发或侵袭性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肿瘤的II期研究

编译:翟玉龙(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Phase II study of alisertib as a single agent for treating recurrent or progressive 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Santhosh A Upadhyaya , Olivia Campagne , Catherine A Billups…
Neuro Oncol. 2023 Feb 14;25(2):386-397. doi: 10.1093/neuonc/noac151.

复发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肿瘤(AT/RT)通常是一种致命的儿科恶性肿瘤,治疗选择有限。作者对年龄不足22岁的复发AT/RT患者进行了极光激酶a抑制剂Alisertib单药治疗的II期研究。患者在21天周期的第1-7天每天接受一次阿利赛布(80 mg/m²肠溶片或60 mg/m²静脉治疗),直到发生进展性疾病(PD)。在第1周期第1天和第7天测量Alisertib的血浆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试验有效终点为12周时至少10名受试者病情稳定(SD)。在30名可评估的患者中观察到SD(n=8)和PR(n=1)。6个月 PFS为30.0%±7.9%,1年PFS为13.3%±5.6%。一年OS为36.7%±8.4%。两名患者持续治疗12个月以上。PFS在AT/RT分子组上没有差异。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n=23/30,77%)。接受静脉治疗的22名患者的平均最大浓度(Cmax)为10.1±3.0μM,达到Cmax的时间(Tmax=1.2±0.7小时)比接受片剂治疗的患者(Cmax=5.7±2.4μM,Tmax=3.4±1.4小时)更快。尽管该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终点,但复发性AT/RT的儿童对单药Alisertib耐受性良好,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SD或PR。

 


识别/点击二维码即可查看期刊速览专栏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