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2日发布 | 521阅读
神经介入

稳定器装置在神经血管内治疗中的首次人体试验

蔡恒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乔宏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本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蔡恒副主任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稳定器装置在神经血管内治疗中的首次人体试验》,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日本神户市医疗中心综合医院神经外科的Chiaki Sakai等报道了一种稳定器在神经介入手术中首次应用的病例,结果发表在20233月的《Heliyon》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Sakai C, et al. Heliyon. 2023;9(3):e14360. Published 2023 Mar 11. doi:10.1016/j.heliyon.2023.e14360】



研究背景


血流导向装置或颅内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长导丝交换较大内径的支架导管到达靶血管,交换过程中导丝的移位存在损伤血管内膜甚至血管穿孔的风险。日本神户市医疗中心综合医院神经外科的Chiaki Sakai等报道了一种稳定器在神经介入手术中首次应用的病例,结果发表在20233月的《Heliyon》杂志上。



研究方法

该稳定器由日本Bolt Medical公司制造,是一个320cm长度交换导丝,适配0.0165"微导管系统,交换导丝头部设计为可回收自膨支架,在长交换过程中,通过前端支架锚定后使交换导丝位置稳定,降低了血管夹层、穿孔、痉挛等并发症风险,具体设计见图1。具体方法:常规微导丝携带微导管到位靶血管后,取出微导丝,通过微导管交换稳定器到位后释放,通过该稳定器将支架导管部署到位,最后用微导管回收头端可回收支架撤出稳定器。该研究是一项单臂、前瞻性、开放标签试验旨在明确该稳定器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图1. 稳定器设计图



该研究纳入标准为:1. 拟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或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的患者,2。使用传统微导丝-微导管交换技术存在困难。3. 征得患者书面同意。纳入患者基线资料见表1. 主要安全终点事件为出血并发症;次要安全终点为缺血事件发生、动脉夹层、血管痉挛及其他不良事件。疗效终点时交换成功情况。



表1. 纳入患者基线资料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5例患者,平均年龄52岁(41-70岁),均为女性,动脉瘤位置:3例位于前循环-颈内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1例位于椎动脉。其中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他4例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2例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单纯血管导向装置植入)。所有患者均采用试验设计方案通过稳定器成功完成手术,1例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无症状性血管痉挛,未发生器械相关不良事件。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TIA发作,与器械无关,具体见表2。



表2. 技术细节和预后情况


图2. 代表性病例。(A)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位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大动脉瘤。(B)将稳定器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M2段,白色箭头为支架远近端标记点。(C)沿着稳定器交换Phenom27微导管到位,白色箭头为微导管头端。(D)弹簧圈栓塞结合PED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颈内动脉造影提示动脉瘤内造影剂充盈明显减少。



研究结论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该稳定器在5名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应用,发生1例造影相关的血管痉挛,但未发生器械相关不良安全事件。本研究局限性是样本量太小,需要大样本量的RCT研究来证明稳定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关注血流导向装置

涂覆抗血栓涂层的血流导向装置和裸金属低剖面血流导向装置的比较


单一抗血小板条件应用具有抗血栓涂层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动脉瘤效果—荟萃分析


铁镁基生物可吸收血流导向装置的概念验证和比较分析


微信截图_20230523150829.png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