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发布 | 600阅读

规范学习系列: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测指导规范①颈部动脉常规超声检测(2022)

中国心脑健康
出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达人收藏

文章转自公众号“中国心脑健康”(ID:wjwnfwb)

2022年-2024年是脑卒中防治工程质量管理年,为促进各地卒中中心规范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落实《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办公室对《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进行了梳理,通过微信公众号有序推送,请相关单位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由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制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脑卒中是一类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脑、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与随访。为进一步规范颈动脉与脑血管超声检查技术,提高脑卒中血管超声筛查诊断的准确性,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邀请专家在 2015 年版《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向全国推广。

一、颈部动脉常规超声检测

颈部动脉常规超声检测的动脉应包括:无名动脉(innominate artery,INA)、双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A)、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双侧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


(一)颈动脉常规检测

1.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测量


测量 IMT 的位置是在 CCA 分叉水平以下,CCA 远段或 CCA 中-远段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在动脉后壁或内侧壁(二维成像于远场)结构清晰的位置测量血管壁内膜层上缘与外膜层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层与中膜层的联合厚度。


2.颈动脉内径测量


常规测量 CCA 远段、CAB 及 ICA 内径。测量位置同样是在 CCA 分叉水平以下、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后壁(或内侧壁)内膜上缘至前壁(或外侧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血管狭窄时应测量动脉的残余内径与原始内径。


3.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


血流动力学参数是指CCA、CAB、ICA 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狭窄时应测量狭窄以近段、狭窄段与狭窄远段(低速血流阶段)的 PSV、EDV 及 RI。


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量


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观察斑块的形态(规则与不规则形)、评估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厚薄与完整性;评估斑块内声学特征[均质回声、不均质回声、低回声、低至无回声、中等回声、高回声(无声影)、强回声(伴声影)];对于多发性斑块,评估最大责任斑块的相关信息。测量斑块大小,以长(mm)×厚(mm)表述。斑块厚度测量可以基于纵断切面、横断切面的联合检测结果。


5.颈部动脉常规检测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首先以横断切面从CCA分支开始,连续观察至 ICA-ECA 分叉、ICA 分叉起始段及以远段(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近段分支等动脉血管壁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彩色血流显像或能量多普勒显像模式下,通过横断切面与纵断切面联合扫查,获取 CCA、ICA 动脉管腔内血流充盈显像;注意二维超声显像的溃疡性斑块血流灌注信号的观察;对于极重度动脉狭窄血流显像要通过 CDFI 血流成像条件的调节,与全闭塞鉴别。


(3)脉冲多普勒超声:通过 PW 测量 CCA 远段、CAB、ICA 近段及 ECA 的PSV、EDV与RI。对于血管狭窄≥50%者,应测量计算ICA收缩期峰值流速/CCA 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y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PSVICA/PSVCCA)比值和/或颈内动脉狭窄段(PSVICA1)与狭窄远段(PSVICA2)的比值(PSVICA1/PSVICA2),记录 PSVICA2 的 RI 值。


(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检测鉴别

见表 10-1。



(二)椎动脉常规检测

1.解剖学特征


熟悉 VA 解剖走向是检测的基础。正常 VA 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后,在颈部穿行于颈椎横突孔上行,出寰枢椎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根据 VA 解剖走行分为:入横突孔前段,也称颈段(V1 段,包括起始段)、走行于横突孔内段为椎间隙段(V2 段)、出横突孔入枕骨大孔前段为枕段(V3 段),进入枕骨大孔后为颅内段(V4 段)。


2.常规检测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通过灰阶显像显示 VA 血管壁、管腔内结构与回声,于 V1~V2 段选择显示清晰的管腔与管壁结构测量 VA 内径。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 CDFI 或能量多普勒显像模式观察 VA 从 V1~V3 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动脉走行及血流方向,注意双侧 VA 内径的 对称性比较、VA 分支起源与起点异常等生理性变异的观察与判断。


(3)脉冲多普勒超声: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记录 V1、V2、V3 段的 PSV、EDV 及 RI 值。


3.探头选择


由于 VA 解剖位置较深,特别是体型肥胖颈部短粗的患者,单纯选择线阵探头检测,对于 VA 起始段的检测相对困难,应选择低频凸阵或微凸探头进一步检测。

(三)锁骨下动脉常规检测

1.解剖学特征


正常人右侧 SA 从 INA 分出,向右上肢及右侧 VA 供血。左侧直接从主动脉弓分出,向左上肢及左 VA 供血。


2.常规检测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通过二维灰阶成像,于锁骨上窝分别检测左右侧 SA。INA、右锁骨下动脉(right subclavian artery,RSA)及右颈总动脉(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RCCA)形成典型的横向 Y 字形结构。注意双侧 SA 血管壁结构变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管狭窄病变,应测量记录斑块的形态、大小、声学特征、血管残余内径与原始内径。


(2)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 CDFI 模式检测 SA 血流充盈成像,特别是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血流成像与血流方向的异常。


(3)脉冲多普勒超声: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 SA 的 PSV、EDV,血管狭窄时要注意狭窄的位置(分出 VA 前或后)、与 VA 起始段之间的距离。诊断 SA 狭窄≥70%时,应测量狭窄远段 SA(VA 分支以远)的 PSV 与 EDV,计算并记录流速比值。同时注意双上肢桡动脉的血流频谱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量记录。


(4)探头选择:由于 SA 解剖位置较深,特别是左侧 SA 检测较右侧难度大,应注意选择线阵与凸阵探头联合应用,提高病变检出率与准确性。


(四)无名动脉常规检测

1.无名动脉解剖


正常人无名动脉(INA)(也称头臂干),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与左侧 CCA 及 SA 组成三支自主动脉弓向颅内动脉供血的重要通路。其长度约 5cm,后分出右侧 CCA 与右侧SA。


2.常规检测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以灰阶显像显示 INA 血管壁、管腔结构。注意 SA 与 CCA 分支的结构特征。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 CDFI 观察 INA 血流充盈情况。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


存在INA狭窄病变时测量病变处原始与残余内径及狭窄段与狭窄以远段(VA 分支以远)的 PSV、EDV 和 RI。


五)颈部动脉超声检测注意事项

1.注意检测手法是病变诊断准确性的第一要素。


2.注意仪器的调节,包括聚焦、灰阶显像及彩色多普勒增益、脉冲重复频率、滤波、余辉与线密度的相关性等。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一定要注意声束与血流束之间的角度要≤60°。


3.注意动脉狭窄≥70%的诊断,一定要获得狭窄远段、低速血流区域的 PSV 与 EDV,计算速度下降比值,综合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注意次全闭塞与完全闭塞的鉴别,通过调节仪器联合应用 CDFI 与能量多普勒超声,以提高检测灵敏性。








编审: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办公室

联系邮箱:wsbnfw@vip.163.com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