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立,委员共101人。
经过选举程序,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和领导班子名单出炉。江涛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文斌、王伟民、尤永平、毛庆、毛颖、杨学军、邱晓光、余新光、蒋传路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文斌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总干事。
常委名单:马文斌、马晓东、王伟民、王茂德、尤永平、牛朝诗、毛庆、毛颖、冯华 、刘云会、刘志雄、刘献志、江涛、李文斌、李刚、李维平、杨学军、邱晓光、余新光、张志文、张建民、张剑宁、陈谦学、林志雄、赵刚、洪涛、费舟、徐国政、康德智、蒋传路、窦长武、漆松涛、潘亚文
中国医师协会在致力于培养医师职业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随着现代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要求都受到了挑战,提高医师个人的职业素养,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脑胶质瘤是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约为15-20/10万人年,患病率为130.8/10万人年,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易复发、高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近20年来,脑胶质瘤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发展最为快速的神经科学分支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临床医生和专职研究人员约有5千余人,组建中国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将为他们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引导和推动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救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成立中国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困扰我国脑胶质瘤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分散和水平参差不齐。从事脑胶质瘤的临床医生大约有5千人左右,分布在神经外科、放射治疗科、神经病理科、神经影像科、头颈外科、肿瘤内科、康复治疗科;从事脑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约有1000人左右,分散在各大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这些医生和研究人员缺少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需要组建涵盖多学科与不同研究方向的临床学家与科学家,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交流,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共同推动我国脑胶质瘤临床治疗的发展。
①学科发展的需要
受困于传统学科分类的限制、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的限制,目前,我国从事神经科学转化医学研究的医院与人才还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组织形式的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样才能摒弃原有的路径依赖模式。在顶层设计上,科技部开始注重重大专项总体设计,从基础到转化,一条主线、多学科合作,围绕一个重大问题,招标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功关模式,加强指标量化的考评;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也开始学科划分,把脑胶质瘤放到大肿瘤中进行自然基金课题的考评,就是考虑脑胶质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治疗的需要,传统神经外科模式已不能满足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转化医学的需要了。我们脑胶质瘤科发展需要提质增效升级,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整/融合、不同学术背景人才的交流,增强信息交流与推进,最终推动神经科学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与时俱进的全面发展。
②临床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程度最高的是脑胶质瘤,其中胶质瘤中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占50%~60%。原发性脑胶质瘤对患者的生存期影响极大,所导致的平均寿命减少为21.3年,在所有癌症中排第一位(肺癌为11.8年,前列腺癌为6.1年)。脑胶质瘤不但在成人发病率高,在儿童,脑胶质瘤也已经成为次于白血病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参照国外流行病学资料估算,我国每年应该有20万左右的新发脑胶质瘤病例,有达200万的脑胶质瘤患者群体。
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胶质母细胞瘤,其人群患病率为2.92/10万人、1.16/10;对于恶性脑胶质瘤,得益于近20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尤其是辅助性放疗技术的改进和化疗药物的开发,以及正在兴起的分子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了生活质量。
“精准医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正在引领医疗观念的重大革新。脑胶质瘤较早启动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神经导航、多模态影像学技术以及术中电生理技术的引入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脑胶质瘤手术的精准化和个体化。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肿瘤全基因组测序开启了脑胶质瘤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全新时代。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构建恶性脑胶质瘤全景图谱(Landscape),实现全基因组测序指导下更加精确的恶性神经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脑胶质瘤临床和研究水平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凸显交叉学科的作用。例如,脑胶质瘤患者的癫痫发病率可达30-50%,瘤性癫痫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基于磁共振体素的损伤-症状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我们绘制了瘤性癫痫全脑风险图谱,将肿瘤占位与癫痫发生的空间对应关系从脑区水平精确至毫米水平,预测癫痫发生准确率由73.5%提升至93.9%,从而显著提高影像学检查对瘤性癫痫风险的预测能力,指导手术精准切除,有效降低了术后癫痫发生率;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基因表达谱芯片及二代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并发现与瘤性癫痫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为探索瘤性癫痫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学科协作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2012年,在我国脑胶质瘤领域,成立了“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旨在将国内外从事脑胶质瘤相关疾病的诊疗和研究的同道们团结起来,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合作,规范诊治行为,提高诊治水平,促进学科发展。脑胶质瘤转化医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生物信息技术、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神经病理学、神经电生理、癫痫内科、药理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康复治疗科等十几个学科,急需由一个学术组织或机构协调或引领肿瘤的研究与发展。组建脑胶质瘤专病工作委员会,将有助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神经科学专家有机会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促进脑胶质瘤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相结合,着力推进脑胶质瘤研究的发展,提高脑胶质瘤的救治水平,造福于广大的脑胶质瘤病人;临床与基础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临床医师的专业提高,提升医师个人的职业素养,促进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医学职业水准。
2. 国内外脑胶质瘤专业的发展动态
脑胶质瘤疾病研究国内外发展落后于其它肿瘤专业的研究,但发展迅速。1994年,首先由欧洲的一些脑胶质瘤家在比利时发起成立了欧洲脑肿瘤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oncology,EANO),次年在美国成立了美国脑肿瘤学会(Society for Neuro-Oncology,SNO),并创办了以脑胶质瘤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杂志《Neuro-oncology》。这两个以脑胶质瘤转化医学研究的组织均每年举办一次国际脑胶质瘤专病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2006年启动的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计划,确定胶质母细胞瘤(GBM)这种预后极差的头号脑胶质瘤作为前期目标,2008年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在一些肿瘤的大部分组织样本中确定独特的基因组变化;根据特定的基因组改变和/或分子标记区分肿瘤亚型;鉴定新的癌症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开发新的和改善原有的技术和分析工具。目前TCGA已经建立了多中心大样本脑胶质瘤标本库,2008-2014年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近100篇,总引用次数达2500次以上,位居癌症相关研究的前三位。
我国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救治研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例如,江涛教授领导的脑胶质瘤研究团队自2005年初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多中心脑胶质瘤生物样本库、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并建立公共数据平台。该数据库已收集具有完整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的脑胶质瘤样本3179例,其中580例已完成芯片、测序等高通量检测。这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癌症数据采集标准,而且基于数据库分析,可推动我国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相关数据已向全球科研工作者开放(http://www.cgga.org.cn),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截止目前,共发表论文332篇,其中SCI论文152篇,总IF518,总他引近2500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30余次;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29家三甲医院及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等国家7个实验室被推广、应用。
国内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团队与临床团队,开展了多种形式与方式的合作,也已有不同阶段成果的产出,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方式,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组织形式的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好顶层设计,最终推动我国神经科学,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水平的发展。
目前困扰我国脑胶质瘤专病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分散和水平参差不齐。从事脑胶质瘤的临床医生大约有5千左右医生,这些医生分布在神经外科、头颈外科、神经影像、放射治疗科、神经病理科、肿瘤内科、康复治疗科等,诊疗水平受限于医院层次差距较大;从事脑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约有1000人,分散在各大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这些医生和研究人员缺少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组建中国神经医师协会领导下的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将为他们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学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
3. 中国医师学会脑胶质瘤分会的工作目标与内容
①工作目标
在中国医师协会领导下,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团结广大从事脑胶质瘤相关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全面推进中国的脑胶质瘤研究工作,提高解决临床诊治能力,服务于广大的脑胶质瘤患者。整合不同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不同学术背景人才,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增强信息交流与推进,实现学科的提质增效,降低医疗成本。
②工作内容
成立“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动员和组织从事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成为中国医师学会的会员,预计有千人以上可以成为中国医师学会的会员。
每年举办1次国际或全国性脑胶质瘤术会议;每年举办2-3次区域性临床脑胶质瘤专题研讨会,介绍脑胶质瘤研究新进展,推广应用脑胶质瘤新技术和新方法。
通过学术会议、杂志、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介绍脑胶质瘤的新进展及科普知识,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疾病组织管理水平。
以上是拟组建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工作委员会的建议,如获批准,我们将努力工作,尽快成立脑胶质瘤工作会,组织和动员相关专业学科的同行加入中国医师学会,壮大会员队伍,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脑胶质瘤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中国脑胶质瘤专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敬请中国医师协会领导予以批示!
建议发起人:江涛、毛颖、杨学军、马文斌、毛庆、尤永平、蒋传路
2015年4月6日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