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发布 | 1032阅读

【中国声音】吴哲褒团队系列研究揭秘库欣病发病机制,为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

吴哲褒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刘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刘衍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达人收藏

题首.jpeg

202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主任医师团队再传捷报,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 7.5,Q1)在线发表题名为“The STUB1-TPIT axis regulates the secretion of 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 in cushing disease”的研究论文,揭示STUB1-TPIT信号轴调控库欣病ACTH分泌的关键作用及机制。这是继2022年发现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全新亚型、2025年2月阐明女性ACTH腺瘤高发易感机制后(推荐阅读:【中国声音】一类全新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亚型的发现及其调控机制【中国声音】吴哲褒教授和苏志鹏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女性ACTH腺瘤高发的易感机制),团队在库欣病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持续为该疾病的分子机制解析与靶向治疗研发提供“中国方案”。


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 CD)作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引发的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因ACTH过量分泌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现有手术、药物及放疗手段疗效有限。吴哲褒团队长期聚焦库欣病发病机制,此前已通过系列研究揭示TPIT(T-box转录因子)在疾病中的核心调控作用——2022年发现E3泛素连接酶TRIM65通过泛素化降解TPIT抑制ACTH分泌,从而决定了TPIT谱系PitNETs新亚型在体内外的命运;2025年2月又证实X连锁去泛素化酶USP11在女性患者中高表达,通过稳定TPIT促进ACTH分泌,揭示女性ACTH腺瘤高发的易感机制。此次研究则进一步挖掘TPIT蛋白稳态调控网络,发现全新E3泛素连接酶STUB1,完善了“泛素化-去泛素化”调控TPIT功能的分子机制图谱

为完善ACTH腺瘤关键转录因子TPIT的蛋白质稳态调控网络,团队通过质谱分析筛选出与TPIT互作的E3泛素连接酶,通过验证确认了STUB1作为其新的泛素化连接酶。

机制研究显示,STUB1通过其TPR结构域与TPIT结合,再以U-box结构域对TPIT进行多位点泛素化修饰,促使TPIT通过蛋白酶体降解,进而抑制下游POMC基因转录与ACTH分泌。

动物实验证实,STUB1过表达可抑制肿瘤生长、降低ACTH水平;临床样本分析显示,功能性ACTH腺瘤中STUB1表达显著低于静默型腺瘤(SCAs),且与TPIT蛋白水平负相关。

最后,基于STUB1-TPIT轴的关键作用,团队创新采用NanoBiT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从1913种FDA批准药物中筛选可增强STUB1-TPIT相互作用的候选化合物。结果发现,抗高血压药厄贝沙坦(Irbesartan)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美昔布(Lumiracoxib)可显著促进二者结合,增强STUB1对TPIT的泛素化降解,降低AtT-20细胞中TPIT、POMC水平,抑制ACTH分泌。



该研究不仅首次系统阐明STUB1-TPIT-POMC调控轴在库欣病中的作用,更与团队前期成果形成呼应,为库欣病精准靶向治疗开辟了多维度方向,也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模式图


系列研究串联:构建库欣病精准治疗 “分子蓝图”



从2022年到2025年,吴哲褒团队围绕TPIT蛋白稳态调控,逐步揭开库欣病发病的分子网络:1、首次发现TPIT降解机制(2022年,《Neuro-Oncology》):鉴定E3泛素连接酶TRIM65,证实其通过泛素化降解TPIT,为库欣病提供首个泛素化相关靶点;2、解析女性高发机制(2025年2月,《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发现X连锁去泛素化酶USP11在女性ACTH腺瘤中高表达,通过去泛素化稳定TPIT,解释女性发病率高的分子原因,并筛选出Lomitapide、Nicergoline等USP11抑制剂;3、完善调控网络并发现新靶点(2025年8月,《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现E3泛素连接酶STUB1,揭示其与TRIM65协同调控TPIT降解,同时筛选出可增强STUB1降解TPIT的老药,为多靶点联合治疗提供可能。


该系列成果不仅填补了库欣病分子机制研究的多项空白,更推动 “老药新用” 与精准靶向治疗结合,为解决临床治疗困境提供全新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博士后刘芳、神经外科刘衍挺医师、硕士研究生张涛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吴哲褒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重点项目等基金支持。


通讯作者简介


吴哲褒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教授,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人,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目前已获得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一项,以第一申请人获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 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浙江省自然基金杰出青年、上海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卫生健康领军人才。

● 以通讯/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总影响因子>400分,包括权威期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Endocrine Reviews, Acta Neuropathologica, 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Medicine, Neurology, Autophagy, JCEM, Neuro-oncology, 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