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当前治疗方案已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十年中几乎未见显著提升。GBM的高度细胞异质性使靶向治疗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癌症神经科学的兴起揭示了神经元与肿瘤之间的突触连接在促进肿瘤生长中的关键作用。其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是一种由星形胶质细胞和肿瘤细胞分泌的促突触因子,其通过结合钙通道α2δ亚单位促进突触形成,并参与神经回路重塑。已有研究发现,TSP-1表达水平与GBM患者生存预后呈负相关。加巴喷丁作为一种临床广泛用于癫痫和神经性疼痛的药物,正是通过结合α2δ亚单位,从而阻断TSP-1介导的突触形成通路,其作用机制提示其在调控神经—肿瘤相互作用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在此背景下,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评估了加巴喷丁在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药物的使用与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相关,为探索现有药物在脑肿瘤治疗中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结果以“加巴喷丁类药物可提高人类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doi:10.1038/s41467-025-59614-4)为题于2025年5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Q1)。
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队列设计,分别设立发现队列与验证队列。发现队列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Mass General Brigham医疗系统,包括2010年至2022年间在布莱根妇女医院(BWH)、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FCI)和麻省总医院(MGH)接受首次GBM手术治疗的693名患者。验证队列则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涵盖1997年至2017年间的379例新诊断GBM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为IDH野生型GBM,且未接受过先前治疗。研究重点考察术后是否使用加巴喷丁类药物对整体生存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和血清学分析,检测患者体内TSP-1水平,以探讨其在神经—肿瘤信号中的作用及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MGB队列中,接受术后加巴喷丁治疗的患者(n=103)中位总生存期为16.0个月,而未接受该治疗的患者(n=590)为12.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显示,加巴喷丁使用与生存期延长独立相关(HR=0.65,95% CI: 0.51–0.84)。在UCSF验证队列中亦观察到相似趋势,加巴喷丁组中位生存期为20.8个月,而对照组为14.7个月(HR=0.65,95% CI: 0.44–0.97)。进一步分析显示,使用加巴喷丁的患者血清TSP-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0,181 ng/ml vs. 17,015 ng/ml,p=0.017),提示该药物可能通过抑制TSP-1而实现神经—肿瘤调控。
该研究第一作者暨通讯作者、布莱根与妇女医院神经外科临床研究员Joshua Bernstock博士表示:“这项研究标志着一个令人振奋的进展。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进展迅速、几乎注定致命的疾病。如今我们发现,一种已获批准且具有良好安全性的常用药物,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这一发现不仅具有重要意义,也有望在未来改变现有的临床治疗模式。”
“自21世纪初以来,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需要以更具创新性的思维,去理解这些肿瘤中新出现的生物学机制,并探索如何加以精准干预,”Bernstock博士补充道。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风向标专栏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