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发布 | 606阅读

【期刊速览】《Neuro-Oncology》2025年4月速览

万大海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张博塬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睢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郜彩斌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禹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泽书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陈进龙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刘竞辉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翟玉龙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李佩静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吉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达人收藏































































































































640.jpg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本期编译:


万大海、张博塬、睢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郜彩斌、王禹、张泽书、陈进龙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刘竞辉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翟玉龙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李佩静

浙江省肿瘤医院


赵吉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组稿、审校

王 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Neuro-Oncology

2025年4月速览



 REVIEWS 


1. 欧洲神经肿瘤学协会:脑膜瘤分子检测以选择靶向治疗指南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Oncology guideline on molecular testing of meningiomas for targeted therapy selection 

Felix Sahm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869–883,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53


脑膜瘤约占成人原发性颅内肿瘤的40%,多数为良性(WHO 1级,占 75%-80%),部分具有较高复发风险(WHO 2级,15%-20%;WHO 3级,1%-5%)。手术切除和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对于进展或复发的脑膜瘤,现有全身疗法等缺乏标准管理方案,需探索基于分子特征的靶向治疗。


检测方法多样性 :涉及DNA、RNA等多层面检测,需根据肿瘤异质性等精心选择工具,如FFPE组织适合评估异质性和选择DNA/RNA提取区域。


分子靶标及治疗

mTOR通路激活:常见于脑膜瘤,多因NF2失活引发,尽管mTOR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获批,但在脑膜瘤证据不足,为ESCAT-IIB靶点。


NF2:非同义失活突变最常见,NF2改变是预测性生物标志物(ESCAT IIB),相关临床试验多在复发或进展性脑膜瘤患者中开展,结果显示部分药物可降低肿瘤生长率。


PIK3CA:突变体多见于WHO 1级脑膜瘤,与非NF2改变脑膜瘤相关,其改变为ESCAT IIIA靶点,相关抑制剂联合用药在临床试验中。


BAP1:突变在恶性脑膜瘤中富集,占比不到1%,相关治疗方案在其他常见BAP1相关恶性肿瘤中评估,但在脑膜瘤缺乏对照试验,为ESCAT IIIA靶点。


PD-L1:证据有限且未发现PD-L1表达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活性显著相关,在临床常规中不建议作为治疗基础,为ESCAT IIIB靶点。


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脑膜瘤中广泛表达,SSTR2是ESCAT IIIA靶点,相关放射性配体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在疗效,但缺乏结论性数据。


AKT1:p.E17K突变在10%的脑膜瘤中发现,相关抑制剂在多组织学篮子研究及个例中显示活性,代表 ESCAT IIIA靶点。


Smoothened(SMO):突变是罕见致癌事件,相关拮抗剂在临床试验中取得部分反应,目前为ESCAT IIIA靶点。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和抑制剂(CDKN2A/B、CDK4、CDK6) :纯合子CDKN2A/B缺失与不良预后有关,相关抑制剂临床疗效尚不明确,其改变评估仅建议用于分级或临床试验,为ESCAT IVA靶点。


其他靶点:如SUFU、PDGFR、PR和ER、SMARCE1、KLF4、TERT、VEGF(R)、ARID1A、HRD、TRAF7等,均根据现有证据进行了分级和相应治疗分析,多数靶点因证据不足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不建议检测或使用相关药物,仅在临床试验等特定背景下考虑。


分子检测时机

初始诊断:一般不建议进行用于选择靶向治疗的分子检测,但基于分子标记物和亚组的复发风险信息在初步诊断时可能有参考价值,如TERT、CDKN2A/B、DNA甲基化等信息可提供预后提示。


复发后:当脑膜瘤复发且考虑采用全身药物治疗或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等实验性治疗手段时,分子检测更为相关,可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靶点。


结论与展望

脑膜瘤存在众多分子改变,但目前缺乏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充分数据支持在常规实践中广泛应用分子靶向治疗,多数靶点的治疗方案仍处于临床试验或探索阶段。正在进行的研究努力有望推动基于分子分析的个体化治疗在脑膜瘤中的应用,如特定抑制剂、免疫疗法等。指南提出的基于证据的分子靶点评估可为分子肿瘤委员会决策提供支持,助力确定潜在治疗方法并促进临床研究开展,以期未来能为脑膜瘤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




张博塬 万大海】


2. 利用放疗前窗口期识别潜在有效的细胞毒性药物——针对新诊断GBM成人患者

Using a pre-radiation window to identify potentially active cytotoxic agents in adults with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Danielle A Bazer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884–896,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40


在全身癌症治疗中,新辅助术前放疗化疗(PRC)已被广泛用于优化手术、缩小放疗范围和治疗微转移病灶。但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PRC研究有限,尤其是2005年替莫唑胺标准治疗方案推广后,相关研究进一步减少。


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诊断的GBM患者中尝试放疗前化疗(pre-radiation chemotherapy, PRC)的潜力和安全性。文章通过对比全身实体性癌症和胶质母细胞瘤在PRC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PRC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历史轨迹,并提出了PRC作为一种快速筛选细胞毒性药物疗效的潜在方法。


研究者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了1980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关于新诊断的全身实体性癌症和脑部癌症患者接受PRC治疗的前瞻性试验文章。收集了这些试验中的患者数量、PRC的安全性、疗效评估以及研究趋势等数据。


涉及全身实体性癌症共有超过5000项前瞻性PRC试验,涉及超过100万名患者,最终使PRC成为约28种实体性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案。而针对GBM仅有50项类似试验(2206名患者),其中13项试验包含替莫唑胺(846名患者),影像学反应率为6%至53%,中位生存期约为13个月;PRC试验在GBM中未见意外毒性或致死性损害。


在过去30年里,针对新诊断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开展了大量I期、II期和III期研究。早期试验中的许多新型药物都是在患者接受放疗和化疗后肿瘤进展时进行研究的,此时肿瘤对治疗的抵抗性极强。另一种思路是考虑在肿瘤最有可能对治疗产生反应的时候使用新型细胞毒性药物,比如在初次诊断出的未经治疗的胶质母细胞瘤中。由于胶质母细胞瘤目前尚无法治愈,因此在该患者群体中采用PRC联合治疗不会影响治愈的可能性。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4-6周的时间来恢复,进行放疗定位,并接受标准的放疗和替莫唑胺治疗。在开始放疗前的这段短暂时期内,患者在术后即刻扫描与放疗前扫描的对比中出现明显的肿瘤进展也并非罕见。 对于精心挑选的患者,可以在术后2周开始进行PRC治疗,而无需等到标准治疗开始。在PRC治疗结束时,肿瘤的MGMT和IDH状态以及下一代测序(NGS)的信息和对PRC的反应情况都将可供参考,以考虑接下来的治疗策略。


PRC非常适合快速筛选新型细胞毒性药物和靶向药物的疗效,因为它允许:(a)在肿瘤最有可能对药物产生反应时测试新型药物;(b)将影像学反应作为主要的活性衡量标准;(c)试验所需的样本量较小;(d)早期评估疗效;(e)在确诊后的几个月内开始标准放疗和化疗。对于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如果其MGMT未甲基化、术后有可测量的对比增强肿瘤、占位效应小且无迫切需要开始标准治疗的情况,这种预放疗模式可能特别有吸引力。由于替莫唑胺对这些患者不太可能有显著疗效,因此其中一些患者可能会有兴趣参与PRC试验,并尽快开始使用新药,因为他们知道早期的临床反应迹象可能会鼓励在放疗期间和/或辅助治疗期间继续治疗。如果PRC治疗有效,可以考虑将有效的药物加入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中。如果PRC无效,则会停止使用,并开始标准的放疗和化疗。


随着更多有效的靶向治疗的发展和有效生物标志物的验证,PRC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未来的研究应该定义适合PRC方案的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比例,评估这种方法对接受标准放疗时间的影响,以及确定PRC后的反应率是否可靠和预测性地识别潜在有效的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睢英 万大海】


3. 精准选择新诊断GBM患者进行放射前靶向治疗:黔驴并非技穷

Pre-radiation targeted therapy for high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New tricks for an old dog? 

Macarena I de la Fuente and Andrew B Lassman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897–899,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f014


GBM是一种几乎无法治愈的恶性脑肿瘤,目前,大多数新诊断GBM的临床试验都以放疗和替莫唑胺为基础,但中位生存期不到2年,而且存在治疗毒性。尽管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但治疗效果并未显著改善。

Bazer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多种癌症中广泛使用新辅助方案,即术前和放疗前化疗(PRC),临床已确认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在GBM临床试验中却很少使用。PRC试验未能改善GBM患者预后的原因并非PRC本身存在缺陷,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与合理的患者选择。正如Bazer在综述中所述, 以往针对GBM的PRC试验结果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的患者群体和药物的异质性。尽管除了手术植入的卡莫司汀缓释片外,没有一项试验能提高生存率;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项试验表明在PRC试验中推迟放化疗会明显降低生存率。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发现约5%的GBM存在BRAF V600、FGFR、NTRK突变等可靶向治疗的靶点。因此,作者提出重新审视PRC策略,通过分析肿瘤组学特征以识别具有可靶向治疗的肿瘤,并使用脑渗透性良好的靶向治疗药物。


INDIGO研究显示,针对IDH1/2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vorasidenib显著延长了IDH突变型WHO 2级胶质瘤患者的PFS。 FIREFLY-1试验中,超过90%的患者未接受过放疗,tovorafenib(II型RAF抑制剂)在BRAF突变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中显示出超过50%的客观反应率。这些结果表明,放疗前的靶向治疗对于合适的患者是安全且有效的。因此,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传统方法,并以新的方式加以应用:对肿瘤进行分析,以识别那些存在罕见但可药物靶向的突变的肿瘤;使用可穿透血脑屏障且在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及其他实体瘤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的疗法;并灵活地在高度筛选的患者中通过治疗反应来测试疗效。正如上文所述,近期在低级别胶质瘤中使用vorasidenib和tovorafenib所取得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试验而言,密切监测对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并在必要时迅速启动放化疗可能比低级别胶质瘤的INDIGO和FIREFLY-1研究中更为重要。诚然,此类PRC临床试验在操作上可能较为复杂,需要多层面的合作,而且推迟放化疗对生存的影响也需要评估。


在放化疗前而非放化疗后评估反应,还能避免在测试二线(或更后线)治疗的试验中影响疗效解读的混杂因素,比如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自发缓解会错误地提高反应率。作为推论,在诊断时入组还能避免在复发时对诊断时未经手术再次取样的放化疗初治组织中所确定的药物靶点的持久性(及重要性)做出无效假设。已有充分证据表明,放化疗会改变肿瘤驱动因素,而且放疗可能会产生额外的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从而降低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建议在PRC试验中,通过严格的分子选择与更宽松的组织病理诊断标准相结合,以提高罕见生物标志物亚组的患者招募率。强调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存在而非仅依赖于主观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来选择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是有意义的。PRC提供了一个评估脑渗透性靶向治疗的宝贵机会,能够比传统试验设计更快地评估治疗效果,有望扩大改善GBM患者生存的治疗选择。


作者呼吁在GBM治疗中重新考虑PRC策略,并结合现代分子诊断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表1:对于携带预测对脑渗透性靶向治疗有深度且持久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胶质母细胞瘤或其他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例如复发性胶质瘤或其他实体瘤患者),开展术前靶向治疗试验的潜在方案如下:根据神经肿瘤学反应评估标准,术后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可评估治疗反应(轻微反应、部分反应、完全反应)。所有患者均可评估时间至事件分析(例如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至下次干预时间)以及毒性。可能需要频繁进行脑部MRI/CT扫描,以防止靶向治疗早期失败。对患者暂缓进行放疗,但可提前进行放疗计划和模拟,以便在疾病进展时能迅速启动放疗。

睢英 万大海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INVESTIGATIONS 




1. O-GlcNAc糖基化稳定的WTAP通过N6-甲基腺苷依赖性方式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进展

O-GlcNAcylation stabilized WTAP promotes GBM malignant progression in an N6-methyladenosine-dependent manner

Jiawei Qiu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00–91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68


背景:间充质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MES GSCs)与髓系来源的巨噬细胞(MDMs)的相互作用塑造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TIME),促进胶质母细胞瘤(GBM)的进展。N6-甲基腺苷(m6A)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调控GBM TIME的机制仍不明确。


方法:本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批量RNA测序数据集,鉴定WTAP在MES GBM与MDMs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WTAP的生物学功能;机制上采用质谱、RNA免疫沉淀(RIP)及免疫共沉淀等实验进行探究。


结果:本研究发现,m6A甲基转移酶Wilms’肿瘤1相关蛋白(WTAP)的蛋白稳定性可通过OGT介导的O-GlcNA糖基化与USP7介导的去泛素化协同增强。WTAP通过促进LOXL2的m6A修饰,以IGF2BP2依赖性方式增强其mRNA稳定性,从而上调LOXL2蛋白(sLOXL2)的分泌。sLOXL2通过与GSCs表面的整合素α5β1结合,激活FAK-ERK信号通路,以自分泌方式诱导GSCs的间充质转化。同时,sLOXL2还可激活MDMs中整合素α5β1-FAK-ERK轴,通过旁分泌途径促进M2样MDM表型形成,进而导致T细胞耗竭并诱导GBM免疫逃逸。在转化医学层面,靶向WTAP表达的OGT抑制剂与破坏MES GSC-MDM相互作用的LOXL2拮抗剂联合使用,可增强抗PD1免疫治疗效果。


结论:WTAP在GSCs的间充质转化及TIME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提示靶向WTAP及其下游效应因子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治疗潜力。

【王樑】


2. 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鉴定出BCL家族成员作为实验性胶质瘤中对瑞戈非尼反应的调节因子

Genome-wide CRISPR-Cas9 screens identify BCL family members as modulators of response to regorafenib in experimental glioma 

Lara Annina Haeusser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16–931,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78


背景:已获批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全身性治疗方案有限。II期REGOMA试验提示,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瑞戈非尼可改善进展期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但这一结果尚未得到GBM AGILE试验的证实。目前,瑞戈非尼已被用于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的单药治疗或联合标准治疗。包含瑞戈非尼的合理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是一种可行策略。本研究旨在鉴定基于功能研究的包含瑞戈非尼的联合治疗方案。


方法:我们采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功能基因组学靶点发现方法,通过激活和敲除筛选,结合遗传学、药理学和功能学验证开展研究。通过RNA测序和DigiWest技术评估瑞戈非尼诱导的分子改变。我们在三种原位胶质瘤小鼠模型(同源SMA560/VM/Dk模型和两种异种移植模型)中对选定的基于功能研究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了体内研究,并对治疗后脑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我们鉴定出瑞戈非尼反应的潜在调节因子,包括BCL2、BCL2L1、ITGB3、FOXC1、SERAC1、ARAF和PLCE1。在体外、离体和体内实验中,瑞戈非尼联合Bcl-2/Bcl-xL抑制的效果均优于两种单药治疗。我们发现瑞戈非尼诱导的Bcl-2下游靶点趋化因子受体1(CCR1)调控可能是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之一。此外,瑞戈非尼可导致胶质瘤相关微环境中髓系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论:本临床前研究采用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靶点发现方法,并针对瑞戈非尼进行了后续验证,为临床转化提供了生物学依据。特别是,有必要在临床试验中探索瑞戈非尼联合navitoclax的疗效。

【王樑】


3. G-四链体稳定剂CX-5461与放疗有效联合,靶向α地中海贫血/智力障碍X连锁缺陷型恶性胶质瘤

G-quadruplex stabilizer CX-5461 effectively combines with radiotherapy to target α-thalassemia/mental retardation X-linked-deficient malignant glioma

Sharvari Dharmaiah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32–947,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48


背景:α地中海贫血/智力障碍X连锁基因(ATRX)失活是大部分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分子特征。ATRX缺陷会导致异常的G-四链体(G4)DNA二级结构形成,加剧复制应激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基于早期研究,我们评估了药物性G4稳定化在多大程度上能选择性增强ATRX缺陷型胶质瘤临床前模型中的DNA损伤与细胞死亡。


方法:我们使用G4稳定剂CX-5461,分别对患者来源的胶质瘤干细胞(GSCs)进行体外处理,并对GSC侧腹及颅内小鼠异种移植瘤进行体内处理,以评估其单药疗效及与电离辐射(IR,当前治疗标准的核心手段)联合的效果。


结果:相较于ATRX完整型对照,CX-5461对ATRX缺陷型GSCs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杀伤。机制研究表明,在ATRX缺陷型GSCs中,CX-5461对组蛋白变体H3.3的沉积破坏、复制应激与DNA损伤的增强、p53非依赖性凋亡的激活以及G2/M期阻滞的诱导程度均显著强于ATRX完整型细胞。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发现:CX-5461联合IR治疗可显著延缓ATRX缺陷型侧腹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IR,经CX-5461处理的肿瘤均表现出增殖减少、凋亡增加,且G4形成、复制应激与DNA损伤水平显著升高。此外,尽管CX-5461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有限,但其系统性给药仍能在ATRX缺陷型颅内GSC模型中诱导可检测的药效学效应。


结论:综上,本研究充分证实了G4稳定化作为靶向ATRX缺陷型恶性胶质瘤新型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为该策略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王樑】


4. 神经胶质瘤脑脊液蛋白质组的现场资源:切除和不同部位取材对生物标志物结果的影响

A field resource for the glioma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ome: Impacts of resection and location on biomarker discovery 

Cecile Riviere-Cazaux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48–962,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77


神经胶质瘤是原发性脑肿瘤,尽管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安全手术切除和积极的放化疗,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复发。磁共振成像 (MRI) 通常用于疾病监测,但仍受到一定的严格限制,液体活检可以作为监测和药效生物标志物的来源。在神经胶质瘤复发之前很少对肿瘤组织进行连续采样,但也很少对脑脊液(CSF)进行连续取样。脑脊液可作为用于了解治疗效果的候选神经胶质瘤生物标志物的纵向来源,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纵向脑脊液样本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变量(包括解剖位置和手术后变化)对监测生物标志物发现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对74例患者的147份CSF样本进行基于核酸适配体蛋白质组学分析;其中71人患有2-4级星形细胞瘤或2-3级少突胶质细胞瘤。这包括在早期(1-16天; n=20例患者)或延迟(86-153天;n=11例患者)时间点获得的切除前与切除后的脑CSF样本。还在术中从14名肿瘤切除前麻醉的患者中收集了配对的腰椎和颅内脑脊液样本。结果:胶质瘤患者的腰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CSF蛋白质组存在显著差异。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切除对CSF蛋白质组有显著的、不断演变的纵向影响,在切除后的不同时间点存在不同的蛋白质组。我们对一系列颅内CSF样本的分析表明了疾病监测和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和免疫治疗)的药效学影响具有早期潜力。颅内胶质瘤CSF蛋白质组是一个丰富而动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储存库,可用于评估切除和其他治疗随时间推移的效果。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包括详细的个体临床注释,都作为神经肿瘤学界的资源共享,以共同解决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并通过CSF蛋白质组学进一步了解神经胶质瘤生物学。

王禹 郜彩斌】


5. 一种新型核RNA HSD52支架NONO/SFPQ复合物调节DNA损伤修复以促进替莫唑胺耐药性的研究

A novel nuclear RNA HSD52 scaffolding NONO/SFPQ complex modulates DNA damage repair to facilitate temozolomide resistance

Nan Su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63–978,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72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仍然是临床治疗新诊断的GBM的一线化疗药物。然而,治疗的主要障碍是对TMZ化疗的耐药性,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因此,迫切需要研究TMZ耐药的潜在机制,并确定临床治疗GBM的潜在致敏靶点。非POU结构域的八聚体结合蛋白(NONO)和富含脯氨酸/谷氨酰胺的剪接因子(SFPQ)是参与基因组稳定性和基因调控的多功能核蛋白。然而,NONO和SFPQ在GBM抗TMZ中的具体作用仍有待探索。本研究对TMZ抗性细胞和亲本细胞进行RIP芯片和RNA微阵列检测,以获得HSD52。通过体外测定、颅内异种移植物和 GBM 类器官模型研究了HSD52对TMZ 耐药性的影响。通过DNA甲基化芯片、RNA免疫沉淀、RNA Pull-down测定等探索了潜在机制。纳入GBM临床样本以研究HSD52的临床意义。结果发现了这种新的非编码RNA--HSD52,它在TMZ耐药的GBM中高表达,并促进NONO与SFPQ之间的相互作用。H3泛素化衰减和DNA甲基转移酶1 (DNMT1)募集减少通过DNA低甲基化增加HSD52转录。HSD52与UFM1特异性连接酶1 (UFL1) mRNA形成RNA双链,从而促进NONO/SFPQ复合物结合UFL1 mRNA并增强其稳定性,进而通过激活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信号通路(ATM信号通路)促进TMZ耐药。在体内异种移植物和GBM类器官模型中,我们用TMZ治疗敲除HSD52后的模型,发现肿瘤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在GBM临床样本中,HSD52在GBM恶性进展和GBM的TMZ耐药中扮演关键因素。结论:HSD52通过调控NONO/SFPO复合物和ATM通路驱动TMZ耐药,是克服GBM化疗耐药的新潜在靶点。

张泽书 郜彩斌】


6. EB病毒 (EBV) 阳性和阴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独特表观遗传和转录谱

Distinct epigenetic and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ary CNS lymphomas

Ling Hai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79–992,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51


EB病毒(EBV)+和EBV-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具有不同的突变图谱,但它们的转录和表观遗传特征尚未整合和比较。这阻碍了对与分类和靶向治疗相关的病理生物学和分子差异的进一步了解。本研究对23例EBV-和15例 EBV+ PCNSL(组织学分类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RNA测序和EPIC甲基化芯片阵列,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鉴定并整合差异表达和差异甲基化基因。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两个不同的转录簇,分别对应EBV-和EBV+ PCNSL(P<0.0001)。EBV+转录特征包含受B细胞中EBV癌基因密切调控的基因 (如GPR15、FCER2/CD23、SLAMF1/CD150)。通路富集分析发现,EBV-淋巴瘤中B细胞受体 (BCR)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增强,而白细胞介素-10(IL-10)、NOTCH和病毒生命周期通路在EBV+ PCNSL中显著上调。相应地,BCR相关的SYK激酶活性在 EBV- 肿瘤中富集,而JAK2在EBV+ PCNSL中过表达。表观遗传学分析显示EBV+ PCNSL中整体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且甲基化簇能明确区分EBV和EBV+ PCNSL(P<0.0001)。该表观遗传特征与2,788例其他脑肿瘤及非恶性参考样本存在显著差异。CD79B(在EBV-疾病中维持B细胞持续增殖的关键BCR亚基)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与其在EBV- PCNSL中的转录下调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R=-0.7)。EBV+与EBV- PCNSL在转录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证实了二者作为不同生物学亚型的分类。这些新发现的差异为理解其病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为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


图形摘要:




研究意义:

本研究证明,所有组织学分类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EBV+和EBV-PCNSL具有不同的转录和表观遗传特征。甲基化图谱可将其与2788例其他脑肿瘤和非肿瘤对照样本区分,支持其作为分子独特的亚型,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EBV+肿瘤中IL-10-JAK/STAT和NOTCH通路上调,而EBV−肿瘤中BCR和WNT通路激活,提示需针对不同亚型开发特异性疗法。

陈进龙 郜彩斌】


7. 典型扩增和CDKN2A/B缺失可细化IDH1/2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预后

Canonical amplifications and CDKN2A/B loss refine IDH1/2-mutant astrocytoma prognosis 

Hia S Ghosh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993–1003,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58


背景:分子标志物已被整合进织学病理诊断标准,改进神经胶质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CDKN2A/B基因纯合缺失与IDH1/2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其存在可不受组织学特征的影响,直接诊断为4级。然而,在组织学定义的2级和3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中,没有分子特征可区分患者的生存率。


方法:我们从公共数据库和几家医学中心收集了1989至2020年间确诊为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且年龄≥19岁的患者队列。采用多变量建模和无偏聚类对风险进行分层。


结果:我们研究了998名IDH突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其中41.5%为女性,85.6%为白人)。肿瘤分级、CDKN2A/B基因缺失和/或≥1个局灶性基因扩增与不良预后相关。2级/3级且CDKN2A/B基因完整、无局灶性扩增的患者生存时间最长(总生存期为205.7个月)。2级/3级患者中,CDKN2A/B半合子缺失或存在局灶性扩增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80.4个月和88.7个月)与4级且CDKN2A/B基因完整、无扩增的患者生存期(91.5个月,P=0.93)并无显著差异。4级患者中,CDKN2A/B基因半合子或纯合缺失的患者生存期最短(分别为31.9个月和32.5个月),其次为4级且CDKN2A/B基因完整但存在局灶性基因扩增的患者(总生存期为55.9个月)。将CDKN2A/B基因状态和基因扩增情况与组织病理学分级相结合,可以更精准地预测总生存期。无偏聚类分析揭示出9种不同的分子特征,且这些特征与不同的生存率相关。


结论:将CDKN2A/B半合子缺失与局灶性基因扩增相结合,揭示出一组预后中等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从而细化了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分类。

刘竞辉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1.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对基于DNA甲基化的脑膜瘤复发预测模型的验证及下一代更新

Validation and next-generation update of a DNA methylation–based recurrence predictor for meningioma: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Alexander P Landry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04–1016,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36


背景:我们之前开发了一种基于DNA甲基化的脑膜瘤风险预测模型,自首次发表以来,该模型已在本地以前瞻性方式使用。作为后续研究,我们利用一个大型前瞻性队列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引入了一种与新一代甲基化芯片兼容的简化版下一代预测模型。


方法:通过Illumina EPICArray芯片生成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我们将下一代预测模型的性能与原始模型以及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进行了比较,比较方法为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将我们的甲基化预测模型与WHO分级和切除程度相结合,生成了一个列线图。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47例脑膜瘤病例,包括来自3个机构的469例前瞻性病例和用于模型验证的100例WHO 2级的外部队列。原始模型和下一代模型在预测术后早期复发方面均显著优于2021年WHO分级。将患者按分级划分为特定风险亚组,能够预测WHO 1级和2级肿瘤的预后(P<0.05),而所有WHO 3级肿瘤均被视为高风险。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辅助放疗(RT)在高风险病例中具有明确的益处,进一步证实了其在临床决策中的信息价值。最后,我们的下一代预测模型的特征数量比原始模型减少了近10倍,从而可以实现靶向芯片的应用。


结论:这种基于下一代DNA甲基化的脑膜瘤预后预测模型在预测复发时间方面显著优于2021版的WHO分级。我们将其开发为一种点击式工具,能够改善预后判断,指导患者选择放疗,并实现基于分子分层的临床试验。

刘竞辉】


2. 应用DNA甲基化预测脑膜瘤复发以用于临床实践

Predicting recurrence of meningioma using DNA methyl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Karenna J Groff and Matija Snuderl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17–1018,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f003


本文是关于脑膜瘤DNA甲基化预测模型的编辑评论,并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


研究背景

DNA甲基化分类模型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诊断的可靠工具,能够改善患者风险分层、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减少不确定诊断。然而,在脑膜瘤中,DNA甲基化在诊断中的作用有限,DNA甲基化在脑膜瘤的预后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具有预后效用的DNA甲基化分类模型。


研究方法和结果

Landry等人在本研究中对他们的原始模型进行了更新,使用DNA甲基化分析来预测脑膜瘤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他们重新设计了模型,并在一个包含至少5年临床随访的脑膜瘤回顾性训练队列中进行了验证。新模型在预测5年PFS方面略优于原始模型(曲线下面积0.78对比0.74),并且显著优于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系统在预测术后复发方面的表现。验证该模型后表明,该模型能够将WHO 1级脑膜瘤中约10%重新分类为高风险,将WHO 2级脑膜瘤中50%重新分类为低风险。多变量分析显示,在由DNA甲基化定义的高风险病例从辅助放疗中获益。这表明DNA甲基化模型在临床决策中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讨论和观点

尽管DNA甲基化模型在脑膜瘤预后中显示出潜力,但其在在改变临床管理中的实用性需要在前瞻性、多中心试验进行证实。

刘竞辉】


3. 脑膜瘤:X染色体缺失的性别差异及预后意义

Meningiomas: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a chromosome X loss

Natalie Berghaus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19–1028,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39


脑膜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颅内肿瘤。多项研究提出了比WHO分级更精准的风险预测分层系统,例如:基于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CNV)的分类。但这些分析普遍存在不足,要么未按患者性别分层,要么在CNV评估中排除了性染色体。Natalie等人的研究分析了7,424例脑膜瘤样本的DNA甲基化阵列数据,并对796例样本进行了测序、临床和组织学亚型分析,以探究男女患者在突变、甲基化类别、拷贝数变异和组织学方面的差异。女性脑膜瘤患者约占恶性病例的53%,其中57%的恶性病例存在一条X染色体缺失。在良性肿瘤组中,女性患者占比约75%,其中仅约10%的病例存在X染色体缺失,且此类缺失与无进展生存期显著缩短相关。尽管基因组不稳定性是恶性脑膜瘤的共同特征,但女性患者在组织学和分子水平均为低风险的肿瘤中出现X染色体缺失时,其风险显著升高。X染色体拷贝数状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翟玉龙】


4. 脑膜瘤性别特异性背后的基因组特征

Genomic features underlying meningioma sex-specificity

David R Raleigh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29–1030,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f002


脑膜瘤是少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颅内肿瘤之一,但尽管这一流行病学观察已得到充分证实,目前对脑膜瘤性别特异性的基因组、生化或细胞机制仍知之甚少。尽管已有大量脑膜瘤基因组研究,但多数未报告或未能明确识别男性与女性脑膜瘤之间的显著分子差异,不过现有数据表明,男性患者的脑膜瘤往往具有更具侵袭性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而外源性孕酮类似物诱发的脑膜瘤则富集与良好临床结局相关的突变。值得注意的是,常规DNA甲基化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会排除性染色体,这可能阻碍了先前研究中性别相关分子差异的发现。


为攻克这一最常见原发性颅内肿瘤的生物学认知局限,《神经肿瘤学》最新发表的一项针对7424例脑膜瘤的研究揭开了其性别特异性的基因组特征。研究者创新性地分析了X染色体DNA甲基化探针,发现20%女性患者的脑膜瘤存在X染色体拷贝数缺失,这些缺失在WHO 2-3级脑膜瘤及中/高风险分子组中显著富集。研究还揭示X染色体缺失与女性患者中预后良好的KLF4/TRAF7突变近乎互斥,却与提示不良预后的TERT启动子突变或CDKN2A/B纯合缺失显著相关,后者足以诊断为WHO 3级间变性脑膜瘤。为确保结论可靠性,作者巧妙结合蒙特卡洛重抽样和SeSAME生物信息学流程,有效规避了拷贝数变异区域甲基化值假阳性对分子分类的干扰。


这项研究提示脑膜瘤在男女患者中可能遵循不同的进化轨迹,是该领域的重要发现。但如同许多突破性研究,其引发的疑问不亚于已解决的问题:由于Y染色体探针覆盖不足,男性患者的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尚未探明,未来可能需要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或大规模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来补充。此外,需通过匹配的新发与复发样本分析,才能验证作者提出的"X染色体缺失是否继发(或伴随)于其他致癌事件"的假说。最后,当前数据仅限于人类基因组观察性研究,仍需临床前模型验证X染色体缺失或XIST基因甲基化是驱动因素还是伴随现象。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为理解脑膜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独特的性别差异迈出了关键一步。

翟玉龙】


5. VGLL融合基因界定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内新型神经鞘瘤类别

VGLL fusions define a new class of intraparenchym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chwannoma

Simone Schmid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31–104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69


脑内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形态学特征与周围神经鞘瘤相似但位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内。2021年WHO分类未将其列为独立肿瘤类型。Simone等人的研究旨在从形态学和分子层面对这类罕见肿瘤进行系统阐述。通过组织病理学、RNA新一代测序、DNA甲基化谱分析、拷贝数分析和单核RNA测序(snRNA-seq)对20例肿瘤样本进行研究。收集包括年龄、性别和疾病进展在内的临床数据,并纳入现有MRI影像序列。所有可供组织学复核的病例(n=13)均符合脑内神经鞘瘤形态学特征,但GFAP染色程度存在差异。全部病例(n=20)具有区别于其他CNS肿瘤及VGLL变异型周围神经鞘瘤的特异性DNA甲基化谱。多数病例(14/17)携带VGLL3或VGLL1融合基因(CHD7::VGLL3(9/17)和EWSR1::VGLL1(5/17)),其中2例通过拷贝数分析证实VGLL3融合(2/17)。MRI显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肿瘤(n=4),呈均匀明显强化且无扩散受限。肿瘤分布于整个神经系统(幕上15例、幕下4例、脊髓1例)。单核RNA测序显示VGLL1融合肿瘤中28.6%的肿瘤细胞存在VGLL1上调(n=1)。中位随访1.8年(范围3个月-9年)内无复发(n=10)。该研究界定并确立了一种新型良性肿瘤类别:VGLL变异型CNS实质内神经鞘瘤。这类肿瘤具有VGLL基因改变、特异性DNA甲基化谱、神经鞘瘤样组织病理学特征及CNS定位,与既往报道的脑内神经鞘瘤特征相符。

【翟玉龙】


6. 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结局的临床风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risk model for postoperative outcome in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A report of the RANO resect group 

Philipp Karschnia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46–1060,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31


背景: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手术治疗后常常进入临床试验。为了减少试验分组之间的偏倚,需要进行更为精细的风险评估。术后残余肿瘤体积已被证实与GBM患者的生存期相关。然而,肿瘤切除范围与其他预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结局的影响仍未被充分理解。因此,本研究旨在:(1)分析残余肿瘤体积与临床及分子特征交互作用对预后的影响;(2)建立一个术后风险评估工具。


方法:RANO resect小组基于由7个国际中心组成的新诊断GBM患者的训练集,分析残余肿瘤体积与分子及临床特征交互作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采用递归分类算法(RPA)建立风险模型。最终模型在一个独立的外部验证队列中进行了验证。


结果:训练集包含1003例新诊断IDH野生型的GBM患者。残余肿瘤体积、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年龄及术后KPS评分均是生存的预后因素,并被纳入回归树分析。通过对这四个预后因素分别赋权,建立了一个加权评分系统(范围:0–9分),可将患者区分为低风险(0–2分)、中等风险(3–5分)及高风险(6–9分)三组。该风险模型在不同治疗亚组中仍具预测预后的价值,并在一个由258例GBM患者组成的外部验证集中得到确认。


结论:该新型RANO风险模型(图1.)是新颖、简便的术后风险评分系统,与以往提出的模型相比,该模型在拟合优度上具有更优表现,可用于对单个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预测。在后续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助于指导临床管理,并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减少研究分组间的不平衡。




图1

李佩静


 PEDIATRIC NEURO-ONCOLOGY 


1. 抑制线粒体能量代谢与缺氧以增强DIPG的放疗敏感性

Inhibition of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and hypoxia to radiosensitize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Han She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61–107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55


背景: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s),是一类侵袭性极强的脑肿瘤,通常发生于儿童。放疗是目前的标准治疗,但几乎所有DIPG患者在一年内都会复发,其主要原因是对放疗具有耐受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DIPG细胞的代谢需求,揭示与代谢相关的放疗耐受机制,以提升DIPG的放疗敏感性。


方法:利用细胞外通量分析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临床DIPG样本和小鼠模型,探索缺氧和线粒体呼吸的分子特征。评估治疗后转录组和代谢组层面的变化,揭示放疗增敏的机制。


结果:研究者对DIPG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能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DIPG细胞的ATP来自氧化磷酸化(OXPHOS),星形胶质细胞则更多依赖糖酵解生成ATP。DIPG细胞通过增强OXPHOS和ATP生成,以支持其在体外的快速增殖。此外,研究者还在患者来源的DIPG肿瘤样本中发现,OXPHOS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和缺氧基因表达特征。动物模型中,肿瘤区域同样呈现出缺氧标志物的阳性表达,验证了DIPG中存在缺氧状态的假设。最后,苯乙双胍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均成功增强了DIPG对放疗的敏感性。


结论:DIPG细胞依赖线粒体代谢维持其生长,靶向线粒体能量代谢可破坏其生物能平衡、缓解缺氧状态,并提高其放疗敏感性。OXPHOS抑制或作为DIPG放疗增敏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李佩静】


2. 在颅内ATRT模型中设计基于CDK4/6抑制剂的时间依赖性治疗策略

Designing a time-dependent therapeutic strategy using CDK4/6 inhibitors in an intracranial ATRT model

Brice Marti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76–1091,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62


背景:针对细胞周期调控关键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的抑制剂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早期研究中显示出治疗潜力。然而,由于CNS渗透能力有限、最佳治疗时长不明确以及系统性副作用等问题,这些药物在儿童脑肿瘤(PBTs)中的临床转化受到阻碍。


方法:我们评估了CDK4/6抑制剂在多种PBT细胞系中的效力,重点研究了Palbociclib在非典型畸胎性横纹肌样瘤(ATRT)中的效果,通过细胞活力实验和基因表达分析进行评估。同时,我们通过神经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估了Palbociclib给药的疗效与安全性,并在小鼠脑膜播散性ATRT模型中进行生存期评估。


结果:Palbociclib在多种PBT细胞中展现出最高的活性,延长给药时间可使其GI50从微摩尔级降至纳摩尔级。它可下调BT16 ATRT细胞中关键细胞周期基因(CCNB1、CCNA2、CDK1)的表达。神经毒性标志物(GFAP、CD45、NeuN、Iba1)检测及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鞘内给药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避免系统毒性。最后,采用渗透泵(OP,以48 mg/kg剂量)进行节律性鞘内给药可延长两种小鼠脑膜播散ATRT模型的生存期,显示其作为脑膜播散肿瘤新型治疗策略的潜力。


结论:节律性鞘内给药方式增强了Palbociclib的疗效与安全性,提高了生存期,为治疗具有脑脊液播散特征的儿童脑肿瘤提供了有前景的新策略。

李佩静】


3. 维利帕尼联合局部放疗与替莫唑胺治疗初诊高级别胶质瘤的II期临床试验:一项儿童肿瘤协作组研究

Phase 2 trial of veliparib, local irradiation, and temozolomide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high-grade glioma: 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

Matthias A Karajannis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092–1101,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47


背景:儿童高级别胶质瘤(HGG)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维利帕尼(Veliparib)是一种强效的口服PARP 1/2抑制剂,可增强放疗和DNA损伤化疗的活性。


方法:作者进行了一项单臂、非随机化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确定与临床和分子特征严格匹配的历史队列中的患者水平数据相比,使用维利帕尼和放疗,随后使用维利帕尼和替莫唑胺的治疗是否能改善无H3 K27M或BRAF突变的初诊儿童HGG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手术切除后,新诊断的非转移性HGG儿童通过快速的中央病理学复核和分子检测进行筛查。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队列1(IDH野生型)或队列2(IDH突变型)。


结果:在计划的期中分析显示无效性后,两个队列均停止入组。在入组队列1并接受方案治疗的23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1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23%(标准误SE=9%),1年总生存率(OS)为64%(SE=10%)。在入组队列2并接受方案治疗的14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1年EFS为57%(SE=13%),1年OS为93%(SE=0.7%)。


结论:快速的中央病理学复核和用于资格评定的分子检测是可行的。包含放疗、维利帕尼和替莫唑胺的方案治疗耐受性良好,但与接受更高剂量烷化剂化疗、临床和分子特征相匹配的历史对照组相比,未能改善结局。

赵吉星


 NEUROIMAGING 


1. 基于机器学习的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分组:一项多中心研究

Machine learning-based prognostic subgrouping of glioblastoma: A multicenter study

Hamed Akbari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102–111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60


背景: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具侵袭性的成人原发性脑癌,其显著异质性给患者管理、治疗计划和临床试验分层带来挑战。


方法:作者利用来自三大洲22家机构的2838例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的常规临床数据、磁共振成像(MRI)及分子指标,基于机器学习(ML)开发了一套高可重复的个性化预后评估及临床亚组系统。通过Kaplan-Meier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和风险比[HR])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中等组和不良组(I、II、III组)。


结果:ML模型将患者分层为独立预后亚组,I-II组间HR=1.62(95% CI: 1.43-1.84, P<0.001),I-III组间HR=3.48(95% CI: 2.94-4.11, P<0.001)。影像特征分析揭示了多个具有独特预后价值的肿瘤特性,证明该预后分类系统在多样化队列中具有普适性。


结论:我们的ML模型仅需常规影像数据(无需复杂成像协议),即展现出广泛可重复性及在线可访问性。该平台为GBM个性化治疗管理及临床试验分层提供了创新方案。

赵吉星】


2. 动态对比增强与弥散加权MR成像预测散发性前庭神经鞘瘤肿瘤生长的前瞻性研究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and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for predicting tumor growth of sporadic vestibular schwannomas: A prospective study 

Sammy M Schouten and others

Neuro-Oncology, Volume 27, Issue 4, April 2025, Pages 1116–1127,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e252


背景:先进MR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可提供肿瘤内在生物学特征的无创信息。本研究旨在评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DCE-MRI衍生的微血管参数值(Ktrans、ve、vp)作为预测散发性前庭神经鞘瘤(VS)生长的潜在影像标志物。


方法:在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纳入新诊断为单侧散发性VS且采取初始“等待观察”策略的患者。患者均接受单时间点综合MRI检查(含DWI与DCE-MRI序列)。在肿瘤勾画感兴趣区内,采用标准化流程逐体素计算ADC、Ktrans、ve和vp参数值。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及生存分析评估各参数值与肿瘤体积生长的相关性。


结果:在110例患者中,70例(64%)随访期间出现肿瘤生长。DCE-MRI衍生参数(Ktrans、ve)与VS生长显著相关:Ktrans平均值(P<0.001)与ve平均值(P<0.001)联合构建的内部验证模型预测生长的AUC达0.85,在最优临界值下敏感性89%、特异性73%。仅在体积缩小的肿瘤中发现ADC平均值显著升高(P=0.04)。


结论:VS生长与Ktrans、ve值的强相关性表明,无创DCE-MRI技术在临床个体化VS管理中极具潜力,后续需开展外部验证以进一步证实。

赵吉星



点击二维码即可查看Neuro-Oncology速览专栏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