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发布 | 3719阅读

【会议报道】抗瘤相邦 共铸希望|华润双鹤卫星会成功举办

脑医汇

达人收藏



5月16日-18日,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在“渤海明珠”天津隆重召开。大会期间,华润双鹤卫星会成功举办,吸引了多位国内顶尖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胶质瘤治疗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度探讨。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共同主持下,本次卫星会拉开了序幕。






专题报告:回顾发展,展望未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瑜教授以《传承与创新:胶质瘤药物治疗发展回顾》为题,系统回顾了胶质瘤治疗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姚教授从经典治疗方案出发,重点介绍了PCV方案的优势、替尼泊苷(VM26)方案的启示和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及替莫唑胺、贝伐单抗、TTF等治疗策略发展与演变。同时,他提出了新一代靶向、免疫等新兴疗法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姚教授强调,分子标志物如1p/19q共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IDH突变等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未来胶质瘤治疗应在精准分层基础上实现多模式联合,化疗与靶向、免疫治疗结合,探索毒性可控、长期获益的治疗策略,以实现“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兼顾的转变。



随后的学术讨论环节中,天津市环湖医院刘晓民教授探讨了临床与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的重要性,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晓光教授指出需关注化疗耐药问题及治疗方案系统化整理,河南省肿瘤医院徐欣教授建议优化治疗标准,为新发患者提供更多药物选择空间。







临床实践分享:探索替尼泊苷的应用价值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超教授分享了《替尼泊苷治疗全脑全脊髓播散GBM患者的临床实践》,展示了替尼泊苷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一名MGMT非甲基化、IDH野生型、TERT突变型GBM,术后接受标准Stupp方案,于四个月后出现全脑全脊髓播散。经MDT讨论,团队采用替尼泊苷联合顺铂及甲氨蝶呤方案治疗,达部分缓解(PR)。后续出现小脑幕及脑干转移灶,加用多靶点TKI安罗替尼,继续获得影像学缓解。刘教授指出,GBM脑脊液播散虽发病率低但预后极差,需警惕高危因素并重视早期影像及细胞学评估。鬼臼毒素衍生物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II,形成三元复合物以间接抑制DNA的转录和复制,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易透过血脑屏障,已被纳入2024年CACA指南,在联合治疗方案中展现出积极前景。



在学术讨论中,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张俊平教授指出MGMT未甲基化与复发性GBM治疗仍存巨大临床需求,呼吁开展前瞻性研究,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徐松柏教授表示替尼泊苷疗效良好,需个体化剂量调整,并感谢其复产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淳教授建议由顶级中心牵头制定老药新用的化疗指南,以规范基层实践,现场互动频繁,学术氛围浓厚。





总结致辞:凝聚共识,共赴未来





会议尾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院士对本次卫星会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了各位专家的学术贡献,特别强调综合治疗在胶质瘤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江院士指出,肿瘤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其治疗策略应根据其演进过程不断调整,不能拘泥于单一药物或模式,多种治疗手段均应有机整合,形成协同机制。江院士呼吁未来在多学科协作下,推动形成更加精准、高效的个体化治疗路径,以期真正改善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


本次“华润双鹤卫星会”围绕胶质瘤药物治疗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内容涵盖传统经典化疗方案的回顾、新兴药物的应用实践、脑脊液播散案例的诊疗分享,以及治疗策略的多维思考,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为本”的理念。会议不仅为推动胶质瘤治疗手段多元化和精准化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也为今后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深化探索:替尼泊苷的再认识与再出发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诊疗创新技术与策略会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郭琤琤教授验证了VM26方案在胶质瘤、生殖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且结合中枢内血药浓度检测,发现了脑内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全程管理与综合治疗会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媛媛教授带来《替尼泊苷的前世今生》主题报告,系统回顾了该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通过体外研究证实VM26对放疗抵抗的胶质瘤细胞仍然有抑制活性,提示其在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中的治疗潜力,为临床拓展替代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参考。



作为“经典回归”的胶质瘤药物,替尼泊苷不仅完成了“再定位”,被纳入中国脑胶质瘤整合诊疗指南(2024)和胶质瘤化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更为连接传统化疗与精准医疗搭建了重要桥梁,开启了胶质瘤治疗“从实证走向共识,从经验走向规范”的新阶段,专家们呼吁多中心协作推进联合疗法的临床试验与机制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多可及、有效的治疗选择。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