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发布 | 1074阅读

【中国声音】齐鲁医院李刚/薛皓教授团队发现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李刚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薛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邓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赵荣荣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潘孜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达人收藏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李刚教授薛皓教授团队在高水平肿瘤学国际期刊Cancer Communications(中科院1区Top,IF=20.1)发表题为“Blocking ITGA5 potentiates the efficacy of anti-PD-1 therapy on glioblastoma by remodeling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的研究成果。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薛皓、李刚、邓林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赵荣荣、潘孜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该研究通过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系统地揭示了抗PD-1治疗在胶质母细胞瘤(GBM)无应答者中诱导的关键肿瘤微环境改变,并对参与这种肿瘤组织适应的circRNA进行了系统筛选,揭示了circSDHAF2/ITGA5轴介导的肿瘤间充质转化、巨噬细胞重编程及T细胞耗竭的深度串扰协同调控GBM免疫抑制微环境的重构及免疫检查点耐药性的机制。该研究不仅为解析肿瘤—免疫互作的多维调控网络提供了新范式,更为联合靶向ITGA5与抗PD-1的精准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颅内侵袭性最强的恶性肿瘤,因其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和免疫抑制特性,传统疗法疗效有限。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在多种肿瘤中取得突破,但其在GBM临床响应率低下,亟需解析其耐药机制并开发联合治疗策略。

本研究对11例接受新辅助抗PD-1治疗的GBM患者样本进行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分析,鉴定了间充质亚型肿瘤细胞(MES-GBM)和一群具有低氧特征高表达SPP1的髓源性巨噬细胞(SPP1⁺ MDMs)在新辅助抗PD-1治疗无应答患者中的特异性富集。空间转录组分析显示,MES-GBM与SPP1⁺ MDMs在低氧区域形成紧密的空间互作生态位,协同激活低氧响应信号及多维度促癌信号,共同构建支持免疫逃逸的局部生态位。生存分析表明,两群体的共富集与患者生存期缩短显著相关,提示其协同构成抗PD-1治疗的“双重防线”。

进一步研究发现,MES-GBM通过环状RNA circSDHAF2与整合素α5(ITGA5)直接互作,经B4GALT1介导的N-糖基化修饰增强ITGA5蛋白稳定性,并进一步在N-糖基化修饰调控下通过外泌体将其递送至MDMs,激活FAK/RUNX1轴促进SPP1转录进而诱导SPP1⁺ MDM亚群的形成。同时,SPP1⁺ MDM通过SPP1分泌蛋白进一步结合T细胞表面整合素α5β1(ITGA5/ITGB1)受体诱导T细胞功能障碍最终促进GBM的免疫逃逸。体内实验证实,靶向阻断ITGA5可切断“肿瘤细胞—外泌体—巨噬细胞”信号传递,增强GBM对抗PD-1治疗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系统描绘了GBM对抗PD-1耐药的双层防线机制,并提出靶向ITGA5联合免疫治疗的精准干预策略;不仅揭示了circSDHAF2/ITGA5轴在介导TME免疫抑制中的核心作用,更为临床开发ITGA5抑制剂或SPP1-ITGA5通路阻断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刚/薛皓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形成机制、关键分子标志物鉴定和精准诊疗的临床转化研究,系列研究成果已在Molecular Cancer、Neuro-oncology、Advanced Science、Molecular Therapy、Autophagy、Cancer Res等学术期刊发表。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和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同时得到山东省脑健康与功能重构重点实验室、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及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等平台的支持。



通讯作者

李刚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任医师,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

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新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兼职:

  • 山东省医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理事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任主委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Neurosurgery》中文版编委

近五年主要科技奖励:

  • 2019年11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

  • 2022年12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

其他学术成就:

  •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转化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Advanced Science、Neuro-oncology、Autophagy、Theranostic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5人,在站博士后6人,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97人


识别二维码,前往李刚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薛皓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医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助理

  • 国家级“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 主要兼职: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药物与生物治疗学组秘书、山东省医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兼学术发展学组秘书、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 近五年主要科技奖励:2019年11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12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其他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转化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


识别二维码,前往薛皓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邓林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医学博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和神经介入专委会复合手术学组副组长

  • 从事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等出血性和缺血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复合手术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第三位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 从事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等出血性和缺血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复合手术治疗


识别二维码,前往邓林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山东大学新闻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