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发布 | 927阅读

OCIN·2024年度盘点 | 史怀璋:2024年血流导向装置超适应症应用新进展【颅内动脉瘤】

史怀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善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2024年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的应用与发展依旧在神经介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延续着近十余年来迅猛的趋势,涌现出许多新的指标和新的循证依据。2011年,以PED为代表的FD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岩骨段至垂体上动脉之间的颈内动脉的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2019年,基于PREMIER研究结果,FDA批准PED适应症扩大至除了ICA大型和巨大动脉瘤,成人(22岁及以上)颈内动脉直至末端,载瘤动脉直径2.0mm至5.0mm的中小宽颈(颈宽≥4mm或体颈比<2)囊状或梭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不过,对于拓展FD适应证的应用一直都没有停止,相关研究结果也始终吸引着从业者的目光,过去的一年也有多篇文章为超适应症应用的FD效果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尤其以荟萃分析为主。本文即就在2024年对动脉瘤状态、形态、尺寸、位置各个超适应症方向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应用前景、现存技术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编写团队

史怀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善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01.

动脉瘤状态


1、破裂动脉瘤

2024年7月,巴西圣保罗大学医学院的Henrique L Lepine等人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评估了FD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系统检索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最终纳入60项研究,涵盖1300例患者,分析了FD治疗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并发症及患者预后。研究结果显示,总闭塞率为90%(95% CI:87~92%),其中前循环动脉瘤闭塞率为89%,后循环动脉瘤闭塞率为96%。术中并发症发生率6%,术后并发症率13%,再出血率1%,再治疗率2%。在临床结局方面,82%的患者在随访中维持良好功能(mRS 0~2),死亡率为4%,但可能受到选择偏倚的影响。研究表明,FD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中展现出较高的闭塞率和良好的功能预后,并发症率适中。然而,低死亡率可能与患者选择标准相关,未来仍需更大规模、覆盖更广泛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群体的研究,以进一步优化FD在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12月,布法罗大学雅各布斯医学院神经外科系的Andre Monteiro等人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评估了表面改性FD在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检索了PubMed、MEDLINE和Embase,最终纳入6项研究,59例患者(64例动脉瘤),统计了人口学特征、SAH严重度、动脉瘤类型、围术期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及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患者平均年龄56.6岁,女性占60.6%。动脉瘤类型包括囊状(41.8%)、夹层(29.9%)、血泡样(24.4%)、梭形(16.7%)及真菌性(5.7%)。在影像学结果方面,表面改性FD治疗后的完全闭塞率为76.4%,且无再治疗病例。并发症分析显示,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8.8%。总死亡率为15.1%。此外,单抗血小板治疗与双抗血小板治疗在血栓、出血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未来可考虑减少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2、复发动脉瘤

2024年2月,台湾远东纪念医院医学影像部放射科的Irene Tai-Lin Lee等人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纳入26项研究共374名患者,评估FD在复发性动脉瘤再治疗中的闭塞率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闭塞率57.8%,12个月达90.7%,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缺血性卒中率4%、支架内狭窄率3%、少数病例出现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囊状动脉瘤的闭塞率最高,梭形、夹层和水泡状动脉瘤的疗效较差,10~25mm的大型动脉瘤适应性最佳,而≥25mm的巨大动脉瘤闭塞率较低。此外,先前已放置FD的患者在再治疗中的成功率更高。


2024年9月,美国梅奥医院放射科Armin Zarrintan等人发表了一篇符合PRISMA指南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评估了FD在复发与再通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纳入21项研究,共411名患者(447例动脉瘤),其中男性占32.8%,女性占67.2%。结果显示,完全闭塞率为81.8%(95% CI:71.14%~89.13%),充分闭塞率达90.67%(95% CI:84.23%~94.65%)。临床结局良好(mRS 0~2)的患者比例为95%(95% CI:89.92%~97.84%),死亡率较低(1.28%)。整体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综上,FDs在复发性或再通动脉瘤的治疗中表现出高闭塞率、低并发症及良好的临床预后,可作为安全有效的再治疗方案。


02.

动脉瘤形态


1、夹层动脉瘤

2024年9月,美国梅奥医院放射科Amoukhteh M等应用FD治疗夹层动脉瘤的荟萃分析发表,共纳入20项研究329名患者。患者整体预后良好率(mRS≤2)为89.7%,完全闭塞率为71.7%,充分闭塞率(完全/近全闭塞)为88.3%,死亡率为2.4%(排除异常值后为0.9%),缺血事件率为3.3%,支架内狭窄/血栓率为1.14%,动脉瘤复发/再出血率为0.1%,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9.1%。值得注意的是,血管造影随访时间较长的研究显示完全闭塞率(P=0.02)和充分闭塞率(P<0.01)较低。研究者认为FD在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疗效确切,闭塞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长期随访时闭塞率下降提示需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并且需更大规模、多中心长期研究,以深入评估FD治疗夹层动脉瘤的长期效果。


2、血泡样动脉瘤

2024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Dianshi J等人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血泡样动脉瘤(BBA)患者使用FD治疗的特征、管理及临床结局。共纳入30项研究,共783名BBA患者,其中311例接受FD治疗。76.3%的BBA位于颈内动脉(ICA),女性患者占69.9%。在随访期间,85%的患者实现完全闭塞,84%的患者获得良好预后(mRS 0~2)。出院时,88.5%的患者预后良好。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6.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1%。即刻、短期及长期影像学随访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50%(95% CI:31%~69%)、80%(95% CI:67%~92%)和84%(95% CI:77%~91%)。此外,研究发现,预后良好的患者术前评分较低(MD -1.24,95% CI:-1.94~-0.53)、完全闭塞率较高(OR 5.17,95% CI:1.26~21.15)、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R 0.20,95% CI:0.08~0.47)。而术前Hunt-Hess评分(MD 0.49,95% CI:0.03~0.96)和Fisher评分(MD 1.43,95% CI:0.72~2.13)较高的患者并发症风险更高。此外,较年轻患者的预后更佳(MD-5.76岁,95% CI:-11.31~-0.21)。研究者认为,FD在BBA治疗中疗效确切,长期完全闭塞率较高,并发症率较低,且良好预后与低术前评分、较高完全闭塞率、年轻年龄及较少并发症相关。然而,BBA治疗仍需更多大规模、长期随访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长期疗效及预后风险因素。


03.

动脉瘤尺寸


2024年12月爱荷华大学医院和诊所神经病学系Dibas M发表了SEASE(Surpass Evolve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登记研究的亚组分析,旨在评估新一代64线Surpass Evolve治疗未破裂的中小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SEASE是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包括北美和欧洲的15所学术机构,研究时间在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本部分亚组分析纳入了SEASE队列中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沿线测量<12mm的宽颈囊状动脉动脉瘤患者,主要有效性是由核心实验室裁定的随访时完全闭塞,主要安全性是目标动脉供血区域发生严重中风(缺血性/出血性)或死亡。共纳入129例病例135个动脉动脉瘤(患者中位年龄59岁,85.3%为女性)。中位最大动脉动脉瘤大小和瘤颈分别为5.1mm和3.9mm。大多数IA位于颈内动脉C6(65.9%,89/135)和C7(14.1%,19/135)节段。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四分位距,6.4~12.8),完全闭塞率为77.1%(101/131),≥50%支架内狭窄率为8.8%(11/125),再治疗率为0.8%(1/125)。2名(1.6%)患者和1名(0.8%)患者报告了严重卒中和死亡。动脉瘤大小是与不完全闭塞几率较高相关的唯一因素(P=0.03)。


04.

动脉瘤位置


1、后循环

2024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Changya L等人针对FD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共纳入29项研究,涉及541个动脉瘤。患者的总体良好临床预后率为95%(mRS 0~2)(95% CI, 89~99%),完全闭塞率为81%(95% CI, 74~88%),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95% CI, 2~7%),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5% CI, 0~3%),小脑后下动脉保留率为95%(95% CI, 87~100%),支架内狭窄或闭塞率为6%(95% CI, 3~10%)。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时间分别为13.62个月(95% CI, 10.72~16.52)和11.85个月(95% CI, 9.36~14.33)。亚组分析显示,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在临床和影像学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出血性并发症方面(P<0.05),但缺血性并发症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此外,亚组分析未显示在12个月影像学随访期限内,完全闭塞率、小脑后下动脉保留率或支架内狭窄/闭塞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表明,FD治疗椎动脉动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和影像学闭塞率,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破裂动脉瘤的临床预后较差,且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亚组分析未显示随访时间较长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FD治疗在不同动脉瘤类型中具有一致的疗效。


2、大脑中动脉
2024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Yan Yan等发表了一项单中心研究,评估了FD在治疗与内囊动脉相关的近端(M1)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共纳入11名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结果表明,4名患者完全闭塞,5名部分闭塞,其余患者未见变化。研究将动脉瘤分为A、B、C三种亚型,结果显示,A型动脉瘤(仅位于M1段)比B型(M1-M2段)和C型(M1段并且有另一独立动脉瘤)更易闭塞。FD在治疗与内囊动脉相关的近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时表现为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血栓事件发生率为4.8%。虽然FD在该部位显示出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A型动脉瘤,但其效果较为有限,且本研究患者数量有限,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2024年7月,美国梅奥医院神经外科的Yigit CS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分析了FD在治疗M1段动脉瘤中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纳入了13项研究,共112名患者。研究显示,FD治疗M1动脉瘤的总体充分闭塞率(完全/近全闭塞)为85.1%,其中使用PED的患者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非PED组(PED为72.9%,非PED为41.6%,P<0.01)。两组的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9%和9.0%(P=0.89),且两组的临床预后良好率相似,分别为PED组97.1%和非PED组100%(P=0.51)。在支架内狭窄率方面,PED组为7.5%,非PED组为2.6%(P=0.3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0.46%,且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95)。上述结果表明,FD治疗M1段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尤其是PED的效果更好。尽管如此,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并对不同FD设备在M1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直接比较。


3、远端及分支动脉
2024年2月加拿大圣迈克尔医院神经外科的Natália等人发表了关于小尺寸FD,Silk Vista Baby(SVB)装置治疗威利斯环以外动脉瘤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共纳入57名患者,57个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3.2岁,其中66.7%为女性。40.4%的动脉瘤破裂,68.4%为囊性,17.5%为血泡型,8.7%为梭形,5.3%为夹层。大部分动脉瘤位于前循环(68.4%),其中48.2%的病例远端血管直径小于2mm。术后症状性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5.2%,其中1.8%的患者因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缺血性事件。未出现出血性并发症。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之间的并发症率无显著差异(P=0.356)。术后死亡率为1.8%。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8±12个月。支架内狭窄发生率为10.5%(6/57),均为无症状性。随访时70.2%的病例达到了充分闭塞,96.5%的患者mRS评分0~2。研究表明,SVB在治疗远端前循环动脉瘤以及复杂的后颅窝和破裂血泡型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提供了长期的疗效稳定性。多中心研究有助于验证并推广这些结果,进一步确认该装置作为治疗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年3月,德国斯图加特临床中心神经外科的Ali K等人发表了关于FD治疗远端大脑前动脉动脉瘤(DACAAs)的研究,研究描述了FD治疗DACAAs的方法及其疗效与并发症。共纳入41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FD植入治疗,治疗的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的膝上段和膝下段。大多数患者为女性(80%),平均年龄为56岁。动脉瘤的颈部直径平均为2.31mm(1mm~6mm),66%的病例为首次治疗,剩余34%的病例为复发或残留的动脉瘤。治疗中没有使用多支架,且FD植入成功率为100%。研究中使用了三种不同型号的FD,其中一种具有抗血栓涂层。治疗过程中发生了2例并发症(5%),但未影响mRS评分。长期随访(29个月及以上)显示,83%的可评估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且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在早期随访中,76%的病例完全闭塞,最终随访(超过29个月)显示89%的病例完全闭塞,未发生任何支架内狭窄或内膜增生。所有随访患者均无症状。FD治疗被证明是治疗DACAAs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显示了较低的并发症风险和较高的闭塞率,且在随访中表现良好。


2024年6月,为评估血管内治疗脉络膜前动脉(AchoA)动脉瘤的效果,美国梅奥医院神经外科的Yigit CS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该研究共纳入10项研究,416名患者,430个AchoA动脉瘤,患者接受传统栓塞及FD治疗。患者整体良好临床预后率(mRS 0~2)为94.5%,复治率为2.0%。总体永久性并发症率为1.4%(P=0.54),短暂缺血性并发症率为4.2%(P=0.61)。症状性脉络膜动脉闭塞率为0.8%(P=0.51)。Type 2类型AchoA动脉瘤的并发症率为9.8%(P<0.05),明显高于Type 1类型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预后显著优于破裂动脉瘤(OR=0.11; 95% CI [0.02~0.5], P<0.05)。亚组分析显示,传统栓塞治疗(75.3%)和FD(80.9%)治疗在完全闭塞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62)。研究者认为,血管内治疗AchoA动脉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复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血流导向装置和弹簧圈治疗在治疗AchoA动脉瘤时表现出相似的闭塞效果,但破裂动脉瘤的临床预后较差,Type 2类型的动脉瘤并发症风险较高。


4、分叉部

2024年8月,针对颅内分叉型动脉瘤的FD治疗,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Ahmed K等人进行了荟萃分析。共纳入19项研究,522名患者,涉及534个分叉部动脉瘤(平均大小9mm,78%为未破裂),65%为大脑中动脉分叉,25%为前交通动脉,6%为颈内动脉末端,4%为基底动脉顶端。血管造影随访时间为16个月(范围6~35个月),完全闭塞率为68%(95% CI,  58.7%~76.1%),充分闭塞率(完全/近全闭塞)为69%(95% CI, 50%~83%)。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6%(95% CI, 10.8%~21.9%),血栓形成导致的缺血并发症为38%,由夹层动脉低灌注导致的缺血并发症为47%。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95% CI, 16.7%~28.6%)。永久性症状性并发症(如中风、失语症)发生率为7%(95% CI, 4.5%~9.8%)。研究者认为,FD治疗颅内分叉型动脉瘤在疗效方面表现中等,虽然闭塞率较高,但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安全性不如预期。因此,FD作为治疗分叉型动脉瘤的选择应当谨慎,尤其是在没有其他治疗方案可选的情况下才作为备用治疗。未来应进行更大规模、多中心、长期随访的研究,以进一步评估FD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05.

未来展望


综上,2024年的多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FD在这些超适应症中的可行性,显示出较高的完全闭塞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再通率和远期复发风险。然而,FD在超适应症应用中的推广仍然面临多个技术挑战和临床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设备优化、精准影像学评估、血流动力学优化、远期安全性改进、个体化抗血小板管理以及更长期的临床随访。


首先,在设备优化方面,新一代FD需要在降低金属覆盖率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血流导向功能,尤其是在远端动脉瘤和动脉夹层中,如何在减少对穿支动脉供血的影响的同时确保瘤腔闭塞的稳定性,仍然是研究重点。近年来,一些更柔性、更低金属密度的FD(如Silk Vista Baby、p48 MW)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一定优势,但其远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此外,可降解FD、药物涂层FD也可能成为未来FD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可降解支架材料降低长期血栓形成风险,或通过药物缓释涂层促进血管内皮修复,优化远期疗效,减少对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依赖。


其次,在远期安全性方面,无论是否为超适应症应用,FD在长期支架通畅性、动脉瘤闭塞的耐久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仍然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目前的随访研究主要集中在12-24个月,而对于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远期随访数据仍然有限。未来,大规模、多中心的RCT研究仍然是验证FD超适应症应用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同时,如何通过优化抗血小板管理策略来降低迟发性支架内狭窄、远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例如,目前的研究显示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特征进行调整,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血小板治疗,而部分低出血风险患者可能可以考虑更早停用氯吡格雷,仅维持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此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在FD术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最后,在长期临床随访和指南制定方面,目前FD在部分超适应症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尽管一些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已经提供了初步证据,但仍然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长期RCT的支持。未来,需要更多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来验证FD在超适应症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完善针对小/微小型动脉瘤、远端动脉瘤、夹层瘤等病变的FD选择标准、抗血小板管理策略、影像随访方案。随着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未来FD的治疗指南也需要根据新的研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以优化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写团队简介



史怀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龙江名医,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国家重点专科临床负责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神经外科学带头人。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研修,师从凌锋教授;2006年赴美国IOWA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介入中心做访问学者,师从Dr. Chalopka;2014年于美国Cleveland Clinic神经外科研修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015、2016年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脑动脉瘤夹闭显微外科学习班,师从Juha、Lawton等大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介入分会常委,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及《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第三届编委,同时担任多项SCI客座主编与审稿专家。



徐善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要学术任职: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得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3项,发表文章40余篇,参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及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三项,担任《Frontiers in Neurology》客座主编及多项中外杂志审稿专家。



孙博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马歇尔大学生物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匹兹堡大学神经外科访问学者。参与发表SCI、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并一作者8篇。《Frontiers in Stroke》客座编辑。《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等SCI杂志审稿人。

延伸阅读

OCIN·2024年度盘点|蔡艺灵: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进展【椎动脉狭窄】

OCIN·2024年度盘点|路华:脑动静脉畸形治愈性栓塞的进展【脑血管畸形】

OCIN·年度盘点|吕明:静脉窦病变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硬脑膜脑动静脉瘘】

OCIN·2024年度盘点|张鑫:血管内脑机接口试验——COMMAND试验结果正式出炉【神经介入前沿】

OCIN·2024年度盘点|彭亚:新型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篇】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24内容1234阅读

进圈子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