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发布 | 2096阅读

【中国声音】北京天坛医院江涛院士/王引言教授团队提出基于dMRI的胶质瘤-白质纤维互作三分型,指导胶质瘤术中个体化脑功能保护

胡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暴洪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幸

北京天坛医院

方晟宇

天坛医院

王引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江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近日,国际神经肿瘤学知名期刊Neuro-Oncology(最新影响因子16.4,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院士/王引言教授团队胶质瘤-白质纤维束互作分型的研究文章。研究基于患者术前弥散磁共振分析得到的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交互关系,将肿瘤对纤维束的影响分为三种类型,并在病理水平上得到验证。该研究的主要贡献者包括:并列第一作者胡杰暴洪博刘幸方晟宇四位医生,通讯作者为江涛院士王引言教授


论文信息:Jie Hu, Hongbo Bao, Xing Liu, Shengyu Fang, Zeya Yan, Zihan Wang, Renwu Zhang, Ruiyang Wang, Tingting Pu, Chao Li, Zaixu Cui, Tao Jiang, Yinyan Wang, Glioma-White Matter Tract Interactions: A dMRI-Based Three-Tier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Neuro-Oncology, 2025;


在线地址: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f036




既往研究对于脑肿瘤——特别是脑胶质瘤,和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存在多种分类标准,缺乏切实证据。同时,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的交互关系与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病理和分子病理类型、术后功能预后等的相关性并不清楚。


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本研究团队纳入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病区360例接受首次手术的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采集了术前弥散磁共振数据。通过算法自动重建白质纤维束,根据影像学上重建的纤维束与肿瘤侵袭区域的空间关系,将胶质瘤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交互情况分成三种类型:推挤型,浸润型和破坏型,并通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的方法在病理学水平验证了该分型的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针对三种类型患者的临床情况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束破坏型患者主要见于IDH野生型胶质瘤(87.2%),显著高于浸润型(28.5%)和推挤型(23.5%)肿瘤(P < 0.001)。在IDH突变型胶质瘤中,推挤和浸润类型纤维束更为常见(P < 0.001)。此外,推挤型与浸润型患者相比,可达到更高的肿瘤完全切除率(P = 0.015)。



在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的病例中,破坏型患者较浸润型和推挤型患者更易出现术前运动功能的下降。将患者术前术后肌力进行配对分析,结果表明推挤型患者在手术前后没有运动功能的显著变化,而浸润型(P<0.001)和破坏型(P=0.013)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运动功能的显著下降。生存分析发现,浸润型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长于破坏型患者(P < 0.001),而在破坏和推挤型患者之间(P=0.235),或在浸润和推挤型患者之间(P=0.851)生存期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提出了胶质瘤-纤维束交互关系的分型方法,并发现该分型与胶质瘤的分子病理特征、全切率以及患者功能预后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胶质瘤生长、侵袭方式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相互作用的理解。同时,该分型为实践基于肿瘤-纤维束交互类型的个性化手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关键证据。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在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数据上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JQ23040)等的资助。



第一作者


胡杰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王引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纤维束追踪技术在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累计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第一/共同第一作者4篇(其中1篇IF>15,2篇IF>5),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2项


共同第一作者


暴洪博

● 博士期间以联合培养形式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的神经影像研究,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习,现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

● 本、硕、博三届省三好学生,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

● 累计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9篇


刘幸 主治医师

●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中心主治医师

● 2015年进入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脑胶质瘤多维组学相关研究;出站后入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中心,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组织病理临床诊断工作

● 参与撰写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CGCG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临床实践指南》等多部行业指南及规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Neuro-oncology、Advanced science、Autophagy等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


方晟宇 主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主治医师

●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事脑胶质瘤功能保护与手术策略规划、脑胶质瘤相关症状与脑功能网络变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 论文16篇,包括IF > 5的10篇,封面论文4篇;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Human brain mapping等知名期刊


通讯作者


王引言 教授

● 主任医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四病区副主任

●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脑网络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脑网络组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 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北京市杰青、北京市科技新星,北脑青年学者、全国神经外科学术影响力百强学者

●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面上项目等;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euro-oncologyAnnals of NeurologyJAMA Network Open等发表SCI 论文70余篇,Small等期刊封面论文6篇;二十余部国际期刊审稿人

● 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曾获全国脑胶质瘤手术比赛冠军,全国胶质瘤临床病例分析大赛一等奖


江涛 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 曾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首任组长等

● 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

● 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与亚洲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AGGA)的发起人和创建者

● 以通讯作者在CellCancer DiscoveryGenome ResearchPNA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Neuro-Onc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连续多次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

●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评北京学者,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等;研究成果获评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

● 主持制定国家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等多部临床诊疗指南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