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陈润东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用于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解剖评估:经静脉靶向栓塞的有效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分析,韩国加图立大学医学院的Hyeong Jin Lee等通过平板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基础上的双容积旋转血管造影(DVRA)融合技术,评估CSDAVF的解剖关系,并探讨经静脉靶向栓塞的可行性,结果已于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Hyeong Jin Lee,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4 Jul 19:S1878-8750(24)01227-0. doi: 10.1016/j.wneu.2024.07.087】
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是一种病理性分流,发生在颅内硬脑膜动脉和静脉系统之间。这种病症具有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涉及多个供血动脉和多方向的静脉引流。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是诊断CSDAVF的金标准,但这些技术无法同时显示主要血管的关系。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分析,韩国加图立大学的Hyeong Jin Lee等通过平板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基础上的双容积旋转血管造影(DVRA)融合技术,评估CSDAVF的解剖关系,并探讨经静脉靶向栓塞的可行性,结果已于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上。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一家三级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CSDAVF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数据。通过DVRA对每个供血大血管进行评估,并采用三种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单血管融合技术、双血管体积渲染融合技术和双血管多平面重建融合技术)分析CSDAVF的解剖关系和治疗效果。
在26例CSDAVF患者中,双容积多平面重建融合技术能够显示海绵窦的哪个部分由供血动脉供血;双血管体积渲染融合技术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准确识别供血动脉、瘘口和引流静脉之间的关系;单血管融合技术能够可视化CSDAVF的各组成部分与颅骨解剖结构之间的精确关系。基于这些融合图像,成功实施了8例患者的靶向栓塞,全部或近乎完全闭塞且无并发症发生。
图1. 海绵窦分段示意图。根据定义,海绵窦被划分为10个部分,分别为右侧和左侧的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以及海绵窦内部段。
图2. 一名68岁女性患者,表现为结膜充血。
a. 右侧ICA血管造影,AP视图显示右侧CSDAVF由脑膜垂体干供血,并通过交叉静脉窦和左眼上静脉排至左浅颞静脉和面静脉。
b. 右侧ECA血管造影,侧视图显示CSDAVF由中脑膜动脉和内上颌动脉供血,并排至左眼上静脉。
c. 左侧ECA血管造影,侧视图显示CSDAVF由中脑膜动脉和内上颌动脉供血,并排至左眼上静脉。
d. “双血管VR融合技术”图像。右侧ECA为红色,左侧ECA为白色。箭头指示左侧ECA供血动脉与右侧海绵窦相遇的瘘口。
e. “双血管MPR融合技术”图像。右侧ECA为黄色,左侧ECA为白色。箭头显示瘘口位于右侧海绵窦的后外侧段。
f. “单血管融合技术”图像。掩膜图像为白色,左侧ECA为黄色。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掩膜-血管融合图像准确确认微导管的位置。
g. 原生图像,AP视图显示右侧海绵窦后外侧段的目标段栓塞。
h. 术后血管造影,侧视图显示没有残余分流。
图3. 一名77岁女性患者,表现为复视。
a. 右侧ECA血管造影,AP视图显示CSDAVF由中脑膜动脉和内上颌动脉供血,并排至左侧中脑静脉和眼上静脉。然而,难以确认海绵窦内瘘口的确切位置。
b-c. 使用“双血管MPR融合技术”将右侧ECA和左侧ICA融合的图像。右侧ECA为黄色,左侧ICA为白色。可以在轴向和冠状图像中确认右侧ECA供血动脉进入左侧海绵窦的后内侧段。箭头指示瘘口。
d-f. 使用“双血管MPR融合技术”将右侧ECA和左侧ECA融合的图像。右侧ECA血管造影呈黄色,左侧ICA血管造影呈绿色。轴向、冠状和矢状图像显示右侧ECA和左侧ECA供血动脉进入左侧海绵窦的后内侧段。箭头指示瘘口。
这项初步研究表明,通过三种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可以获得供血动脉、瘘口和引流静脉的详细解剖信息,从而实现CSDAVF的靶向栓塞治疗。

关注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润东 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李聪慧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