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6日发布 | 1338阅读

聚力论道 全程管理|汪洋教授:脑胶质瘤治疗中放疗技术革新与药物联合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脑医汇

汪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疗科

达人收藏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尚未明确及高度的异质性,使单一治疗方式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诊疗,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近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联盟学术会议暨胶质瘤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及全国巡讲启动会在江城武汉圆满召开。


扫码观看会议精彩录播


值此盛会之际,脑医汇-神外资讯邀请多位国内神经肿瘤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于“聚力论道 全程管理”栏目。


本期为大家带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专访报道,就本次大会对脑胶质瘤MDT模式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当前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新突破、新进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神外资讯:

汪教授您好,您作为神经肿瘤方面的放疗专家,可以分享一下放疗领域的进展情况吗?

汪洋教授:


胶质瘤的预后目前尚不乐观,百年来,其主要治疗手段聚焦于手术、放疗及化疗。放疗利用电离辐射杀灭肿瘤细胞,并能增强化疗的敏感性,反之亦然,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许多医院将放疗与化疗整合为同一科室,由医生同时执行,以优化综合治疗效果。近三十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进步,对放疗医师的专业化要求日益提升,促使许多医院将放疗科与化疗科逐步分离,以更好地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放疗领域的进展体现在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及临床放射肿瘤学三大板块。在放射物理学方面,新技术与新设备层出不穷,从传统的二维放疗过渡到广泛普及的三维适形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并持续向影像引导放疗、质子和重离子放疗等前沿技术迈进。此外,硼中子俘获治疗、术中放疗等新型研究技术也为放疗领域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样化、高效益的放射治疗选择,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与患者获益。

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出发,当前放射增敏剂的应用,以及放射疗法与新型靶向药物、放射免疫药物的联合使用,显著促进了放疗技术的精进与疗效的提升。这一领域正经历着诸多进展,尤为突出的是,随着分子病理学的精进与放射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深化,我们得以更有效地激发放疗的积极生物学效应,同时削弱其不良放射生物学影响,从而持续增强放射治疗的获益比率。

就临床放射肿瘤学而言,采用涵盖放射生物与物理技术在内的新型放疗技术外,还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施行新辅助放化疗、术后标准放疗等多样化分割放疗。此外,术中放疗技术通过将手术与放疗无缝对接,亦展现出提升疗效的潜力,但此领域尚待深入研究,预计未来3~5年内将有更多数据验证其优越性。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队列研究资料,将为个体化精准放疗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对此,我们抱以非常大的期待,相信它将成为放射临床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放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放疗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坚信,无论是年轻还是中生代的放疗科医生,都将充满信心并致力于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放疗技术掌握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


神外资讯:

近期,洛莫司汀、替尼泊苷及伯瑞替尼等药物在国内业界正引发广泛讨论,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药物在未来胶质瘤治疗中的潜在使用场景及其重要性?

汪洋教授:


洛莫司汀、替尼泊苷及伯瑞替尼等药物中,洛莫司汀与替尼泊苷是传统药物,尤其洛莫司汀,二三十年前已在国际上展现出对高级别胶质瘤的显著疗效。尽管当时洛莫司汀伴随有明显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加之当时尚未引入国内,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与患者获取。时至今日,历经二十余载,医疗技术的进步已使我们能通过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与辅助药物有效减轻或规避这些副作用,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耐受性。因此,洛莫司汀等药物的引入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也为临床医生增添了宝贵的治疗选择。

洛莫司汀与甲基苄肼、长春新碱联合构成的PCV方案,针对高级别胶质瘤(无论新诊断或复发)展现出卓越疗效,已被纳入治疗指南。为兼顾疗效与减轻毒副作用而进行优化的洛莫司汀联合甲基苄肼的PC方案也具备较高可行性,但需更多II期及III期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从个人角度而言,我非常开心洛莫司汀能够进入中国。

在替莫唑胺普及之前,替尼泊苷(VM-26)及其他亚硝脲类化疗药物曾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过去十年中,替尼泊苷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较少应用,但近年来,已重回大家视野,为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随着近二十年来放射技术、医疗设备及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探索老药与新药、新技术的组合应用,有望带来意想不到的更佳疗效。此前,部分传统药物曾因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疗效的发挥。如今,随着新型减副药物的出现,也有望恢复这些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而提高疗效。因此,对于如洛莫司汀、替尼泊苷等药物,我们仍寄予厚望。


神外资讯:

您谈到了“老药+放疗”、“老药+新药”联合应用的使用前景,能否请您举例具体介绍一下?

汪洋教授:


鉴于替尼泊苷具有潜在的放射增敏作用,若能有效控制其不良反应,将其与放疗同步使用,甚至结合新型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有望显著提升疗效,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我们所期盼的。

伯瑞替尼是一种c-Met抑制剂,为既往治疗失败的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4级或有低级别胶质瘤病史的GBM成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鉴于众多患者存在c-Met融合突变,将伯瑞替尼与新(老)化疗药物、免疫药物或放疗等组合使用,通过不同排列组合的探索,有望发现更优治疗方案,从而充分发挥伯瑞替尼等新药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会议交流促进了医患双方心态的积极转变,患者信心增强。未来,我相信通过患者、医生及医药公司的紧密合作,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有望实现显著提升。

专家简介


汪洋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华山医院肿瘤放疗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华山医院东院射波刀中心主任医师

.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放疗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小儿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 1991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6年毕业并免试直升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专业研究生,1998年硕转博,2001年复旦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作。肿瘤学博士,擅长中枢神经肿瘤(胶质瘤、生殖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脑干肿瘤、垂体瘤和脑膜瘤等)的放疗和化疗,以及鼻咽、乳腺、食管、肺和骨软组织等肿瘤的诊断、放疗、射波刀、伽玛刀和化疗。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I.D.医院放疗中心进修。2004年晋升肿瘤治疗学副主任医师。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07年在美国参加射波刀技术培训。2016年在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医院进修。2016年晋升主任医师。201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著40余篇,10余篇被SCI收录。获国自然、上海市科委和卫健委等科研基金多项。2009年获“优秀华山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