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资讯:
陈教授您好,请您谈谈本次发布的《胶质瘤多学科诊疗(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有哪些亮点和意义?
陈忠平教授:
《胶质瘤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作为修订后的第二版,相较于2018年发布的首版,在编撰与更新上实现了显著变革,不再完全沿袭旧版框架。新版共识严格遵循WHO指导原则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的规范化要求,精心编纂而成。编纂过程中,汇聚了核心专家团队与秘书处的细致工作,广泛吸纳了各省专家的宝贵意见,保证了流程的高度严谨,历经了长时间的精细打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版共识创新性地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共保留14个待共识临床问题,涉及胶质瘤MDT建设、组织管理及运作流程等,并据此提出了共计32条详尽的推荐建议。
共识明确指出,MDT是一个由多领域专家共同协作的体系,其核心概念在于团队成员围绕单一病例,从初诊至后续跟进,持续性地提供综合诊疗服务,而非简单的单次会诊。此过程强调流程化与机制化,可能涉及单一或多家医疗机构的联合行动,并包含规范的调研、病例登记及长期随访等关键环节,确保了诊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共识详细阐述了这些操作细节,希望为有志于实施MDT模式的医疗机构提供明确的指导框架和操作指南,从而确保其能够高效、规范地开展工作。
神外资讯:
您如何看待肿瘤化疗医生在胶质瘤的规范化诊疗中的作用?
陈忠平教授:
在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中,MDT模式发挥着关键作用,涵盖影像诊断、病理分析、分子检测等多个维度。治疗策略上,外科手术作为首要环节,其后依次为放疗与化疗,三者共同构成治疗体系的核心。我国在此领域已取得显著进步,外科手术与放疗技术均达到较高水平。然而,就化疗而言,尤其是针对神经肿瘤特别是胶质瘤的专业化疗,我国尚显薄弱,缺乏专注于此领域的内科医生。
尽管胶质瘤并非高度化疗敏感型肿瘤,化疗在治疗序列中位列第三,但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少枝胶质瘤患者,具有显著疗效,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因此,强调化疗在胶质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并推动神经肿瘤内科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化疗医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医疗团队中,化疗专家对于治疗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就胶质瘤的化疗实践而言,中国大陆及亚洲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种区域性特点,即该领域不仅限于内科医生,还广泛涉及外科医生与放疗医生的参与,这与欧美国家的专业分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欧美,胶质瘤的化疗通常由专门的神经肿瘤化疗专家(Neuro-oncologist)负责,这些专家多源自神经内科医生经过专业培训后转型,或是从肿瘤内科中专注于脑肿瘤治疗的医生发展而来,后者需额外学习神经科学知识。此模式确保了化疗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如著名的Roger Stupp医生,其以肿瘤内科背景在神经肿瘤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以其命名的Stupp方案为业界所熟知。
中国大陆肿瘤内科实力强劲,特别是在中科院肿瘤医院、我们中山肿瘤医院等大型肿瘤医院。然而,我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尽管肿瘤内科资源丰富,但胶质瘤的化疗工作却多由外科医生与放疗医生承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内科医生,这反映了中国医疗体系的独特性。因此,为确保胶质瘤及神经肿瘤化疗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亟需培养并壮大专职的神经肿瘤化疗医生队伍。
回溯过去二十余年,我(作为外科医生)在广州地区便已开始倡导并推动外科医生逐渐退出化疗领域,专注于其专业核心,同时鼓励并促进MDT中化疗医生的角色强化。化疗涉及复杂的专业知识,如骨髓抑制的管理及患者整体状况的评估等,非专业医生难以胜任。因此,我们积极传播化疗知识,倡导跨学科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专业的治疗服务。
中国医疗体系在培养神经肿瘤化疗专科医生方面面临独特挑战。尽管我尝试招募并培养具有肿瘤内科背景的博士后进入神经肿瘤化疗领域,以期通过一两年的学习与实践,使他们能够胜任该工作,但这一过程也暴露出医生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的困境。神经肿瘤作为亚学科,其化疗医生在职称晋升时面临学科归属不明的难题,若按神经外科路径晋升,则缺乏手术经验;若按肿瘤内科路径,则因专注于神经肿瘤而难以与综合肿瘤治疗全面接轨。
这一问题本质上是政策与制度层面的局限,需要灵活变通的措施来应对。例如,在神经外科领域内为神经肿瘤化疗医生开辟特殊晋升通道,避免以外科技术为唯一考核标准;同时,在肿瘤领域内也应认可其在神经肿瘤化疗方面的专长,避免以其他肿瘤治疗流程作为不必要的考核内容。
神外资讯:
您如何看待“老药”洛莫司汀的新应用及其对胶质瘤患者的意义?
陈忠平教授:
近十余年来,胶质瘤化疗领域主要依赖于替莫唑胺,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毒副反应。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替莫唑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特定患者群体如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者中疗效有限。因此,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尝试重新应用传统化疗药物,如亚硝脲类(代表药物为洛莫司汀(CCNU)等),以弥补替莫唑胺的不足。尽管这些传统药物曾因价格低廉而面临停产困境,但在特定需求下,其市场价值被重新评估并有所提升。在中国,虽然这些药物的价格可能有所上涨,但相较于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涨幅尚属合理。综上,面对替莫唑胺的局限性,探索传统化疗药物的新应用成为当前胶质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CCNU作为亚硝脲类药物的代表,已在国外应用多年,其在国内上市对患者而言是积极进展。近期也有临床数据指出,CCNU与替莫唑胺联合疗法对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疗效显著,尽管伴随毒性增加的风险,若患者得到适当对症处理,该疗法仍极具应用价值。此外,CCNU作为老药,亦是PCV经典化疗方案的关键成分,对少突胶质细胞瘤有显著疗效。
神外资讯:
关于另一“老药”——替尼泊苷,您如何看待?
陈忠平教授:
替尼泊苷(VM-26)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其应用可追溯至二三十年前,尤其在胶质瘤化疗中,曾作为亚硝脲类药物之外的补充选择,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彼时,尽管亚硝脲类药物占据主导地位,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并非对所有患者均有效,因此替尼泊苷等药物得以被纳入治疗方案,包括与铂类或亚硝脲类的联合应用。
进入2000年后,随着替莫唑胺的兴起及广泛应用,替尼泊苷因国产与进口双重来源的减少而逐渐淡出市场,其中国产版本虽价格亲民,但因市场需求转向而停产。直至近年,国内企业重新投产替尼泊苷,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陈忠平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创科主任,胶质瘤单病种首席专家
. 中国名医百强榜“脑胶质瘤手术Top 10医生”
. 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2006年学术奖)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五届)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 广东省/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 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第七、届八副主任委员
. 《Glioma》主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