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发布 | 1624阅读

聚力论道 全程管理|牟永告教授:共绘脑胶质瘤MDT诊疗新蓝图

脑医汇-神外资讯

脑医汇

牟永告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达人收藏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尚未明确及高度的异质性,使单一治疗方式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诊疗,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关键。近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联盟学术会议暨胶质瘤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及全国巡讲启动会在江城武汉圆满召开。值此盛会之际,脑医汇-神外资讯邀请多位国内神经肿瘤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于“聚力论道 全程管理”栏目。


本期为大家带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专访报道,就本次大会对脑胶质瘤MDT模式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当前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新突破、新进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牟教授您好,您认为这次共识的发布对于推动脑胶质瘤MDT模式的发展、提高诊疗水平以及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将产生哪些长远的影响?


01

共识的发布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执行要求,有助于规范临床医生的治疗行为,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同时,促进胶质瘤诊疗相关各学科医生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并能够加强胶质瘤诊疗领域新生力量的专业培养。共识的实施还有助于统一临床研究的入组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为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通过我们累积更多标准化的临床数据、总结并发表学术成果,进一步也能够促进精准医疗的发展,提高我国在脑胶质瘤诊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最终,我们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强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心和依从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最早配备神经肿瘤化疗专科医生的单位,对于脑胶质瘤化疗具有非常丰富的诊疗经验,能否请您谈谈洛莫司汀的老药新用,在脑胶质瘤治疗中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02

洛莫司汀(CCNU)是经典的亚硝脲类化疗药,具有较高的脂溶性,血脑屏障穿透率高,因此,对于治疗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胶质瘤至关重要。目前,脑胶质瘤的化疗方案是以替莫唑胺(TMZ)为中心的stupp方案,而CCNU与一般烷化剂无交叉耐药,与TMZ的联合使用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GBM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中位总生存期(OS)可达48.1个月,显著高于单用替莫唑胺的31.4个月,疗效确切。此外,在治疗对TMZ耐药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CCNU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可以作为挽救治疗的选择。相信CCNU的重新回归,在整个脑胶质瘤MDT的诊疗模式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方案和更全面的治疗选择,并能进一步推动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



您认为目前脑胶质瘤化疗一线方案中还有哪些未被解决的问题?替尼泊苷在脑胶质瘤治疗中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


03

比较明显的还是耐药性及血脑屏障的限制。替莫唑胺(TMZ)作为常用的化疗药物,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下降,GBM患者在接受TMZ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获得TMZ耐药的表型。而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化疗药物进入大脑的能力,影响药物疗效,导致胶质瘤化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脑胶质瘤的异质性,我们需要更多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替尼泊苷能够很好的透过血脑屏障,通过与肿瘤细胞的DNA发生烷化反应,干扰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替尼泊苷已被证实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且替尼泊苷与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较早探索伯瑞替尼应用于MET异常脑胶质瘤的中心之一,能为我们分享一些伯瑞替尼在临床中的使用经验及对未来的展望么?


04

伯瑞替尼的研发成功是基于江涛院士带领的团队在脑胶质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突破,特别是他们发现了PTPRZ1-MET(ZM)融合基因,这一发现被纳入了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是国内神经肿瘤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伯瑞替尼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单一治疗,江涛院士团队发现了MET表达异常与替莫唑胺耐药相关,伯瑞替尼与替莫唑胺联用增强替莫唑胺敏感性已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放疗联合增强放疗敏感性也是伯瑞替尼可以探索的方向。


结合我们自身的临床病例来看,我们曾经有一例患者入组了伯瑞替尼FUGEN研究,患者于2018年7月6日行右额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术后诊断为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于2020年3月复发,经伯瑞替尼单药300mg BID治疗后,于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经疗效评估为PR,自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疗效评估为SD;患者应用伯瑞替尼19个月后于2021年12月经影像学评估PD;经研究者评估,在保留伯瑞替尼300mg BID治疗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自2022年1月至今,患者疗效评估为SD,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为1-2级该患者至今存活已超过6年疾病控制稳定,不良事件可控可管理。目前仍在持续随访当中。



专家简介

牟永告 教授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 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oncology等杂志发表学术成果多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明专利4项。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称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