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胶质瘤线上教育项目-GBM 前沿说文解惑邀请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冯世宇教授分别进行深度解读,并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兰青教授进行点评。
冯世宇教授解读:
第一篇文献王峰教授利用了2021版WHO CNS5(新版CNS肿瘤分类标准)重新评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新诊断高级别胶质瘤(ndHGG)患者,并对使用/不使用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对比,证实了与EF-14一致的OS获益和安全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1年发布的第5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成人肿瘤的主要更新涉及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定义: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型肿瘤,是IDH野生型。王峰教授分析的华西医院数据显示:同一批患者,按照2016版GBM患者比例为76.92%,2021版GBM患者比例为42.31%。EF-14研究中也有7%的患者不属于2021版GBM患者,但是大部分患者均符合2021版GBM患者分类。该数据分析显示:较同时期对照组(non-TTFields),TTFields组的mPFS提升4.6个月,与中国RWS单中心在ndGBM的mPFS改善一致;华西数据与既往研究一致,中国患者的头皮不良反应耐受良好,在超过90%的高治疗依从性下,仅观察到了1-2级头皮不良反应。
冯世宇教授分享的内容提示胶质母细胞瘤中,PFS和OS有很强的相关性,表明PFS可能是OS的合适替代终点。与OS相比,PFS在分析时提供更早的评估和更高的统计能力。
第一篇文章中化疗(6.1%)、生物制剂(3.37%)和免疫治疗试验(7.97%)的综合数据显示,ORR和mOS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趋势表明,ORR>25%导致mOS超过15个月。应该指出的是,没有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数据证实 ORR的变化转化为OS获益。。同时,多种临床试验的低ORR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特殊性。
第二篇文章纳入分析了新诊断与复发GBM临床试验。ORR与OS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表明高ORR可能不能转化为改善的OS。总之,在胶质母细胞瘤试验中,PFS可能是OS的合适替代研究终点。
两篇文章或许由于纳入患者人群与治疗方式的不同,关于ORR与OS的相关性或许结论有差异。但是归根结底临床试验回答的问题永远是:患者是否显著获益?生存期是否延长?ORR或PFS都是被用来探讨是否适合作为OS的替代研究终点。
专家简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亚洲神经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学会委员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姑苏卫生领军人才
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多学科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常委,白求恩医学专家委员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副组长,华西医院中枢肿瘤专业学科带头人(团队首席专家)
四川省肿瘤学会中枢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放疗委员会委员,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成都市抗癌协会头颈中枢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主要擅长: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尤其是岛叶、丘脑、基底节区等深部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预后评估、术后的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脑转移瘤、脑膜瘤等颅内肿瘤的手术切除及术后的综合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手术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查看GBM专栏往期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