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发布 | 464阅读

【进修笔记day55】关于疼痛信号传递的8问?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第91病区



知识点

【进修day54】疼痛的定义是什么等8问?

     Q9.什么是外周敏化

外周敏化是指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传入信号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神经损伤后,受损的细胞和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会释放出化学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钾离子、细胞因子、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等。这些细胞介质可使伤害感受器发生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


Q10.什么是中枢敏化


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者突触传递增强,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改变,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其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allodynia,或译为触诱发痛)等。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主要在于中枢敏化。


Q11.敏化的离子通道机制是?

多种离子通道的异常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包括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目前对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主要是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上的α2-δ亚基高表达,钙离子通道异常开放,钙离子内流增加,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产生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Q12.痛觉的大概分类?

①刺痛,又称快痛或第1痛。其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明确,感觉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

②灼痛,又称慢痛或第2痛。它表现为:痛觉缓慢地加剧,呈烧灼感,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久,感觉难以忍受,常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

③内脏痛和躯体深部痛,多半是酸痛、胀痛、绞痛等。有时很难描述,感觉定位很差,可引起强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如恶心等。


Q13. 痛觉感受器有哪些?

痛觉感受器是指皮肤伤害性刺激时发生放电反应的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分为这样几类:

① 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Aδ纤维的外周端末梢形成的。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

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这种感受器是 C纤维的末梢形成的。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和Aδ类一样。

③C纤维-热-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热痛刺激、酸均发生反应,对冷痛刺激则仅发生弱反应,对常温变化无反应。

④C纤维-冷-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冷痛刺激发生反应,对酸和热痛刺激无反应,对常温变化也无反应。


Q14. 痛觉传递的一级神经元是?

对于躯体,大部分一级神经元的轴突近端通过每个颈段、胸段、腰段和骶部的背侧(感觉)脊神经根连接至脊髓。部分无髓鞘传入(C)纤维被证实是通过腹侧神经(运动)根传入脊髓,解释了为什么背侧脊神经根横断后(神经根切断术)一些患者仍会感觉到疼痛,并对腹侧脊神经根施加刺激时也会感到疼痛。一级神经元的轴突在脊髓背角除与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外,还会与中间神经元、交感神经元和腹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


对于头面部,痛觉纤维由大脑发出,经三叉神经(V)、面神经(VⅡ)、舌咽神经(IX)和迷走神经(X)传导。半月神经节包含来自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的感觉纤维细胞体。面神经的一级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膝状神经节,舌咽神经的一级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其上神经节和岩神经节,迷走神经的一级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神经节(躯体)和结状神经节(内脏)。这些神经节的一级传入神经元的近端轴突通过相应的脑神经传达至脑干核团,并在此与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


      Q15. 痛觉信号在脊髓中如何传递?

痛觉信号相关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根据大小分开,粗大有髓鞘的纤维形成内侧束,细小无髓鞘的纤维形成外侧束在与同侧背角灰质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前,痛觉纤维可以沿背外侧束上行或下行1~3个脊髓节段很多情况下痛觉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


Rexed将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构成脊髓背角的前6层接受所有传入的神经活动,也是调节疼痛的上行和下行神经通路的主要部位。

因此痛觉信号在神经根水平能精准定位,在脊髓后角水平无法精准定位。


Q16. 痛觉传递的二级神经元有什么特点?

二级神经元分为两类,分别是:特异性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广动力范围(widedynamicrang,WDR)神经元。

其中,特异性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只接受伤害性刺激。在I层按躯体定位区排列,并有散在的躯体感受区域;特异性伤害感受性神经元通常处于静止状态,且只对高阈值的伤害性刺激有反应,不能很好地识别刺激的强度。

    WDR神经元在脊髓背角分布最多。虽然分布于整个脊髓背角,但WDR神经元主要存在于V层。在重复刺激时,即使刺激强度相同,WDR神经元的放电速率仍会特征性地成指数增加(“上扬效应”)。与特异性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相比,WDR神经元拥有更广的感受阈

    所以WDR是疼痛干预的主要靶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