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精彩录播
2024年4月19日-20日,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学习班暨第七届中国神经肿瘤免疫与靶向临床应用研究论坛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圆满结束。本次大会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院长和周良辅院士的共同支持下,立足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平台,汇聚全国各地神经肿瘤领域知名学者、临床专家及优秀中青年才俊,围绕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放化疗、物理免疫治疗等议题内容进行专题报告、手术模拟演示和病例研析,为各位同仁带来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大会首日
大会开幕式

本次大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曜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持。



大会开幕式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院长、周良辅院士、姚瑜教授带来精彩致辞,并对与会同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围绕脑胶质瘤诊疗,本领域内仍在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与新设备以带来更好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脑胶质瘤诊疗需从“全周期”管理角度来服务患者,同时加强临床专病数据库建设。本次学习班将为各位同道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希望大家在此结下友谊、促成脑胶质瘤诊疗联盟的形成,从而让业内同行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临床资源,为世界临床试验做出贡献。
特邀发言:第一节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姚瑜教授共同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带来《复发或残留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新策略:局部或早期干预》专题讲座。周院士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当前GBM诊治严峻性、标准治疗的缺陷、术后低氧MR表现(非肿瘤复发)、光动力学治疗、术中放疗等相关内容。周院士认为,1)复发或残留GBM早期局部干预联合全身治疗可减少全身治疗毒副反应、提高局部肿瘤控制;2)局部治疗联合全身免疫治疗可提高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3)激光间质热疗(LITT)、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CED化疗等可作为不能手术患者的新治疗选择。神经外科医生需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转化和临床研究,致力于进一步提高rGBM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院长分享《胶质瘤分子演进特征驱动的“阶梯式”治疗策略》。毛院长细致地介绍了胶质瘤独特的肿瘤生物学特征、胶质瘤基因高度异质性表现、胶质瘤“个人标签”驱动基因等丰富内容。其指出,1)胶质瘤发生与发展呈“分阶段”特征;2)胶质瘤分子演进同时具备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需综合协同分析以找到内-外社交网络节点,可通过新型诊断技术与可视化手段观察其分子演进过程;3)“阶梯式”治疗策略有助于改善治疗抵抗,同时需要探索更多创新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提升胶质瘤治疗。

美国梅奥诊所Ian F. Parney教授带来《Plasma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Brain Tumor Liquid Biopsy》专题讲座,分享脑肿瘤液体活检中血浆细胞外囊泡最新研究内容。Parney教授表示,通过人工智能(AI)学习技术可将生物标志物转化到临床实践中、识别不同血浆EV亚群的分子特征、检测并量化不同源细胞血浆EVs以及分离并浓缩不同血浆EV亚群。对于未来这一方向的研究,其认为可继续进行条件优化实现血浆EV富集、扩展用于GBM EV表征的肿瘤标志物、分离并浓缩其他血浆EV亚群以及扩展下游分子分析。

布朗大学沃伦·阿尔伯特医学院Eric T. Wong教授带来《Tumor Treating Field Electrodynamics and Immunotherapy: A Logical Combination》专题演讲,分享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联合免疫治疗逻辑合理性相关内容。Wong教授对TTFields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多种作用机制、TTFields抗有丝分裂作用与应用频率及强度的相关性、大脑表面脑脊液调节TTFields等进行了精彩阐述。对于TTFields联合免疫治疗:1)TTFields治疗持续时间需>4-6个月;2)免疫治疗将增强TTFields抗GBM效应;3)需停用地塞米松(免疫抑制);4)需给予贝伐珠单抗减轻脑水肿;5)该疗法最适用于大脑表面肿瘤。
特邀发言:第二节

本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福生教授担任主持。

浙江大学徐洋教授带来《实体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专题讲座。徐教授表示,作为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治疗对实体肿瘤的疗效仍不确切,而如何打破实体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是关键。并进一步就“肿瘤代谢与肿瘤免疫”展开了详尽探讨:1)肿瘤代谢重编程是造成免疫抑制微环境的重要因素,如p53抑制肝细胞癌(HCC)的氧化磷酸化;2)已开发的抑制肿瘤代谢的药物均靶向单一代谢通路,亟需研发同时抑制多条肿瘤代谢通路的治疗靶点;3)RNA解旋酶可作为激活肿瘤免疫的靶点。此外,“新型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当前仍缺乏临床相关实体肿瘤模型,其认为如何激活实体瘤中的树突状细胞(DC)是打破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决定因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路俊锋教授(吴劲松教授团队)带来《脑胶质瘤次脑叶切除手术》专题分享。路教授首先回顾了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的优点与不足,涉及术中导航、术中磁共振等最大化切除手术技术与神经电生理刺激、术中唤醒等安全切除手术;并对“次脑叶切除——次额叶切除”理念及其切除边界等进行了精彩介绍。次脑叶切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采用该术式不会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瑜教授带来《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TIL)治疗胶质瘤的探索和未来》专题分享。姚教授基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肿瘤免疫治疗计划,重点介绍了基于TIL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试验结果,其认为:1)自体TIL细胞胶质瘤治疗临床安全性良好,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总生存期,未来可发展以TIL细胞为基础的联合免疫治疗并进一步改善用药途径如进行TIL细胞颅内局部注射等;2)可应用多组学数据寻找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以筛选受益人群和风险人群;3)当前相关临床试验仍存在缺陷如TIL治疗未配合使用IL-2、TIL细胞回输前未进行淋巴细胞清除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引言教授(江涛院士团队)分享《运动区胶质瘤脑网络特点与手术技术》。王教授对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区可塑性、运动网络分布术前定位技术等内容展开了精彩探讨。其指出,神经血管解偶联、患者配合任务情况、解剖结构改变是运动功能区定位准确度的影响因素。新型肿瘤内功能网络解析技术能够成功地区分肿瘤内具有和不具有脑功能活动的分区,给予最大安全切除明确定量指标,从而精确指导神经外科手术切除操作。
创新进展:第一节

本环节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培坤教授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瑜教授、陈灵朝博士带来《脑室胶质瘤诊疗体会》专题分享。姚教授团队结合脑室肿瘤病例治疗经验分析,其认为,1)单纯脑室大小不能反应脑压变化,长期脑室肿瘤患者可导致脑室顺应性变差;2)早期颞角变化可引起瞳孔变化,通常早于意识情况的波动,术后应对此类患者意识反复波动、脑压反复变化情况予以关注,密切观察并及时发现、处理避免出现更严重后果;3)脑室系统被血污染会带来不良后果,术者应使用棉片与术区隔开以避免血液引流、进入其他脑室腔内,并充分冲洗脑室系统以防止出现术后梗阻性脑积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枢坤教授(张义教授团队)进行《无症状复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专题讲座。结合具体病例治疗分析,胡教授对无症状复发胶质瘤是否选择手术、选择手术的依据与措施等手术治疗内容进行了精彩详尽的探讨。对于无症状小病灶复发胶质瘤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胡教授认为:可达到病灶全切、存在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癫痫可控)、未有局部和全身和并发症,并且采用该术式恢复时间远超同类患者,不耽误后续治疗。未来需加强相关研究、积累临床试验病例,改善此类患者预后并降低术后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进行《复发胶质瘤的放疗及综合治疗》专题分享。汪教授围绕复发胶质瘤诊治原则与现状、再程放疗临床应用、系统治疗方案探索、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应用实践展开了丰富详实的探讨与经验分享。针对复发胶质瘤诊疗,其指出:1)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可采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同时需要积极开展临床试验;2)再程放疗使用时机、放疗模式、技术要点(靶区和剂量)需充分平衡预期获益与风险;3)再程放疗联合系统治疗已在此类患者中取得积极疗效,靶向药物已有数项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创新治疗与联合治疗将是未来治疗趋势,TTFields有望为复发GBM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教授分享《IDH突变胶质瘤代谢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探索》。花教授指出,IDH突变胶质瘤代谢具有以下特点:1)2-HG异常累积,同时伴有其他代谢组学改变;2)IDH突变胶质瘤对治疗反应敏感,部分因为代谢脆弱性;3)IDH突变不仅影响肿瘤细胞,还能影响表观遗传、肿瘤微环境等。此外,2-HG因其特异性、惰性等特点适合质谱检测,对于术中快速诊断IDH突变、鉴别诊断、边界判断等具有独特优势;新型质谱仪更加便捷、精准;代谢组学有助于判断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等;胶质瘤代谢特征(如H3突变)研究进展迅速。
创新进展:第二节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教授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史之峰教授团队作《IDH突变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恶性转化》专题分享。复发是造成胶质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转化为复发胶质瘤的特征之一。传统治疗方式对此类患者的预后提升有限,伴随创新型疗法的问世,胶质瘤患者临床治疗迎来了曙光: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可将患者中位生存期增加6个月,5年存活率从5%提升至13%;溶瘤病毒疗法可将复发胶质瘤患者预后中位生存期从6个月提升至20.9个月。复发胶质瘤治疗需采用“因时、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治疗策略,从而延缓甚至逆转恶性转化。

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黄煜伦教授带来《GBM创新治疗手段的探索与前行》专题分享。黄教授指出:1)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上市后真实世界安全性数据已达25898例,全球化循证研究显示其安全性良好,多项中国真实世界研究再次证实该产品可为GBM患者治疗带来生存获益;2)GBM单一治疗疗效有限,多重机制联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3)基于TTFields疗法并联合免疫、靶向疗法等创新治疗也已取得初步进展,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黄若凡教授进行《胶质瘤内科治疗的若干热点和思考》专题讲座。结合临床试验分析,黄教授详尽分享了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胶质瘤内科治疗方面的思考与体会。其指出,胶质瘤新药研发因肿瘤浸润性、肿瘤异质性、血脑屏障等而存在极大挑战;中枢神经系统特殊生理机能会导致传统临床试验路径不能很好地服务胶质瘤药物研发。BRAF突变胶质瘤患者靶向治疗时机将是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之一。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洪祥副教授(陈菊祥教授团队)带来《丘脑胶质瘤的精准手术和创新技术》专题讲座。结合具体病例分析,王教授对多学科诊疗(MDT)、手术入路方式、术中辅助技术、术后影像学等丘脑胶质瘤治疗相关内容进行了精彩分享。其认为,丘脑胶质瘤首选治疗方式仍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超80%的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较活检患者显著延长;并强调需将脑胶质瘤转化为慢性病来进行全程管理。
免疫争锋

本环节由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黄煜伦教授担任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福生教授带来《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刘教授全面深刻地介绍了溶瘤病毒分类、溶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机制、溶瘤病毒改善微环境与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等相关内容。其指出,溶瘤病毒治疗可激活外周免疫反应,并通过释放抗原和激活炎症反应增强肿瘤免疫反应,已有动物实验初步结果显示具有疗效。胶质瘤治疗不能仅仅依靠杀灭肿瘤细胞,溶瘤病毒治疗等单一疗法不能满足全部治疗需求,综合治疗将是未来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治疗选择。

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万涛教授带来《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免疫治疗进展》。万教授系统全面地分享了GBM治疗发展史与现状、免疫学特点、CAR-T细胞治疗GBM、肿瘤疫苗治疗GBM等精彩内容,并对比分析了各GBM免疫治疗方式国内研发现况以及肿瘤疫苗治疗GBM临床现况。其指出,尽管存在抗原选择与胶质瘤高异质性、免疫激活与免疫抑制困难、个体差异和临床应用便利性较差等方面的挑战,因疗效持久(已证实)、全方位诱导免疫应答打破免疫抑制、安全性高等特点,肿瘤疫苗治疗GBM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罗金才教授带来《Meningeal lymphatic vasculature, a general target for glioblastoma therapy?》专题讲座,分享脑膜淋巴管作为GBM治疗靶点的相关内容。结合文献研究分析与自身经验,罗教授对脑部淋巴系统百年发展历程、脑膜淋巴管与胶质瘤免疫以及如何提升抗胶质瘤免疫疗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回顾与探讨。其指出,脑膜淋巴管系统可能介导CNS肿瘤相关免疫的途径与出口,放疗免疫激活依赖颈部淋巴结的机制,而相关研究方向也是当前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军教授进行《胶质瘤纳米免疫治疗技术的新进展》分享。张教授指出:1)抗原鉴定与选择是癌症疫苗成功的关键,纳米技术介导的胶质瘤免疫治疗将抗原和佐剂同时递送至引流淋巴结,从而引起更强的肿瘤杀伤性T细胞浸润;2)纳米材料可与化疗、光动力学、声动力学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行整合带来更多形式的联合疗法,但是其目前仍存在安全性问题未解决,如未来需要寻找与人体相容性更好、细胞毒性更小的材料。

上海中医药大学汤忞教授带来《基于生物3D打印和机器学习的肿瘤微环境研究》主题讲座。汤教授围绕胶质瘤多细胞问题、胶质瘤细胞外基质以及如何结合临床样本提高临床相关性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彩分享。其指出:1)生物3D打印可用于构建高度仿生的肿瘤微环境;2)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药物敏感性与肿瘤微环境特征。这些探索为肿瘤微环境研究、药物筛选、新靶点发现提供了更具临床相关性的工具与方法。
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项目--示范中心建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带来《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指标解读&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展示》。秦教授对脑胶质瘤医疗质量标准内容进行了解读,同时分享了华山医院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建设的一系列成果,涉及胶质瘤亚专科病床、手术室与设备配置,脑胶质瘤化学治疗与肿瘤电场治疗现状,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发展、共识与指南解读等方方面面。脑胶质瘤临床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有助于示范中心带动区域建设、弥补区域差异,实现胶质瘤患者能够得到全程治疗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教授进行《胶质瘤临床试验华山经验探讨》专题分享。花教授对中国试验发展、华山START方案、经典胶质瘤临床试验TTF方案、国际上其他胶质瘤RCT研究现状进行了精彩回顾。其表示,临床试验既是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方向,在致力于创新的同时也需遵循伦理,并通过多中心合作来推进其顺利开展。
讨论
传道、授业、解惑,前路“难也不难”: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同行就讲课内容、临床实践疑思等与专家同道展开深度探讨,现场互动热烈频繁、学术氛围浓厚。
大会次日
第二天内容持续精彩,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开场致辞。

秦智勇教授带来了《初诊胶质母细胞瘤整体治疗方案-从手术到维持治疗》专题分享,其指出:1)对GBM的整体治疗方案从分子诊断到手术切除目标以及术后整体治疗方案非常重要,2) 放疗后维持治疗期间同时使用TMZ/TTFields相比单用TTFields生存获益显著。
拨云见日-疑难病例MDT环节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和汪洋教授主持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MDT团队(神外科:庄冬晓、张晓硌 放疗科:汪洋 影像科:任彦 病理科:程海霞 肿瘤科:黄若凡)分享了《一例进展出乎意料的低级别胶质瘤》病例汇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MDT团队(神外科:舒凯、张所军、李朝曦 放疗科:张孟贤 影像科:张佳璇 病理科:熊晶)分享了《一例左颞叶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案例》汇报。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方旭昊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王淳教授及华山、同济医院MDT团队成员共同进行了充分且精彩的讨论。
身临其境-胶质瘤手术演示观摩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瑜教授和徐培坤教授主持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路俊锋教授分享了《左侧额叶语言区胶质瘤手术》。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柳夫义教授分享了《深部胶质瘤手术策略》。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满涛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庆新教授、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冒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马力教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程洪博教授、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王超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钟春龙教授进行了充分讨论。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参观
由路俊锋教授带领学员们对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了手术室参观。
最后姚瑜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对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感谢,第十三届全国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学习班暨第七届中国神经肿瘤免疫与靶向临床应用研究论坛圆满结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